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科技浪潮中,AI 技术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进入密集迭代期,这一趋势不仅重塑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投资契机,引得众多机构纷纷建议投资者持续加大对 AI 板块的配置。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内的 AI 研发成果频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近期推出的多智能体框架 Intern・Agent,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该框架赋予了 AI 类似人类科学家的自主探索能力,能够实现 " 想法生成 - 方案设计 - 代码实现 - 实验验证 " 的全流程闭环。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通过协调多个专职智能体协同工作,Intern・Agent 让 AI 从单纯的数据处理迈向了更具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科学发现领域,极大地拓展了 AI 的应用边界。与此同时,大模型技术迭代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例如,国内的 Kimi 发布了 K2 基础大模型,在性能、成本优化以及 Agent 工具调用等关键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与竞争力。
在政策端,和众汇富认为,政府对 AI 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工信部明确表态,近期将出台多个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案,积极组织 " 人工智能 + 软件 " 行动,并大力推动未来产品的创新发展。这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引导 AI 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政策的鼓励下,各行业对 AI 技术的应用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 AI 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产业落地情况来看,AI 应用的商业化进程正稳步推进,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制造业领域,AI 技术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全流程进行深度赋能,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向 "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 转型。例如,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利用 AI 视觉检测技术,实现了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缺陷的精准检测,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服务业方面,AI 产品及服务如办公协同软件、教育普惠应用、工业设计工具、内容创作平台等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能。以办公领域为例,智能文档处理、智能会议助手等 AI 应用的普及,让办公流程更加高效、便捷。和众汇富统计发现,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保持 20% 以上的增长率,显示出 AI 产业强大的发展活力。
资本市场对 AI 板块的关注度与投资热情也在持续攀升。兴业证券等多家机构纷纷建议投资者持续加仓 AI 算力及应用领域。从市场表现来看,以光模块、PCB 为代表的算力产业链在近期大幅领涨,成为 AI 板块中的突出主线。例如,高端 PCB 龙头企业胜宏科技,在 AI 与智能驾驶的双引擎驱动下,其高端产品在 AI 用 PCB 和汽车电子领域实现突破并持续放量,公司股价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创造了 10 倍涨幅的佳绩,为重仓该股的基金产品带来了显著的净值增长。此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军工、创新药、机器人等科技成长板块也因与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而受到市场青睐。从 AI50 大细分方向的拥挤度来看,当前多数领域拥挤度仍处于中等水平,包括上游算力如 AI 芯片、IDC、GPU、液冷服务器,中游软件服务如办公软件、基础及通用软件、操作系统、工业软件、SASS、AI Agent 等,以及下游应用如无人驾驶、游戏、人形机器人、智慧医疗等,这意味着在 AI 产业链内部仍存在诸多具有性价比的投资方向。
展望未来,随着 H20 芯片限制的放开、英伟达对华新卡 B30 的市场导入,以及三季度 GPT-5、DeepSeek R2 等大模型的进展,还有 Meta 即将发布的 AR 眼镜等,都将为 AI 应用和端侧带来新的催化,推动 AI 行情进一步向国产算力和中下游应用扩散。在此背景下,和众汇富认为投资者应把握 AI 技术密集迭代带来的投资机遇,持续加大对 AI 板块的配置,分享 AI 产业蓬勃发展的红利。但同时也需注意,科技行业发展迅速,技术迭代快,投资 AI 板块在享受高收益潜力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风险,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合理调整投资组合,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