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股转系统对新三板挂牌公司阿房宫(835912)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其对营业成本减少原因,是否存在业绩持续下滑风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说明。
这是一家拥有近 60 年历史的老牌药企,前身为西安中药厂。2003 年 9 月完成改制后,公司正式以 " 阿房宫药业 " 之名运营,并于 2016 年 2 月登陆新三板,旗下拥有固肠止泻丸、薏辛除湿止痛胶囊、维 C 银翘片等知名产品。
2017 年开始,广州商人陈正文、陈仙红夫妇通过参与定增、股权增持及深度介入公司治理等方式,逐步加强对阿房宫的控制权,并于 2023 年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然而,新主入局并未挽救其颓势,公司经营形势难言乐观。财务数据显示,自 2019 年起至 2024 年,阿房宫药业已连续 6 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 1.45 亿元。
此番遭问询,其业绩承压的根源及未来走向,正引发关注。
挂牌新三板
阿房宫前身是 " 三桥中药厂 ",后更名为 " 西安中药厂 ",经济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主管部门为西安市未央区工业总公司。根据其官网介绍,其历史可追溯至 1966 年,距今已有近 60 年时间。
2003 年 9 月,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西安中药厂迈出关键一步,改制为西安阿房宫药业有限公司。历经十年运营,2014 年 11 月,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登陆资本市场铺平道路。
彼时,公司的核心掌控权握在以董事长夏陆一为首的四位 " 老中药厂人 " 手中。
夏陆一与担任董事的王少涛、程宽寿、王建民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从公开履历来看,四人均在 20 岁左右便进入西安中药厂,从基层生产线起步,一路成长至管理层。
产品上,固肠止泻丸和薏辛除湿止痛胶囊是公司主导产品。围绕这两大主力,公司还拥有固肠止泻胶囊、益肾灵胶囊、维 C 银翘片、桑菊感冒片等产品线,治疗领域覆盖肠胃类、感冒类、补益类、咽喉类等常见疾病领域,构成了相对多元的产品矩阵。
改制前后的阿房宫,展现了一定的稳定性。公开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15 年,公司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分别为 1.21 亿元、1.44 亿元、1.63 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1570 万元、1475 万元、2131 万元。
选择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公众公司,既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寻求资金支持、谋求更大发展的自然选择。
2016 年,阿房宫登陆新三板。挂牌当年,公司业绩冲高,实现营业收入 1.93 亿元,净利润达到 2371.14 万元,创下挂牌至今的净利润峰值。
2017 年,为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阿房宫计划投资约 3.31 亿元建设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药品综合生产基地。
为此,公司启动了定向增发,计划发行约 2400 万股,12 名投资者认购金额达 2.14 亿元。
来源:阿房宫公告
新资本的涌入,为阿房宫的扩张计划提供了弹药,也悄然改变着这家老牌药企的股东生态。认购名单中,除 3 名原有股东外,还新增了 9 名个人投资者,包括后续 " 入主 " 的陈正文、陈仙红夫妇。
已连亏 6 年
尽管投资布局持续推进,但阿房宫的业绩却急转直下。
2017 年,阿房宫营收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达 2.64 亿元,然而归母净利润却骤降至 729 万元,同比大幅下滑 68.38%,陷入典型的 " 增收不增利 " 局面。
公司将这一反差归咎于营业成本激增及资产减值损失,特别是核心产品薏辛除湿止痛胶囊的主要中药材——乌梢蛇、地龙等价格大幅飙升,成为推高成本的关键因素。
2018 年,阿房宫营收缩水至 1.5 亿元,归母净利润仅剩 85 万元。到了 2019 年,公司正式由盈转亏,且亏损额逐年扩大。
2019-2022 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在 1 亿元上下徘徊,而同期归母净亏损则从 492 万元一路攀升至 3592 万元,四年累计亏损逾 6600 万元。
对于亏损扩大,其也在公告中坦言,主要原因系期间公司开展沣西药品综合生产基地建设,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后固定成本增加使营业成本大幅增长,而营业收入没有成比例增长,导致的净亏损。
面对困局,2019 年,公司曾动用 1.6 亿元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试图改善利润,但此举未能扭转整体颓势。
股东层面的动作则更为频繁。
2022 年 3 月,股东陈正文通过大宗交易增持 146 万股,以 12.79% 的持股比例跃居第一大股东;同年 6 月,他接替夏陆一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掌控经营权。2023 年,陈正文与陈仙红联手斥资 2276 万元进一步收购股份,最终以合计 44.49% 的持股比例正式入主。
从定增输血、增持筹码到深度介入公司治理直至最终掌控,陈氏夫妇可谓布局深远。
然而," 易主 " 并未带来期盼的转机。
2023 年,公司营收降至 9350 万元,同比下滑 11.67%,归母净亏损更是创下 4876 万元的历史峰值。进入 2024 年,尽管亏损额收窄至 2981 万元,但公司仍未摆脱亏损。
年报遭问询
2024 年年报发布后,股转系统也对阿房宫下发年报问询函。
经营业绩层面,股转系统指出,2024 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4.55%,并录得亏损 2981 万元。但综合毛利率为 31.02%,同比提升 25.29 个百分点,公司将主因归结为营业成本下降。
为此,股转系统要求其结合产品定价机制、售价、成本结构及原材料价格变动,量化分析主要产品毛利率飙升的原因及商业合理性,并与同行业趋势对比;同时详述营业成本减少的具体驱动因素,是否存在成本核算合规性质疑。
此外,公司需基于产品市场竞争力、期后订单情况及核心客户稳定性,评估业绩是否面临持续下滑风险,并阐述已采取或拟采取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阿房宫业绩颓势更深层的根源,或与其产品竞争力衰退、研发乏力、转型突破不足有关。
这家老牌中药企,似乎深陷 " 吃老本 " 的困局。
来源:阿房宫公告
早年,固肠止泻丸、薏辛除湿止痛胶囊就一直是公司主导产品。
固肠止泻丸作为独家品种,曾在 2013、2014 年创下年销售额近 4000 万元的规模;而薏辛除湿止痛胶囊同期占公司营收比重更是高达 47.58% 和 45.67%。这意味着,这两款核心产品中的任何一款出现生产或销售的波动,都足以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然而,十余年过去,医疗环境与市场竞争格局早已今非昔比。
以公司最新年报为例,2024 年,阿房宫胃肠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 1977 万元,风湿类产品收入为 2967 万元。虽然并未披露具体产品,但就整体来看,两款产品的营收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困局,公司在公告中多次提到要 " 提高自有新品研发能力,研究出新的主导产品。" 但 2023 年及 2024 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仅为 278 万元和 549 万元,甚至不到同期销售费用的一半。这在需要高投入、长周期的医药行业,尤其对于面临 " 创新与发展 " 的中医药企业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此外,记者注意到,关于公司 2017 年募资项目 " 沣西新城建设药品综合生产基地 ",股转系统也要求其就折旧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转固时点与款项疑点、消化产能等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关于上述问题,记者亦致电阿房宫进一步了解情况,但其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随后,记者也向公司公开邮箱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