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07-24
我一直不买房的原因之一,有点奇葩,估计没人能猜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我很喜欢看 1818 黄金眼,昨天看到一期邻里噪音问题的新闻。

有个女士买了一套叠层别墅,她住一二楼,三四楼上是另一家。

楼上邻居总是六点多就开始搞卫生,推拉门和移动家具声音都很大。她一般七点多起床,这个声音让她有些崩溃。

她尝试过带耳塞,吃安神药,也找过邻居和物管,都没解决。

最后找到 1818。

关于噪音这个问题,我也是很多感触。

因为我就是个对噪音很敏感的人,尤其是那种突如其来的声音。

我一直租房不买房,除了穷,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担心遇到很吵的邻居。

大环境的噪音还能想想办法,装隔音玻璃。楼上、隔壁的噪音,简直防不胜防。

我从毕业后就一直租房住,住过很多房子,好几次搬家都是因为噪音。

便宜的房子遇到过这个问题,贵的也遇到过,只要是公寓,就没办法避免。

遇上什么样的邻居主要看运气。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我住城中村里,我租的那个房间,卧室推开窗就是隔壁栋的房间。

每天半夜三点,那位邻居的闹钟就响了,然后就是两三个人的说话声,大概半个小时后才会安静,但我已经完全睡不着了。

坚持了一个月,我只能搬家。

不过这个房间很便宜,一个月才五百块钱,真不能要求太多。

后来我在北京工作,为了上下班方便,租过一个月七千多的公寓。

要不是亲自住过,我都难以相信每平七万块的公寓,隔音能差成这样。

我的卧室和邻居卧室共享一堵墙,邻居每天早上七点半闹钟响,能把我一起叫醒,然后他就开始打喷嚏,大概八点出门。

有好几次周末晚上,他约了朋友在家玩,凌晨两三点还闹哄哄的,我只能发信息请求他小声点。

最可怕的是春节前后一个月和国庆前后,他可能是出去旅游了,他父母回来住。

老人家们六点就起床了,然后开始看新闻联播,声音很大。紧接着就是剁菜板、大声聊天。

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只能去敲门。

敲了快十分钟才敲开,我告诉他们我还在睡觉,隔音不好能不能小声点,不要切菜,厨房和我卧室也是连一起的。

大爷大妈似乎很不理解的回了一声知道了,但之后还是照样看新闻,切菜。

我给房主人发了信息,请他告诉老人家,早上七点前电视声音能不能小一点,发了好几条也不回。

后来我没办法,只能住客厅里。

就这样又凑活了几个月,彻底崩溃了,下定决心离开北京。

当然离开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但居住条件不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也没实力租独栋别墅。

其实房主估计也挺烦的,几百万买的房,还总被人提醒小声点,也很不自由。

虽然租房换起来方便些,但总搬家也受不了。

可谁也不知道邻居是什么人,可能现在挺好的,以后又换人了。

去广州前我专门看了要租的房子,确定了够安静才租下来。

我的卧室在走廊尽头,完全不会被隔壁打扰。

楼上邻居每年只来住几个月,家里有小孩睡得比较早,偶尔有拖家具的声音,都在白天。

更好的是,我楼下没人住,我和小黑有时候很晚搬重物,都不担心吵到别人。

对我这个神经敏感的人来说,这样的房子就算是福报了。

中国城市里,大多数人只能住公寓。

很多公寓隔音并不好,除了相互体谅,和约束自己的生活习惯,大概是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我觉得未来噪音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毕竟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高楼越建越多,容积率不断攀升,每套房子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邻里的物理距离更近,隔音问题就更容易暴露。

而且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作息也更加多样化,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则是昼伏夜出的 " 夜猫子 "。

不同的生活习惯碰撞在一起,噪音矛盾也会增多。

不只是居住环境,生活中还有很多场景都充斥着让人无奈的噪音。

比如在办公室,同事频繁的键盘敲击声、大声的电话沟通声,甚至是不停的抖腿声,对于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需要高度集中的创作环境。

但她旁边的同事总是喜欢一边打电话一边踱步,声音还特别大,每次都能把她的灵感打断。

她跟同事沟通过几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只能自己戴着降噪耳机工作,可时间长了耳朵又很不舒服。

从医学角度来说,长期受到噪音干扰会导致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或带来灾难性后果。

去年吧,长沙就有个新闻。

楼上楼下两家人因为噪音引发一系列争吵,楼上的人气不过拿起菜刀追砍楼下的人,被判了刑。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噪音对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尤其是对噪音敏感人群来说,这种影响几乎是 " 全方位渗透 " 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 感觉阈限 "。

指的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对噪音敏感的人往往听觉阈限更低,哪怕是常人觉得 " 轻微 " 的声响,在他们耳中都可能被放大成强烈的刺激。

就像我对突如其来的声音格外敏感,本质上是大脑的 " 威胁检测系统 " 更活跃。

这类声音会被潜意识判定为 " 潜在危险信号 ",能瞬间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心跳加速、肌肉紧绷。

哪怕知道是邻居关门的声音,身体也会不受控制地 " 吓一跳 "。

噪音敏感人群还容易陷入 " 预期焦虑 " 的困境。

因为长期被噪音困扰,大脑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处于类似环境中,就会提前进入 " 戒备状态 "。

我租房时总担心遇到吵邻居,甚至在安静的环境里也会下意识留意细微声响,这种 " 过度警觉 " 其实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时间长了会演变成焦虑。

住在城中村那会,知道早上会被吵醒,从半夜开始就会处于 " 半醒不睡 " 的状态,生怕错过那个 " 闹钟信号 ",这种煎熬比噪音本身更磨人。

面对无处不在的噪音,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除了尽量选择隔音相对好一点的居住环境,或者使用隔音材料、降噪设备来改善。

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大家都能提高公共意识。

但公共意识这事,很多都是凭个人良心。

至于法律,我国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但在邻里噪音的处理上,最后基本都是不了了之。

真希望未来能有更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大家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

另外呢,我们自己调整心态也能起点作用。

比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来缓解噪音带来的焦虑。或者培养能让人静下心来的爱好,读书练字之类的,让自己在嘈杂环境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当然这只是无奈之下的自我调节。

真正理想的状态还是,

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和体谅的环境里,每个人都能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1818黄金眼 公寓 北京 春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