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建工)公布的 2025 年 1-6 月经营情况简报显示,公司前半年累计新签合同 1407 个,新签合同金额约 1458 亿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陕西建工在今年前半年揽到了不少活儿。
三天之后,陕西建工又公布了公司及子公司涉及诉讼、仲裁的公告,提及公司共涉 67 起案件,涉案金额为 30.18 亿元。
今年 4 月份,西安市三兆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工程总承包中标结果公布,陕西建工拿下了这个炙手可热的项目。
三兆村位于曲江新区东南边缘,被赋予曲江 " 南拓 " 的发展使命,其拆迁、改造过程一直备受瞩目,约 115 亿元的投资金额更是吸引到大量 " 乙方 " 投标。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显示,三兆村城改项目的中标候选人有三个:陕西建工、新疆城建以及广西建工,最终,陕西建工中标,中标金额约 64.83 亿元。
而同样在 4 月份,陕西建工也一举拿下灞桥区长乐坡城中村西区安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0.8 万平方米,中标金额约 8.76 亿元。
长乐坡村是灞桥区连接西安主城区的过渡带,该村城改项目被定位为打造西安东部新城和提升长乐路区域人居环境的重点项目。
一个月内接连拿下西安市两个重点城改项目,陕西建工的实力不容小觑。而公司 2025 年前半年的经营数据,更能看出其冲劲。
经初步统计,2025 年 1 月至 6 月,陕西建工及下属子公司累计新签合同 1407 个,新签合同金额为 1,458.78 亿元,其中单笔金额在 5 亿元以上的有 18 个。
当我们将上述成绩放到全国范围比较——以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上海建工为参照,发现陕西建工颇有 " 爬坡 " 之势。
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中,上海建工排名第 361 名,陕西建工排名第 460 名,无论是实力还是排名,上海建工都略胜一筹。不过,今年前半年,上海建工及子公司新签合同金额约为 1302.45 亿元,比陕西建工少了 150 亿元左右。
西北区域的建筑公司新签合约量能超过沿海一线城市建筑公司, 其市场竞争力值得肯定。
从新签合同数据来看,企业发展前景不错。喜中有忧的是,应收账款规模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建筑领域,回款周期长、工程款拖欠、三角债恶性循环是行业常态,应收款项多、诉讼率居高不下也是事实。
在陕西建工的 67 起案件中,41 起陕西建工为原告,涉案金额约 23.18 亿元,26 起为被告,涉案金额为 7 亿元,案由多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
公告中解释了诉讼案件比较多的缘由:为了加快应收款项催收,加快资金回笼,所以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建设单位提起了诉讼仲裁。另一方面则是自身拖欠其他公司款项而被告。
应收账款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收账款过高一方面会影响现金流,可能对公司经营运转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若应收账款成为坏账,也会变相侵蚀公司利润。
造成陕西建工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错综复杂,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垫资施工是其一,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爆雷增多、行业承压是其二。另外,地方政府财政左支右绌,也拉长了企业的回款周期。
那么,陕西建工的应收账款到底有多少?
根据其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截止到今年 3 月底,应收账款约为 1669.75 亿元,而公司资产总计约 3388 亿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约 49% 的资产是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和流动资金压力较大。
为了有更加清晰的直观感受,我们将陕西建工的应收款项数据和全国体量相当的同行做比较,看看它的风险指数到底高不高。
先以上海建工为例,截至 3 月 31 日,上海建工总资产为 3486.82 亿元,应付账款约 531.16 亿元,占比为 15.2%。
而国内体量最大、排名第一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末,应收款项为 3608.70 亿元,资产总计 32616 亿元,占比 11% 左右。
可以看出,陕西建工的应收款项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于同行。
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犹如一把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高悬于陕西建工头顶。
前半年新签合同的亮眼 " 成绩单 ",可以缓解陕西建工的部分资金压力,从而让头顶的应收账款这把 " 剑 " 的危险程度有所降低,但若想彻底解决该问题,恐怕还远远不够。
不只是陕西建工,国内很多建筑企业都面临着应收账款高的问题,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何解决应收账款规模庞大的问题让其实现良性发展,是迫在眉睫的现实。
来源 / 陕电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