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平台为什么比自动驾驶公司更早 " 起飞 "?
定焦 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陈颐
编辑 | 方展博
7 月 23 日,如祺出行宣布启动 "Robotaxi+" 战略,这在自动驾驶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要知道,全球 Robotaxi 市场正在形成两大阵营:一边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独立派,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和车辆的直接运营;另一边是以 Uber、如祺出行为代表的平台整合派,通过开放平台聚合多家技术供应商,以混合运营(有人驾驶 +Robotaxi)模式推进落地,它们的 " 朋友圈 " 里包括 Waymo、小马智行、萝卜快跑、文远知行等主要玩家。
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现在更青睐后者:今年以来,Uber 股价飙升 55%,成为标普 500 中表现最优秀的公司之一,而特斯拉股价同期却下跌近 20%。这种分化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两种模式的一个核心判断:在 Robotaxi 规模化落地阶段,掌握用户和运营能力的出行平台,比专注技术突破的自动驾驶公司更有投资价值。
一位关注自动驾驶的投资人指出,Uber 模式兼顾了稳定现金流和成长空间,这是资本市场青睐出行平台而非纯技术公司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在不确定性极高的 Robotaxi 领域,能够 " 一手抓现在、一手抓未来 " 的企业更被看好。
在中国市场,如祺出行的发展轨迹与 Uber 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基于出行平台的运营优势,采取技术中立的开放策略,接入了多家技术供应商,并通过混合运营平衡短期收益与未来增长。甚至在关键节点上,如祺出行走在了更前面——它三年前就开始做开放性 Robotaxi 运营平台,比 Uber 涉足 Robotaxi 早一年半。
如祺出行现在提出的 "Robotaxi+" 战略,又是一个 Uber 从未涉足的领域——从做平台到建基础设施。这给行业带来了两个疑问:其一,重资产投入基础设施的逻辑何在?其二,这种选择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能否成为竞争优势?
从平台到基础设施,如祺不走 Uber 的路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个工作日早晨,当你打开 APP 叫车时,系统会根据路况、车辆分布和你的偏好,为你匹配一辆小马智行或文远知行的 Robotaxi。这辆车刚刚从专门的智能停车场自动驶出,车身传感器在无人维保站经过了标准化的清洁和检测,动力系统也在枢纽中心完成了补能。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车辆状态数据实时传输到监管平台。
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出行场景,是如祺出行 "Robotaxi+" 战略想要实现的愿景之一。这套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当 Robotaxi 规模化运营时,谁来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
想理解如祺的选择,要从 2022 年说起。
当年 4 月,如祺出行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开放性 Robotaxi 运营平台,向所有符合监管标准的 Robotaxi 车辆开放,不分车型、技术路线。这种技术中立的做法,让如祺出行占住了特殊的生态位。
彼时,Uber 的业务重心仍在传统网约车。
更关键的一步在于 " 混合运营 "。2022 年 10 月,如祺出行就实现了有人驾驶网约车与 Robotaxi 服务的混合运营。当时还没有平台这样做,包括 Uber。
从事 Robotaxi 运营的技术人士陈瑜告诉「定焦 One」," 人机混跑 " 对运营体系而言是巨大挑战。自动驾驶跟有人运营存在巨大差异——从调度算法到安全监控,从用户体验到应急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重新设计,这要求平台具备强大的技术重构和精细化管理能力。
直到 2023 年 10 月,Uber 才与 Waymo 合作在旧金山、菲尼克斯实现 Robotaxi 收费运营。
这种专业化混合运营能力,成了规模化扩张的基础。据最新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如祺出行平台运营的 Robotaxi 运力已超过 300 辆,服务覆盖广州南沙、深圳宝安和南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 4 个区域,运营站点超过 4000 个。以广州南沙为例,2025 年上半年 Robotaxi 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 480%,可见混合模式的增长潜力。
在合规运营方面,如祺出行在行业合规性方面多次位列第一,这种合规基因同样是 Robotaxi 业务扩张的重要基础。正如如祺出行 CEO 蒋华在战略发布会上所说:"Robotaxi 行业要发展,政策和监管得先行。"
如祺出行 CEO 蒋华认为,Robotaxi 行业要发展,政策和监管得先行
