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丨文 DeepSeek 在 2025 年年初震撼全球的光环,如今似乎正在褪色。
这几天,"DeepSeek 不行了吗 " 登上多个热搜的榜单。行业分析机构 QuestMobile 的最新数据显示,DeepSeek 的月均下载量从第一季度的 8111.3 万降至 2258.9 万,降幅达 72.2%。在此之前,国际知名半导体研究机构 Semianalysis 也发布数据称,DeepSeek 使用率由年初时 7.5% 的高点下滑到如今的 3%。
市场对 DeepSeek 的悲观预期确实存在,这主要与 DeepSeek 的更新版本 R2" 爽约 ",未能即时发布有关。再加上 DeepSeek 经常 " 胡说八道 " 的高幻觉率,也劝退了许多用户。
DeepSeek 用户数据下滑的消息为国产 AI 进度条蒙上一层阴影,再加上知名 AI 智能体公司 Manus 把总部迁移至新加坡,人们对国产 AI 的前景难免出现一些悲观情绪。
但我们或许没必要因为 DeepSeek 一时的流量下滑,而对国产 AI 过于悲观。
先从 DeepSeek 本身来看。所谓数据呈下滑态势,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夸张。一些技术社区对这组数据也提出过不同的解读,比如所有使用数据均基于其订阅者,且核心统计对象是 DeepSeek 官网,不包括腾讯元宝、百度、夸克等深度接入 DeepSeek 的第三方渠道。
更重要的是,站在 DeepSeek 背后的公司——深度求索的视角来看,从选择开源技术路线的那一刻开始,这家公司的产品目标恐怕就不是寻求流量的关注。自成立以来,DeepSeek 始终以 " 开源开放 " 为核心理念,创始人梁文锋曾公开表示过 " 不做应用,只做研究和探索 " 的观点。这一选择,注定了 DeepSeek 不会将用户活跃度或商业变现作为公司长期增长的核心指标,而是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哪怕再退一步来看,即便 DeepSeek 真的未能继续创新,也并不意味着国内 AI 竞速的停滞。在 DeepSeek 之外,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和独角兽都在纷纷投入 AI 研发,且表现也并不算差。Qwen、文心、夸克、Kimi 等大模型也一直紧咬全球 AI 排名前列。
在本轮 AI 竞赛中,除了本身的人才红利之外,中国最大的优势就在超大规模市场和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为 AI 企业提供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也提出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依然应当对国内 AI 的发展进程怀抱信心。
但具有标志意义的 DeepSeek 流量下滑,还是提出了一个行业性的问题:当模型权重被广泛复制后,如何维持技术领先?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内 AI 行业接下来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知名学者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解答》中早已提醒,技术本身从来不是护城河,能够持续孕育并放大创新的组织能力与市场结构才是。在 AI 这场全球竞赛中,真正的胜负手,从来不在于某一款模型能否持续霸榜,而在于能否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构建起开放、协同、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今天的全球 AI 产业竞争已从 " 参数竞赛 " 转向 " 生态竞速 ",在开源的技术格局之下,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大、技术更领先,而是谁能构建起包容试错、多元共生、动态演进的创新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给予企业从市场创新到技术创新上更大的包容度和试错空间,考验的是公共管理的智慧。产业的未来,注定属于那些能构建开放式创新的市场。对于产业政策制定者来说,不要过早地挑选胜利者,而是应当相信市场的自发选择,允许不同技术路线多头并进发展。
此外更重要的,是真正意识到场景的价值。从外卖、餐饮到工厂、医院、教室等真实场景中诞生的数据,才能真正反哺技术进步。站在社会协作层面来看,能否建立一个顺畅的开放协作机制,打破企业、机构间的壁垒,让数据、算力、算法在生态中自由流动,将在未来变得更为重要。
技术突破固然关键,但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场景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当更多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中国 AI 的 " 第二增长曲线 ",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