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7-24
【网观西安】“网红医生”治不了你的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网红医生 " 治不了你的病 , 网观西安 ,

感到不舒服,先去网上搜症状,相信很多人都这么干过。

社交平台则是遍地 " 名医 "。这些人往往身穿白大褂,自称某主任、专家、名医,语言通俗易懂,视频轻松有趣,有人分享 " 抗癌偏方 ",有人推销 " 养肝妙招 ",甚至还有人隔着屏幕给网友远程 " 诊断 "。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 " 名医 " 到底是不是真医生?他们说的是否科学?推荐的药品、理疗仪器又是否经过认证?

" 上网看病,癌症起步。"

这句流传颇广的网络段子,揭示了当下 " 网红医生 " 的部分乱象。用通俗的语言做科普,虽然能帮助大众理解一些常见疾病、掌握基础健康知识,但医学本身就复杂严谨,普通人仅靠几分钟的视频,很难准确判断病因,反而容易被误导。

大部分看似火热的科普,背后早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MCN 机构会主动寻找医生资源,组织其拍摄段子、讲述案例,甚至直接找演员扮演医生,最终按照流量给医生结算劳务费,有的机构和药企甚至一个月能开到数万元。1

更省事的直接用 AI 合成形象与配音,内容剧本也多出自外包写手或模板,真假难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曾被 AI 合成形象冒充代言人,为某款美白护肤品背书,引发公众震惊。2

固定的套路就是:" 主号做科普吸粉,小号隐蔽带货变现 "。据新华 - 视点报道,医生给保健品带货的抽佣能达到 30% 到 60%,某平台上拥有 3 万以上粉丝量的 " 医生博主 " 每篇软文的费用就高达 1 万元。1

这种披着专业外衣的流量运作,其最终目的无一不是掏空你的钱包。它不仅模糊了医学知识与商业营销的界限,更可能误导患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乱象之下,医学传播的边界该如何厘清?

相关政策压实 " 红线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加大整治力度,《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中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1 今年 7 月 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不要轻信一些 " 网红医生 " 的宣传,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3

平台也需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医学类账号资质认真审核,以确保发布者具有真实专业背景,避免 AI 生成、冒名顶替;同时还要健全内容识别机制,对于编造剧情、带货虚假信息的账号进行及时封禁处理。

医生应当守住底线,重新审视 " 网红 " 与 " 医者 " 的边界,不被流量绑架。在网络上做医学传播没有问题,但前提是要尊重科学、恪守医德、以服务大众健康为出发点。

广大网友也应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与判断力,避免被所谓的 " 神医 "" 偏方 " 所误导。有病要及时就医,选择正规医院而不是依赖短视频自我诊断。面对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偏方或治疗仪时,应保持警惕,切勿盲目跟风尝试。此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面对明显违规、误导性强的 " 伪科普 ",要勇于举报、拒绝转发,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事实上," 网红医生 " 并不一定是贬义词。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流量世界中,有很多医生依然坚守初心,脚踏实地进行科学传播,他们让更多人了解疾病,获得知识,增强防病意识。

医学从来都是严肃的、专业的,唯有守住专业底线,捍卫行业公信力,健康科普才能真正回归其服务大众、守护健康的初衷。

资料来源:

1. 擦边卖药、跨专业科普?记者揭秘 " 网红医生 " 背后的 " 流量经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685101932931718&wfr=spider&for=pc

2. 院士带货竟是 AI 伪造!新技术如何才能用在正道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6742030567936772&wfr=spider&for=pc

3. 国家卫健委:请大家不要轻信 " 网红医生 " 的这些行为

https://mp.weixin.qq.com/s/gJ2uPxjaOskYxiGVmz1mNA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标签

医生 网红 医学 ai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