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07-23
“收购”不是敏感词,或许我们该重新认识津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当 " 外资参与中医药 " 的话题引发关注时,公众舆论往往最先聚焦的,是 " 收购 "。在许多讨论中,它被默认等同于 " 控制 "" 主导 ",甚至 " 文化渗透 "。然而,收购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商业合作机制,我们更需关注的不应是 " 是否收购 ",而是中外企业 " 如何合作、以什么方式合作、是否对产业有益、合作成果是否可持续 "。

汉方药企业津村的在华发展路径,正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自上世纪 70 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津村并未选择通过快速收购或控股获取市场,而是以协作的方式深度参与中国中医药产业链发展。其合作重点集中在药材源头建设、质量标准推广、科研能力共建等方面。

例如,在中药材种植端,津村推动其自主建立的 " 津村药材 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 标准在中国落地,目前已覆盖 15 个省份,与近 9000 户农户合作,助力大黄、人参、苍术等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在技术端,津村与中国高校合作研究并确立的高酸甘草种植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并无偿向中国企业开放使用,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这种合作方式,不依赖于资本控股,而更强调流程、标准与技术层面的长期协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津村的中国模式展现了外资企业如何成为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 " 控制者 "。

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外资参与,中医药产业自身是否已构建起稳定清晰的合作边界、成果归属机制与话语主导框架?如果机制健全、监管有效,即使是收购形式,也未必意味着 " 主导权旁落 "。因此,把收购视作合作模式中的一种可能,正是我们走向成熟产业认知的第一步。

未来,中医药要走得更稳、更远,靠的不是单一力量的封闭自保,而是建立起一套能吸纳外部优势、守护本土价值的协同机制。在这条路上,津村这样的实践,不妨作为一种路径参考——它未必是唯一,但它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谁加入合作,而是如何共建稳定、共赢的合作框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医药 外资 中国企业 产业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