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三易生活曾多次在相关内容中吐槽过 PC 行业在适配 AI 功能时的种种奇葩现象,也做过一些实际的 "AIPC" 测试。
比如我们曾测过 " 没有 NPU 的老电脑能不能跑端侧 AI",结果发现如今的 CPU 和 GPU 其实普遍都能支持运行本地大模型,NPU 并非 " 必选项 "。
又比如,我们还多次尝试过折腾现代 "NPU" 的前身,也就是当时还叫做 VPU 的外挂算力单元。实践证明,Windows 系统直接就能识别出这个 " 视觉处理单元 "、并自动安装驱动,但却不能将其当做 NPU 来使用。(关于这个课题,我们还在持续尝试中)
除此之外,我们还先后测试,并长期使用了多个不同品牌、不同架构的 "AIPC"。这里面既有常见的、带 NPU 的 x86 平台,还包括高通骁龙 X 系列、苹果 M 系列等其他的架构方案。
从我们自己的体验来说,目前 PC 端的 AI 生态其实并不缺乏 " 软件适配 ",这些 AI 软件和功能有些直接来自于相关硬件厂商的驱动集成(比如很典型的例子就是 NVIDIA 和 AMD 显卡驱动就自带 AI 插帧、AI 超分、AI 视频处理、AI 音频降噪等功能),有的则源自于硬件厂商悉心培育的 " 生态合作伙伴 " 圈子(Intel 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换句话说,只要用户真正懂得怎么折腾,并了解上哪去找他们硬件所适配的 AI 运行方案,哪怕是四五年前的老电脑,其实也一样能吃上 "AIPC" 的生态红利。
但前面说到的这种种 "AIPC" 生态和软件体验,普遍都有一个很大的缺憾,那就是它们基本上要么是 PC 厂商出厂预装(这种基本就限定只有可能是新购机用户才能用上),要么就需要用户懂得一些相关门道,去自己寻找适配的软件、甚至是自行配置运行环境和下载大模型。
很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都不够方便。那么对于如今的 PC 用户来说,到底有没有更简单、无需自行配置,且能够与操作系统结合得更为紧密的 AI 体验方式呢?
至少在微软看来,是有的。
就在 2025 年 7 月底,微软方面发布官方博客文章,详细介绍了最新版 Windows 11 已经引入的一系列 AI 功能。
比如,现在 Windows 11 的搜索框已经引入了智能体特性,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让系统自动做出操作。像 " 鼠标的光标太小 "、" 调低屏幕分辨率 " 等,系统就可以自动更改相关设置。
又比如,Windows 11 如今也有基于端侧模型的 " 智能文本(Intelligent text)" 功能,可以在离线的情况下实现文档总结、文档改写、基于文档创建待办事项等操作。
除此之外,Windows 11 也支持用 AI 加速一系列图片相关功能。其中既包括识别本地的图片内容,用文字描述 " 图片里在讲些什么 ",还包括基于 AI 的图片美化,比如照片应用里对人像进行 " 重新打光 ",在画图程序里实现交互式的文生图,或是在截图应用里精确截取某个形状、或是提取某种颜色。
此外,当然也不得不提到 Windwos 11 的 "Recall(回顾)" 特性,这个颇受争议的 AI 功能会记住用户过去编辑过的文档、图片、浏览过的网页内容等。根据微软方面的说法,它完全是在本地基于端侧算力实现的 " 用户行为分析 ",所以不会有任何数据被上传。
所以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向系统提问,更方便地找到自己已经遗忘的那些内容。比如 " 我看过的关于 XX 主题的网页 "、" 上次吃饭的照片 ",Windows 11 就会将相关页面、文件重新 " 翻出来 "。当然,大多数对于这个功能的争议,或许并非源自于对 AI 的不信任,而是担心自己熟悉的人可能会因此 " 窥探 " 到那些自己不打算说出来的 " 黑历史 "。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太对呢?没错,如果与我们一样 " 恰好 " 很喜欢更新 Windows 系统的版本,也 " 恰好 " 拥有从 11 代酷睿桌面版到锐龙 9000X3D 在内的多种不同 PC 硬件平台,那么你就会发现," 明明系统是最新版了,PC 硬件既有老平台也有最新的旗舰,可微软说的这些 Windows 11 自带 AI 功能,咋就一个也没看到过呢?"
