文汇 前天
别不信 ,100 年也有“抖音神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艺术形态与物质 / 媒介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与新话题。

文学史上,19 世纪的欧洲,虽然识字率上升但市民购买力有限,报纸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渠道。

载体形态倒逼作家们进行创新,比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为了吸引报纸读者追看连载,就在每章设置类似 " 孤儿命运如何 " 的悬念,极大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叙事结构。

戏曲史上,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肆地处闹市,既无扩音设备,且观众流动性大。演员需要拔高音调才能压过嘈杂环境,勾画脸谱则是为了便于远距离观看时也能分辨出角色类型。

但今天仍然需要正视这个现象,讨论这个话题,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物质技术大变革触发艺术形态新震荡的时期,网络文学、微短剧、抖音神曲,无一不是震荡的产物。

如何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更好地应对这场震荡,决定了当代的艺术创作能否破茧而出,成就未来的经典。

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今天被奉为圭臬的艺术标准并非不可撼动的铁律,而恰恰是适应当时物质与媒介变革的结果;许多今天被视作经典的作品,在其诞生之时,也曾被旧体系的捍卫者斥为异端。

批评抖音神曲因为 "15 秒法则 " 而缺少必要的艺术展开?

不要忘了,流行歌曲三到四分钟的时长,其实就与 78 转唱片的长度限制密不可分。在那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这么短的音乐,因此也就被打上了各种带有贬义的烙印。

抱怨微短剧每集 90 秒还有三个反转过于碎片化?

或许应该回忆一下,早年商业广播剧在美国诞生时,就被要求必须每隔几分钟设置一个悬念,以防止听众在插播广告时转台。

还有已经成为京昆舞台审美核心的一桌二椅,最初其实是因为艺人受限于舞台条件和表演时间限制,所以通过更换桌围、椅帔的图案和颜色来实现场景的快速转换,同时把舞台空间最大限度留给表演。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人类似乎天生携带着代际贬斥的基因。但越是震荡期,越要打破厚古薄今的认知偏见。

不过,这并不是说所有今天的作品,都会自动在未来成为经典;也不是说只要被动适应新媒介,伟大作品就会自然产生。

新的物质 / 媒介会倒逼艺术形式的适应,也有待于创造性艺术实践的加冕。高明的艺术家在积极拥抱新规则的同时,也会努力掌握塑造新形态的能力,以创造性的成果使新规则趋于丰赡与完满。

就像上世纪 20 年代,爵士乐手路易斯 · 阿姆斯特朗在 SP 唱片三分钟的时长限制里,仍然石破天惊地创作出了《West End Blues》开场那短短 12 秒的小号即兴独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抖音 艺术 美国 网络文学 购买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