如果说之前的开放平台是软件层面的调度和管理系统,那么现在的 "Robotaxi+" 战略则要宏大得多。如祺出行为此制定了 " 星火计划 " 和 " 星河计划 " 两个计划:前者聚焦于扩大运营范围和车队规模,未来 5 年覆盖 100 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一起运营超万辆规模的 Robotaxi 车队;后者则是未来 5 年的 10 亿级投资计划,目标是在 100 个核心城市建设 Robotaxi 基础设施网络。
这套基础设施网络包含三级,用更通俗的话来说:
Robotaxi 速应场是专门为自动驾驶车辆设计的 " 智能车库 ",提供标准化停车位(确保精准停靠)、适配多种能源的补能设施、及安全防护环境(防止传感器被干扰破坏)。
Robotaxi 维保站相当于专业的 " 车辆诊疗中心 "。自动驾驶车辆对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的清洁、标定精度要求极高,远超普通汽修店能力。如祺提供专业环境、设备和服务。值得注意的是,Uber 模式中车辆维保责任主要在合作方(如 Waymo),而如祺主动提供标准化维保,可以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并提升效率。
Robotaxi 枢纽中心则是整个网络的 " 大脑 ",承担车辆调度、数据分析(为运营优化和监管提供支撑)、跨环节协调(维保、清洁、补能排期)等核心功能。
这种从 " 轻 "(软件平台整合)到 " 重 "(硬件基础设施自建)的转变,是如祺出行与 Uber 模式的本质差异:Uber 及早期如祺的核心是轻资产运营,主要通过软件和运营能力获得收入;而 "Robotaxi+" 意味着大规模硬件投入——土地、建设、设备、人员,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
未来五年,如祺规划建设超 1000 个基础设施站点,支撑年运维 10 万辆 Robotaxi 的庞大网络。考虑到目前全国 Robotaxi 总量还不到千辆,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前瞻的布局。
更具突破性的是这套基建网络的开放性:如祺计划向所有符合监管的 L4 级自动驾驶车辆开放基础设施,包括竞争对手的车辆。这超越了 Uber 主要开放其软件平台的范畴。
关注自动驾驶的投资人杨旭这样评价如祺的新战略," 这相当于要做 Robotaxi 行业的‘水电煤’,为整个行业提供底层支撑服务。"
Robotaxi 基建是刚需
如祺出行押注重资产基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杨旭看来,这反映了这家公司对行业发展的一个判断:在中国市场,仅复制 Uber 的纯平台模式还不够,Robotaxi 的规模化运营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支撑。而这个市场目前近乎空白。
那么,国内真的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吗?
答案是," 需要 "。传统网约车司机可以在任何停车场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可以在任何加油站加油,可以在任何维修店保养车辆,甚至可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 Robotaxi 的需求完全不同。
在停车方面,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标准化、高精度定位的停车环境,普通停车场复杂的动线和随机性超出当前自动驾驶处理能力,且安全防护不足。
在维保方面,精密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的清洁、标定需专业设备和流程,普通汽修店无法满足。维保不及时或不专业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更复杂的是车队调度问题。陈瑜提到,运营大规模 Robotaxi 车队,远不止是派单,调度比传统网约车复杂得多。平台需要精密协同车辆的补能窗口、维保周期、清洁时间、实时状态监控与异常处理。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和配套场地,效率会大打折扣,成本也会飙升。
图源 / 如祺出行微博
结论已经很清晰:当前主要为人类驾驶员设计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不了 Robotaxi 的规模化、高效率、低成本运营。
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差异,也决定了我们对专建基础设施有需求。
一方面,中国对 Robotaxi 的监管更强调实时、全域、统一的数据接入。如果停车、维保、调度分散在不同供应商,数据标准不一、共享机制缺失,将很难满足监管对安全性和透明度的要求。如祺的数据中台和一体化基建网络,能适配这种监管需求。从智慧城市角度看,未来交通系统需要平台级角色整合 Robotaxi 数据,实现与交通信号、城市管理的协同。
另一方面,美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成熟,Robotaxi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现有设施。而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专门的 Robotaxi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