是的,这便是我们这次要吐槽的地方了。细看微软列举的这些 Windows 11 自带 AI 功能不难发现,其中许多都带有额外的 " 限制条件 "。
比如,要想使用 Windows 11 的自然语言智能体,现阶段就必须是高通骁龙芯片的 Windows 11 AI+ PC 设备(也就是使用骁龙 X 系列处理器才行)。这功能目前还没适配 AMD 或 Intel 的处理器,哪怕它们理论上也有足够的算力。
又比如,Windows 11 的确集成了可用于文本改写的端侧模型,但它现在只支持英文。而且还不是说只对英文(文字)内容起效,而是必须要先将系统语言改成英文,才能 " 激活 " 这一功能。不仅如此,与前面的智能体交互情况相反,这个功能反而又不支持高通骁龙平台了,而是仅限于 Intel 和 AMD 的部分硬件才能使用。
这还没完,尽管高通很早就推出了内置 NPU 的 Windows PC 方案,Intel 和 AMD 的 "AI 处理器 " 发展到现在,也都经历了至少三代的更迭,但当我们与相关硬件厂商沟通时,他们总是说,自家的软件、驱动能够保证哪怕是最早一代的 AIPC 平台也依然兼容最新的代码,同时这些 "AI 处理器 " 也都普遍支持 CPU、GPU(核显)和 NPU 之间的异构处理加速,有些甚至还额外兼容与独立显卡进行 " 算力融合 "。
但是在微软这边,Windows 11 的大量自带 AI 功能却都仅限于在 NPU 上运行,而且只能支持少数 NPU 算力达到 40TOPs 以上的处理器型号。考虑到如今有大量最新款的高性能 PC 处理器 NPU 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或者甚至是干脆不带 NPU,所以微软这样的设计很显然就限制了 Windows 11 AI 功能的兼容性。
那么为什么微软会这么做呢?从公开信息来看,他们似乎是认为有必要推广 "NPU 生态 ",并使其成为未来 PC 里,继 CPU、GPU 之后的第三大主要计算单元,从而能够让 AI 程序以更高的效率 " 始终运行 ",且不占用 CPU 和 GPU 的资源。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的初衷确实很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前 PC 行业硬件的客观现实。而且 Windows 11 这种对于 " 高算力 NPU" 的强绑定特性,并不完全符合所有用户的需求。
按照微软的技术标准,这种 "AI 桌面工作站 " 甚至都不能运行 Window 的 AI 功能
毕竟大家都知道,NPU 的优势是高效率、低功耗,但如果只看客观算力,现阶段 NPU(哪怕是那些 45TOPs 的顶级型号)的 " 绝对性能 " 也依然比不过核显、更无法与独立显卡相提并论。 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也并非所有用户使用的都是 " 便携轻薄本 ",不是所有人都对设备的功耗或续航那么在意。
对于大量的桌面 PC 用户,或是常年插电使用游戏本、移动工作站的用户来说,在需要用到 AI 应用时调用 GPU、甚至 CPU 算力来实现更快、更高效的 " 全力运算 ",难道不才是更合理的设计吗?为什么就非得纠结于 NPU、强调所谓的 " 低功耗 " 呢。
当然,微软的本意或许是好的,他们是想要推动 PC 处理器的架构革新。但当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法真正用到这些 " 看起来很美 " 的 Windows 自带 AI 功能时,便不免会让大量普通消费者对于 AIPC 的实用性产生质疑,甚至是怀疑微软在落实 "AIPC" 构想时,是不是存在着客观上的技术力不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