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跑出 " 开门红 " 后,北京经济再交亮眼 " 答卷 "。
7 月 22 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上半年首都经济形势解读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 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5.5%、高于全国 0.2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GDP 的 5.5% 增速与一季度持平,且领先全国的优势从 0.1 个百分点扩大至 0.2 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迈过 2.5 万亿元的高基数上,稳稳实现了 " 稳中有进 "。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国际上发达经济体人均 GDP 迈过 3 万美元后普遍减速,年初以来增速多在 1% 左右。而北京人均 GDP 已破 3.2 万美元,仍以 5.5% 的增长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这份成绩单的 " 含金量 " 不言而喻。
亮眼的 " 答卷 " 背后,北京经济运行呈现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的鲜明特征。
一方面,产业升级 " 进 ",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等增长强劲,创新动能足。另一方面,生态民生 " 稳 ",全市 PM2.5 保持历史最优,教育、交通、医疗设施持续完善,民生福祉稳步提升。
对于北京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将其精准概括为 " 态势稳、动能足、保障实 ",并称上半年的稳与进,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从产业升级的 " 进 " 到生态民生的 " 稳 ",2025 年,一幅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宜居、民生幸福协同并进的北京经济发展图景,正在首都大地上生动铺展。
产业升级 " 进 ":
打造高质量发展底座
4 月份,北京举办了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未来科学城的 " 北京队 " 包揽冠亚军,同时斩获第四名。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跑,是北京未来产业加速崛起的生动注脚,更是产业升级 " 进 " 的鲜活缩影。而这产业升级的 " 进 ",恰是北京经济稳增长的核心引擎,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上半年,北京产业升级的 " 进 ",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分别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跃升、创新动能向全链条渗透、产业融合向深层次推进。
从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跃升维度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成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 9.9%,造车新势力带动汽车制造业增 16.7%,11 款创新药械获批,居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增 10.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及独角兽企业数量领跑全国。
当前,AI 浪潮席卷全球,北京全力打造 " 人工智能第一城 ",在京 AI 企业超 2400 家,备案大模型 142 款、居全国首位。医疗、汽车等 AI 应用基地建设显效,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3.0 阶段建成,全市 600 平方公里路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部署。
作为高端产业的代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在北京这片创新沃土,实现全国乃至全球领跑:比如发布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分级标准及国产系统 " 鸿道 ",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下个月,北京还将举办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和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其中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是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
从创新动能向全链条渗透的角度观察,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已形成 " 基础研究 — 成果涌现 — 转化落地 " 的完整链路,并正加速迭代升级。
比如,上半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 " 数字生命 "" 国际子午圈 " 大科学计划,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首束光发射," 北脑一号 " 智能脑机系统进入临床验证。北京 6 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连续 10 年占全国半数以上。
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在加速。" 三城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成果向 " 一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化项目 254 项,同比增长 50% 以上。科创债券发行近 2500 亿元(全国第一),北证 50 指数涨幅居全球主要股指首位,金融力量助力创新成果转化。
从产业融合向深层次推进的层面来看," 两业融合 " 的示范效应尤为突出。京西永定河示范园区串联门头沟与石景山,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其中,石景山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核心区二期已封顶,科幻产业集聚区汇聚上下游企业 236 家,形成完整产业生态闭环。
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 30 余个载体,促进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出数智医生助手等创新应用。文旅商体融合则有效激活消费活力,首钢园上半年客流超 655 万人次,京西消费节拉动销售超 15.6 亿元;" 门头沟小院 " 营业 162 家,1-5 月营收增 32.8%。
综合来看,北京产业升级的 " 进 " 势强劲,既筑牢经济稳增长根基,更点亮高质量发展坐标。
生态民生 " 稳 ":
PM2.5 历史最优、城轨交通畅行 17.4 亿人次
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上," 北京蓝 " 是最赏心悦目的章节。根据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上半年,北京全市 PM2.5 平均浓度 28.5 微克 / 立方米、保持历史最优。
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果,还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 " 北京奇迹 "。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不止于此。上半年,北京通过实施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首都西部山水工程等,完成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 49 万亩,新增造林绿化 1 万亩,81 处断流泉眼复涌。
从东西南北发力,北京正织密绿色生态屏障。上半年," 两园一河 "(园博园、首钢园、永定河)区域推进滨水空间建设,西山登峰揽胜等森林步道开工,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持续扩容。
如今,市民们逛公园、赏风景各有去处,北面游奥森、东面访大运河、南面探南苑森林公园,西面的 " 两园一河 " 滨水新空间与西山步道,成为京西生态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生态 " 稳 " 的同时,上半年,北京民生服务保障不断加强,从教育、医疗到住房、交通,让市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对于市民家长来说,教育始终是民生关切的 " 头等大事 "。上半年,北京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容,比如,北京八中亦庄学校、十二中河西分校新建项目已开工;房山区河北镇中心校并校改造项目、北京第四实验学校东校区通过竣工验收,9 月开学招生。城南地区今年预计新增学位 5500 个。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密集的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教育资源补短板实现重大突破,2018 年以来累计增加学位 22000 余个,新建学校集团化办学,引入清华附小、人大附中等 17 所名校名园,与西城、海淀等市属优质学校共建,实现回天居民家门口 " 上名校 "。
教育之外,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同样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关键一环。上半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实现开工,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改建,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住院综合楼主体结构完工。
住房是民生扎根的载体,也是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上半年,北京市建设筹集保租房 27210 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房 53990 套(间)。回天地区推进 100 余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2 万居民用上市政水,电网负荷能力提高 25%。
交通是民生升级的纽带,其便捷程度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上半年,6 号线南延(潞城 - 东小营南)、17 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 - 十里河)、13 号线扩能提升工程(马连洼 - 天通苑东)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取得关键进展。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轨道公交 50 米接驳率提升至 90%,轨道交通客运量达 17.4 亿人次,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 生活好,才能聚力攻坚。"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的话语道出了民生工作的要义," 我们立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加突出‘投资于人’,持续推出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扎实筑牢民生和安全双重保障,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总结北京经济上半年,产业升级的 " 进 " 与生态民生的 " 稳 " 相辅相成," 进 " 的突破夯实 " 稳 " 的根基," 稳 " 的态势又为 " 进 " 积蓄动能。
在 " 十四五 " 收官与 " 十五五 " 启幕的历史节点上,北京勾勒出首都现代化建设更富活力、更具品质、更有温度的新图景,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真正成为可感可及的民生实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