"Robotaxi+" 战略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各家 Robotaxi 企业所在环节的产业成熟度不一样。据杨旭观察,有些公司技术很强,但运营能力不足;有些公司有车辆制造优势,但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有些公司有政府关系,但缺乏规模化运营经验。
这时候,如祺出行站出来建一套标准化、开放的基础设施网络,实质上是能够拉平各家在运营支撑环节的水平,确保全国范围内的 Robotaxi 服务能达到可靠、一致的水平,加快 Robotaxi 的商业化落地。
打个比方:这就像修高速公路,单个车企可能造出了好车,但没有配套的道路设施,车再好也跑不快。如祺出行要做的就是修路,让各个车企的 Robotaxi 都能跑起来。
事实上,从国际经验看,建设专门的基础设施,已经是行业趋势:美国的 Waymo 开始建专门的维保中心,谷歌投资数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自动驾驶车辆的维保基地,新加坡政府正在规划专门的自动驾驶车辆基础设施,包括专用停车场和维保中心。如祺 "Robotaxi+" 战略的创新性在于,这套基建体系包含 " 停 - 维 - 调 " 三级,并强调开放共享。
打开估值天花板
"Robotaxi+" 战略标志着如祺出行正经历一场商业模式的转型:从提供出行撮合服务的平台,转向兼具出行服务和 Robotaxi 基础建设的行业运营商。该怎么评估这种转型的价值?我们需要把这家公司放到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讨论。
从 Uber 和特斯拉今年以来的股价分化看,资本市场更看好类似 Uber 的模式,而非特斯拉直接推动 Robotaxi 的颠覆式做法。
这种市场偏好的逻辑并不复杂:在有人驾驶网约车向 Robotaxi 过渡期间,平台运营模式既能抓住当下网约车的稳定现金流和用户池,同时卡位未来 Robotaxi 的成长红利——这就像是 " 鱼和熊掌兼得 "。相比之下,另一种模式的风险更集中,对技术突破速度和政策依赖度极高,回报周期也更长。
从这种市场偏好来看,Uber(约 1200 亿美元)与如祺(约 20 亿港元)两家公司目前的市值差距明显。但这种差距是否完全合理?
结合多位受访者对如祺出行核心能力的分析,会发现它不仅与 Uber 在关键维度上具有可比性,在某些方面甚至更有优势。
在政策适应性方面,如祺出行在大湾区的成功运营经验,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撑的数据中台,都反映出这家公司的本土政策理解和适配能力,而这是外国公司难以复制的能力。
在产业链控制力方面,它从一开始的股东结构(广汽 - 整车制造与量产、小马智行 / 文远知行 - 头部技术、滴滴 - 运营经验)就是一个深度协同的产业联盟,让它的技术供应更稳定、车辆供应成本更低、运营协同效率更高。
图源 / unsplash
而 Uber 从 2023 年 10 月才开始走类似的 " 平台 + 技术(Waymo)+ 整车(捷豹)" 的合作模式,起步较晚,合作深度也不如如祺。
更重要的是,Uber 在 Robotaxi 基础建设方面并没有大规模的投入计划。
如果如祺出行能从 " 卖服务(出行佣金)" 成功转向 " 卖服务 + 卖基础设施 "(基建网络使用费等),就相当于从 " 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 " 升级成 " 高速公路的建造与运营商 ",公司的估值天花板将大幅提升。
杨旭进一步分析:传统出行服务商的收入主要依赖交易佣金,地域性强,波动性相对较大,估值侧重用户规模、订单量、市占率。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收入来源多元化(停车费、维保费、能源服务费、数据服务费、平台接入费等),全国性网络下的规模效应潜力巨大,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定价权更强。
从如祺的财务表现和用户数据来看,这种转型具有一定的基础:2024 年,其实现营收 24.63 亿元(同比增长 14%),注册用户达到 3450 万(同比增长 45%),毛利率同比提升 80%。这些数据反映了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改善。
然而,价值重估的前提,是如祺出行能在未来 5 年实现每年 10 万辆运维、百城扩张的战略目标。当 Robotaxi 达到一定规模时,集中维保比分散维保更经济,统一调度比各自为政更高效,标准化服务也比定制化服务更便宜。
这种转型必然面临着极大风险。如果 Robotaxi 市场的发展速度低于预期,基础设施的投入可能无法获得相应回报。陈瑜提醒道,如祺这套基础设施网络设计还需要考虑技术发展的需求,并预留升级空间,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初期投入和更大的技术风险。这种投入是把双刃剑——成功了就是护城河,失败了就是沉没成本。
但也正如杨旭所总结的:在 Robotaxi 这个新赛道上,需要有公司去啃 " 修路架桥 " 这块硬骨头,这条路注定艰难,一旦走通,竞争壁垒和商业价值也将难以撼动。
综合来看,如祺 "Robotaxi+" 战略的内核,是从一家出行服务商向 Robotaxi 生态的基础设施商的转型。这不仅对如祺出行是一个商业挑战,更是一场关于中国 Robotaxi 行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实验。这套战略能否成功,不光取决于一家公司,还和 Robotaxi 技术成熟度、政策开放度、用户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瑜、杨旭为化名。
关注并【星标⭐】「定焦 One」
第一时间收到精彩内容更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