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工匠老詹 昨天
刘诗利是我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老詹小注:

6 月 25 日,陈行甲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新书发布会。人民日报出版社原本邀请我出席,不曾想那几天正好出差在外,错过了这一难得的现场分享。

当晚,刘诗利意外出现。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张炜煜出于新闻敏感,捕捉下来,促成了一个全网关注的正向事件。短短几天时间,视频播放量数以亿计,各大媒体亦纷纷报道。

发布会后,陈行甲出国参加联合国活动,回国以后,老詹电话联系,就刘诗利和书写对陈行甲进行了一次简短采访。

问:  你曾说 " 刘诗利是你最渴望获得认可的读者 ",在那场偶遇中,他触动了你写作的根本目的,这段连接为何如此重要?

答:是的,遇到刘诗利大哥,是我写完这本书后,生活给我最好的礼物。这段连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回答了一个一直在我心中盘旋的问题:我的努力,我的坚持,究竟有没有抵达它本该抵达的地方?

我来自草根。这么多年我努力的初衷,是为那些在尘土中沉默、辛劳的大多数服务的过程中寻找意义和价值。刘诗利大哥就是他们最生动的缩影。他是一个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普通人,却会在劳作的间隙读我的文字,这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当他站在我面前,用淳朴敦厚的声音说出他的故事时,我感受到的不是粉丝见偶像的激动,而是一种 " 回响 "。我的文字穿过了峡江,穿过了舆论,也穿过了社会阶层的壁垒,抵达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他看着我的眼神,比任何荣誉证书、任何媒体赞誉都更具分量。它确认了我的写作不是孤芳自赏,我的坚持不是一场空洞的表演。刘诗利大哥的认可,让我写作的目的得到了坚实、温暖的印证。

问:  面对刘诗利那样 " 在尘土中劳作却依然仰望星空 " 的读者,你觉得知识与阅读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答:这是我如今投身公益,特别是探索 " 智能向善 " 的动力之一。要让知识与阅读真正走进 " 刘诗利们 " 的生活,我认为关键在于两点:" 真诚的内容 " 和 " 创新的桥梁 "。

首先,内容必须是真诚的,要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温度。" 刘诗利们 " 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他们能轻易分辨出什么是无病呻吟,什么是真情实感。他们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能与他们自身经历产生共鸣的故事,是能给他们带去力量和慰藉的真诚表达。所以,写作者必须敢于 " 用生命写作 ",把自己的血肉和情感揉进文字里,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可亲近的。

其次,我们需要搭建更多创新的 " 桥梁 "。传统的书籍阅读有它的门槛。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刘诗利们来说,我们不能只期望他们 " 走向 " 知识,知识更应该主动 " 走向 " 他们。这包括更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乡村图书馆。但在今天,更重要的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比如,有声书、短视频、公益直播,甚至是 AI。我和公益伙伴目前正在探索的 " 齐家 AI" 家庭心理健康教练,本质上也是一种尝试——用 AI 技术,将专业的、温暖的心理学知识,以一种便捷、免费、私密的方式,送到每一个需要它的普通家庭手中。这就是用技术为知识插上翅膀,让它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在《在峡江的转弯处》中,你以写作的方式回望人生曾经激烈的战斗,这本书对你来说,是一种告别,还是另一种开始?

答:最初动笔写这本书,是由于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张炜煜的邀请。当时他在我的公益夏令营做志愿服务的时候,提出邀请我写一本自传体随笔的想法,我顺口就答应了。没想到他不久就打电话说人民日报出版社已经正式就我的自传体随笔这本书立项了,我只好赶鸭子上架动笔了。

现在回头看,这本书对我而言,既是一场郑重的告别,也是一次必然的开始。

说它是告别,是因为我需要与那个在峡江峭壁上赤膊战斗、曾经壮怀激烈的自己挥手道别。那段岁月,我有点像一个战士,身上插满了箭,有来自对手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惯性与误解的。写作,有点像是把这些箭头一根根拔出来的过程。我可以通过文字,为那段记忆封存,对那段人生说一声 " 辛苦了,我们到站了 "。这是一种对过往的交代,也算是一种自我安顿。

但它更是另一种开始。当我从基层行政领域 " 转弯 " 而出,我并没有停止战斗,只是更换了 " 武器 " 和 " 战场 "。如果说以前的武器是我的行政职能,那么现在的武器就是连接人心的善意、是文字、是思想。这本书,是我作为一个社会创新领域的探索者发出的一份 " 项目报告书 "。它总结了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尝试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全新连接的开始——一种不再依赖于职位,而是纯粹基于行动、思想和情感的连接。所以,它不是终点,而是我人生下半场起跑的前几步。

问:  你在书中直面自己的脆弱、真实的威胁和人生的疼痛,这样的写作选择背后,是怎样一种信念和责任?

答:支撑我这样写作的,是一种信念:唯有真实,才有力量。

选择轻松的叙事会更安全、更讨巧。但那不是我的经历,也不是我所看到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回避了那些斗争的剧烈、人性的幽暗,那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否认,更是对那些与我一同经历、默默坚守的人们的不公。

我想留下一份真实、具体的个人史切片,同时也予人以希望。我想告诉大家,即使在暂时的黑暗里,人性的光辉、对良知的坚守,依然可以开辟出一条道路。我把伤疤揭开,是想证明伤口是可以愈合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问:  从巴东县委书记到公益践行者,你多次在人生关键路口 " 转弯 ",这些抉择背后,你如何看待权力、名利与良知?

答:我确实经历了几次大的 " 转弯 ",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一直没变,那就是我内心的一杆秤——良知。在我看来,权力、名利都是外在的、暂时的工具,而良知是内在的、永恒的坐标。

在巴东时,行政权力是我手中劈开荆棘、为民办事的斧头。我用它,但我从不迷恋它。我知道,这把斧头是人民暂借给我的,用完就要归还。

名利也是如此。它有时是行动的副产品,可以帮助我撬动更多资源,去做好事。比如我现在做公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能让我更容易地感召到优秀的志愿者和合作伙伴。但我始终警惕,不能让追求名利本身成为目的。一旦如此,人就会变形,就会偏离航道。

所以,我所有 " 转弯 " 的抉择逻辑其实很简单:听从良知的召唤,守住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根本。对我来说,这是最划算的买卖。

问:从阅读 " 谈笑有鸿儒 " 到 " 面向生活中的刘诗利们 ",你对写作者的社会角色和文学的价值,有怎样的重新理解?

答:这个转变,是我个人认知上的一次 " 峡江转弯 "。

过去,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我可能潜意识里觉得,阅读和写作是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的雅事,其价值在于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精妙。但遇到刘诗利大哥,以及接触到更多普通读者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我意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写作者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是成为一座 " 桥梁 "。一座连接不同社会阶层、弥合信息鸿沟、传递社会温度的桥梁。我们的笔,应该向下伸,伸向更广阔的土地和更沉默的人群。

因此,我对文学价值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审美和思想的象牙塔,更在于它疗愈、连接和赋能的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作品,能让一个在工地打拼的工人感受到尊严和理解,能让一个身处困境的母亲找到力量和共鸣,能让社会精英看到他们视野之外的真实中国。当文学能够实现这种跨越阶层的共情时,它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我现在的写作和公益实践,都是在践行这个信念:努力去做那座桥,让思想与情感,能在 " 鸿儒 " 与 " 白丁 " 之间,自由、温暖地流淌。

感谢您的采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阅读 人民日报 普通人 联合国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