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铜川 07-24
【今西安】此战之后,大唐颜面尽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公元 751 年 7 月 23 日,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战败。

——历史上的今天

公元六至八世纪,欧亚大陆上的三个帝国同时步入巅峰期,分别是横跨西亚、东欧和北非的拜占庭帝国、占据了几乎整个阿拉伯地区的阿拉伯帝国、以及疯狂扩张,将大半个东亚以及东南亚、中亚部分地区纳入统治版图的唐帝国。

▲唐朝疆域(图:网络)

大哥们纷纷崛起,夹在中间的小弟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到底该抱谁的大腿,成了一道送命题。

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唐朝和阿拉伯帝国都进入了野蛮发育状态。前者连续消灭了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突厥汗国等边境的不安定势力,并迫使伊吾、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诸国向其称臣;另一边,后者也在不断向东面开疆拓土,不知不觉间,双方意外地发现:两家居然成了邻居。

两个大佬初次见面,曾有一段蜜月期。唐开耀元年(公元 681),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俗称 " 白衣大食 ")的哈里发耶济德曾派遣使臣前往长安,向唐高宗进献了骏马等中亚特产,以最大程度向唐朝表达了善意。但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阿拉伯帝国内部就爆发了战乱,为了转移矛盾,新任的哈里发马利克决定东侵,试图将战火引向外部。

阿拉伯帝国的东面正是唐朝,一时之间,大唐西域山雨欲来风满楼,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天宝六载(公元 747),唐朝名将高仙芝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委派,驾临唐安西都护府的总部所在地交河城(故址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西),担任最新一届安西节度使。

▲交河故城遗址(图:网络)

高仙芝此番来西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此时,尚未被杨贵妃和《霓裳羽衣曲》迷花了眼的唐玄宗还保持着政治家的眼光和格局,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阿拉伯帝国的蠢蠢欲动,因此派遣高仙芝坐镇安西都护府,希望维持 " 大唐雄风 " 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此前,中亚的昭武诸国都内附于唐。唐朝既不派兵进驻,也给予其高度的内政自治权,只在政治上承担保护的责任。但 7 世纪中叶之后,随着阿拉伯人高调登上历史舞台,昭武诸国开始渐渐反复横跳,左右摇摆,有些小国甚至公开跳反,不再向唐朝称臣纳贡,而选择投入阿拉伯帝国的怀抱。

这批墙头草中,冲在最前面的是一个叫 " 石国 "(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交界处)的国家。他们也首先引发了唐朝的不满。

客观地说,石国的选择没什么大毛病。这些蕞尔小国夹在两个巨无霸之间,生存本就艰难," 朝秦暮楚 " 在很多时候可能真就是他们最佳的选择。然而太平盛世他们或许还能安心地在丝绸之路上收收过路费,在两虎相争的局势下,这种试图 " 东食西宿 " 的小聪明,却很可能成为招致屠杀和掠夺的祸根。

▲高仙芝(图:网络)

总之就是:唐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天宝九载(公元 750),高仙芝以石国 " 无藩臣礼 " 为由,率兵突袭了石国。一通烧杀掳掠之后,他于次年押着石国国王等被俘虏的西域诸王志得意满地返回长安,唐玄宗下令将石国国王处斩,以儆效尤。

至此,唐朝和高仙芝在西域的威名达到顶峰。但是石国人并未被杀绝,漏网之鱼中,有石国王子这样的要员。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在西域大造舆论,把高仙芝描绘成一个残暴贪婪、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形象,血泪控诉其 " 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 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 的暴行,成功激起了中亚诸国的愤怒,大家同仇敌忾,下定决心要给唐朝点颜色看看,并很快制定了初步行动计划——反攻安西四镇。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西域小国们给自己找的这个 " 车头 ",就是当时已经过渡到阿拔斯王朝(俗称 " 黑衣大食 ")的阿拉伯帝国。恰好后者此时也一直对富庶的大唐垂涎三尺,双方因此一拍即合,很快组建起了一支庞大的联军,由阿拉伯帝国名将齐亚德 · 伊本 · 萨里率领,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阿拔斯王朝(图:网络)

马后炮的角度来看,阿拉伯帝国同意和西域各国联手对唐朝用兵,并非只是单纯的利欲熏心或一时兴起的遭遇战。实际上,就在高仙芝讨伐石国的同时,唐朝的北庭节度使也出兵攻打了另一个倒向阿拉伯的西域势力突骑施,并攻克了碎叶城。这可以看出唐朝和阿拉伯早就已经不想演了,一山不容二虎,双方终将一战。

大敌当前,得到消息的高仙芝一点不慌,他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征召起了三万人马,于天宝十载(公元 751)4 月从安西出发,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越过沙漠,一路长途奔袭,同年 7 月 14 日在位于中亚腹地的关键地区——石国第二大城市怛罗斯城(位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以西大约 18 公里处)与联军相遇。

