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今年下半年将在中国 " 被广泛采用 "。这一预测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中国经济领域激起层层涟漪。众赢财富通认为,这一趋势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有望为中国市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蓝海。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毕马威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20.3 亿美元,预计 2029 年将突破 132.5 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5.5%。而中国市场更是表现亮眼,2025 年人形机器人规模预计达 82.39 亿元,占全球 50%,到 2035 年有望接近 1400 亿元。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
从技术层面来看,特斯拉 Optimus 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 2025 年生产 5000 台,2029 年产能或达百万台。其手部自由度提升至 22 个,可完成接抛网球等复杂动作,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国内宇树科技推出售价 9.9 万元的 G1 人形机器人,通过规模化降本推动行业进入 " 千元级 " 时代。众赢财富通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其性能和实用性。
政策方面,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 年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化、整机批量生产,在制造、民生等领域示范应用。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 2025 - 2027 年 ) 》表示,到 2027 年时,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 50 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 50 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 100 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政策的大力扶持将引导资源向人形机器人产业汇聚,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已展现出明确的增长逻辑。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在工业场景,奥迪一汽已部署人形机器人执行空调泄漏检测,特斯拉工厂计划年底投入数千台 Optimus,替代 30% 的重复性劳动。汽车制造、3C 电子等领域对柔性生产的需求,推动工业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2026 年将超 20 亿美元。在服务场景,华为联合乐聚机器人开发 5.5G 远程操控系统,在医疗领域实现手术辅助、康复护理等应用。2025 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 195 亿元,医疗、物流占比超 60%。家庭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通过 AI 大模型实现情感交互,宇树 G1 已具备基础对话和家务能力,未来与智能家居生态融合将打开万亿级消费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零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下游场景应用三大环节。众赢财富通分析,其中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当前投资重点。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中鼎股份子公司安徽睿思博已量产谐波减速器,精度达 1 弧分,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与浙江五洲新春等企业合作开发关节总成;柯力传感布局六维力觉传感器,精度达 0.1% FS,成本较国际品牌低 40%,适配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需求;鸣志电器空心杯电机功率密度达 3000W/kg,适配人形机器人轻量化要求,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整机制造方面,特斯拉 Optimus 硬件方案定型,核心供应商进入报价阶段,2025 年量产将带动减速器、丝杠等国产替代加速;宇树科技 G1 采用自研 M107 电机和分布式控制架构,2024 年销量突破 1000 台,2025 年产能规划 5 万台。场景应用领域,傅里叶智能康复机器人已获 NMPA 认证,在全国 300 家医院落地,2024 年营收增长 210%;云迹科技递送机器人覆盖 2000 家酒店,搭载百度 Apollo 系统,2025 年计划拓展至社区配送。
展望未来,众赢财富通预测,到 2050 年,全球 " 类人机器人市场 " 的价值将超过 5 万亿美元,届时这些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接近 10 亿,并在本世纪 30 年代末加速采用,且绝大多数类人机器人将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中国凭借政策支持、全产业链布局、技术迭代速度三大优势,有望在这一全球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半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政策的持续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股热潮,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投资机遇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都值得各方高度关注,共同挖掘这片新的经济蓝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