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体会过,在忙碌的工作后,内心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力的空虚感。然后你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沉浸在无休止的短视频或社交平台的信息中。你不断滑动屏幕,试图寻找着某个确定的答案,一直停不下来。
其实,这种被动的信息接收,往往带来的是更深的空虚,而非真正的满足。它像一只无形的手,一点点蚕食我们的精气神。是时候停止这种恶性循环了!
今天,想聊聊,如何对抗空虚感?
从 " 被动接收 " 转向 " 主动互动 "
我们刷社交平台时,多数时候是默默地 " 干刷 ",不点赞,不评论。这种看似高效的浏览方式,实际上让我们与信息之间缺乏深度连接,如同走马观花,看完就过去了。不妨尝试一下,当你刷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强制自己进行评论。
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转变:评论迫使你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反复斟酌文字,在大脑中打草稿,才能写出一条有价值的评论。当你开始认真思考和评论时,刷帖子的速度会显著变慢。你会发现,没过一会儿就会感觉到疲惫,也会停止 " 一直刷手机 " 的刻板行为。这种疲惫感也许恰恰是深度思考的开始。
手机上的碎片化学习,如同站在门外窥探,从未真正深入了解任何事物。这便是 " 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 看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 "、" 明明学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 的根源。
如果只是被动接收信息,没有将有用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思考系统里,这与学生时代只听老师讲课却不做练习题、不举一反三巩固知识没有区别,自然也没有明显的进步。
真正的成长,永远无法通过被动接收信息获得。只有通过主动思考、书写,与知识进行深度纠缠,才能打破空虚的循环。
写下来,是普通人对抗碎片化的最小却最有效的抵抗方式。停下一直滑动的手,写点什么吧!哪怕脑子里只是闪过一句想法,也请立刻将其记录下来。这是你与内心或外界产生纠缠的开始,是深度对谈的开始,也是真正理解知识的开始。
人类天生倾向于对自己谈论过、写过的内容印象深刻。通过书写,你可以将脑中的零散想法清晰化,形成连贯的思路。只有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你才能真正拥有它,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思考系统的一部分。
手机刷到凌晨,常常是越玩越精神,甚至导致失眠。相反,大脑深度吸收知识后,才会感到真正的疲惫和充实。
付诸行动,充实日常
除了深度思考和书写,将零散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具体的行动中,也能有效对抗空虚感,比如:
记录微小成就: 每天记录 3 件具体完成的小事,例如 " 洗衣服 "、" 给绿植换水 "、" 健身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带来成就感和掌控感。
进行机械性劳动: 空虚烦躁时,尝试做一些擦窗户或扫地等劳动。这类活动往往比刷手机更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状态,获得平静与专注。
培养需要等待的爱好: 比如种植植物,观察它每周的生长变化。这种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等待的爱好,能带来持续的期待和满足。
从现在开始,别再让空虚感占据你的生活。行动起来吧,积极投入到那些能带来具体成就和专注体验的活动中!
也许这会是你对抗空虚感,开启充实人生的第一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