抵达目的地后,高仙芝也没多说废话,立刻展开了对怛罗斯城的围攻。

有关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根据各种史书上的记载推测,阿拉伯帝国联军的人马在十五至二十万。面对只有三万人、人生地不熟、孤军深入数百里、没有后援的唐朝军队,阿拉伯人应该已经可以喊着 " 优势在我 " 提前开香槟了。

但事实却是:在高仙芝的运筹帷幄之下,三万唐军居然跟数倍于己的敌军在怛罗斯城相持了整整五天,且丝毫不落下风。

战斗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眼看着十几二十万人居然拾掇不下对面的三万人,联军方面感到面子上挂不住了,他们决定增援怛罗斯,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唐军。

7 月 18 日,四万增援的骑兵抵达怛罗斯河的西岸,联军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架势,打算毕其功于一役。

阿拉伯骑兵的战术,主要是近身的肉搏。这种战法对付欧洲人无往不利,但在训练有素的唐朝军队面前却毫无优势。高仙芝在阵前布置了三排弓箭手,每排一千人,后面还有一千 " 替补 ",再后面是分成三队的六千陌刀手,两翼则是一万装备长马槊和短刀的精锐骑兵。当阿拉伯军队进入射程时,弓箭手立刻 " 开火 ",几轮密集扫射后,联军第一波攻击的四万人被干掉超过四分之三,剩下的也是心惊胆战,不敢再战。

▲怛罗斯之战示意图(图:网络)

7 月 19 日,联军的更多援军到达,阿拉伯人分成数个方阵,每个两万人分批冲锋,意图以人海战术突破唐军的防线。而唐军虽然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但终究是孤军深入,人困马乏、给养不继的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暴露出来,而长时间的持续作战,对士兵的体力消耗也是非常明显的,五天下来,唐军的精力和意志几乎都已经被逼到了极限。

此消彼长,战场的天平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

眼看占不到什么便宜,高仙芝动了退兵的打算,就在他苦思如何突围的时候,联军统帅齐亚德也开始了行动,他的操作是从唐军的盟友、同时也是最大不确定因素的三万五千葛逻禄和拔汗那雇佣军入手,连夜写信声称阿拉伯兵力已达二十万,干掉唐军只是时间问题,劝其早日投降以保性命。

手法很老套,但对毫无原则、有奶便是娘的葛逻禄军很有用,威逼加利诱之下,葛逻禄军怕遭到阿拉伯人的报复,最终选择了叛变革命。

7 月 23 日深夜,高仙芝下令突围,两万唐军率先出击,葛逻禄和拔汗那的部队奉命殿后。就在此时,葛逻禄军突然阵前倒戈,与阿拉伯军联手袭击唐军。高仙芝得讯后怒不可遏,斩杀了葛逻禄军主帅后率军猛攻,唐军舍生忘死,拼命反扑,居然又跟联军斗了个旗鼓相当。

关键时刻,齐亚德心生一计,命人随便割了一个战死的唐军将领的头,用竹竿挑到高处大喊 " 高仙芝首级已在此,降者免死 ",杀红了眼的唐军士兵一时之间不辨东西,听闻主帅阵亡,立时乱了阵脚,很快在联军的冲击下开始溃败。最终,高仙芝仅以身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突围,次日清点残余部队时,只剩下一千多人,高仙芝自认已无力再战,狼狈撤回安西都护府。

这是不可一世的盛唐经营西域期间所遭遇的最惨痛的一场失利。

虽然遭遇惨败,但怛罗斯之战对于大唐的国力并未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吃到败仗的高仙芝继续担任安西节度使,唐玄宗也对战损不以为意。反倒是作为战胜方的阿拉伯帝国元气大伤,损失了十万多人,令哈里发后怕不已,最终放弃了向中国扩张的计划。

怛罗斯战后一年,阿拔斯王朝遣使归还唐军俘虏,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还很快结成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伙伴。又一年后,高仙芝的战友封常清接任安西节度使,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西域国家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地区)," 大破之,受降而还 "。

大唐的西域,仍然坚挺了好些年。

直到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安史之乱爆发,怛罗斯之战带来的恶果才终于暴露出来。安史叛军一路杀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唐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调集西北边兵勤王平叛。安史之乱历时整整 8 年才被镇压下去,这期间有大量边防军被内调,大唐西域的军事防御迅速衰退,不久就被吐蕃乘虚而入," 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 "。以至于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悲叹:"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此时,曾经威震西域的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已因卷入政治漩涡,被皇帝下令诛杀。唐帝国就此丧失了对中亚的控制,走上了一去不返的下坡路,陆上丝绸之路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但是 " 万国来朝 " 的辉煌与荣光再也回不来了。

来源 / 今西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唐朝 故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