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堡遗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处奇迹,它静默而庄严地矗立于边陲之地,历经风霜雨雪,见证了王朝的更迭与民族的交融——这就是常乐堡,一座承载着岁月重量,镌刻着历史痕迹的古老城堡。它是历史风云变幻的 " 守望者 ",是英雄梦想与边疆安宁的 " 守护神 ",是民族文化交融激荡的 " 见证者 "。


历史的烟尘掩埋了过往,却掩埋不住它见证过的边疆风云与民族融合的辉煌篇章。这一方砖石砌就的壁垒,以那饱经沧桑却依旧坚毅的身影,静静地诉说着明代边防的铁马冰河与边关旧梦,见证着中华民族守卫家园的英勇壮举。


常乐堡位于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北距大边长城 0.5 公里,东至双山堡 20 公里,西至榆林城 15 公里。明成化年间巡抚卢祥在岔河儿置堡(今榆阳区麻黄梁镇西南旧堡)。弘治二年(1489),巡抚刘忠因旧堡 " 地沙碛缺水,北徙二十里 ",在今址建堡,堡垣周长 " 三里零五十步,楼铺一十五座 "。万历六年(1578)重修。明代常乐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 648 名,巡防大边长城 " 一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三十七座 "。清康熙年屯驻守兵 110 名,设守备 1 员统辖。


常乐堡作为明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处英雄辈出的地方,每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守边将士的英勇与坚韧。漫步于古堡之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这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城堡,城垣周长 1680 米,占地面积约 176400 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城堡坐北朝南,巧妙利用自然地形,以黄土为基,夯土筑墙,高大厚实,坚不可摧。尽管岁月的侵蚀让部分结构受损,但东、西城门及瓮城的残存,依旧彰显着它曾经的雄伟与严密的防御系统。门额上方嵌有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时所镌刻的 " 惠威 " 二字,为这片土地标记出不朽的传奇。


黄土夯筑的城墙,虽不及砖石坚固,却在风沙的洗礼下更显沧桑与坚韧,东、南、西、北四面城垣,分别以 422 米、414 米、416 米、428 米的长度,勾勒出历史的轮廓,马面与四角隅墩的设置,更是古代军事智慧的展现。错落有致的布局,既满足了军事需要,也兼顾了居民生活,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它们见证了古代军事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边疆地区人民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积极防御的决心。


常乐堡遗址边垣下,曾出土一块边长为 30 厘米的正方形陶砖。砖面有陶文,内容为:" 陕西领班营军士九十九名,自办料物,修砌完成工一十七丈四尺,至北起迆西立敌台(基)一座止。陕西领班千总西安卫指挥同知王道诚 …… 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吉日同立 "。从砖文可知,榆林长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此次兴工,是从邻域各卫抽调军士,组成若干领班营,划定修筑地段,自行解决修筑材料。陕西领班千总西安卫属此次修筑榆林长城的一个施工营。

常乐堡为榆阳区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明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明长城的营造,特别是明长城防御工事——营堡的构造、古代筑城技术和近代军事工程重要的实物见证。2008 年被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堡,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性。

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步常乐堡遗址,仿佛能听见那遥远的鼓角争鸣,目睹金戈铁马的边塞烽烟。城墙砖石上,每一处风蚀的痕迹、每一道岁月的裂纹,都是历史无声的讲述者。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川;黄沙万里,大漠孤烟,堡寨相连,织就巨链。

岁月的痕迹,如同一首无言的史诗,镌刻在每一块砖石之上,讲述着古堡从繁华到荒芜、从硝烟弥漫到寂静安详的沧桑变迁。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常乐堡遗址的砖石墙体虽已斑驳,但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未曾消逝。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