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财经 07-25
“慢不下来”的Babycare:代工模式成“双刃剑”,品控或成IPO路上“绊脚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恒心  

来源 | 博望财经

母婴行业从来不缺明星企业,但像 Babycare 这样集高光与争议于一身的品牌却不多见。

成立 11 年,从一款婴儿背带起步,发展为一个覆盖超 150 个二级类目、SKU 约 3 万个的全品类母婴品牌,早在 2020 年全渠道 GMV 就已突破 5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 100%,巅峰估值超 250 亿。

然而,在亮眼的增长曲线背后,代工模式下的品控争议、营销翻车、IPO 进程不明朗等问题,正成为这家母婴独角兽难以回避的挑战。

轻资产扩张,代工双刃剑与品控隐忧

天眼查数据显示,Babycare 成立于 2014 年,2019 年变更为杭州白贝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母婴品牌,产品核心覆盖孕期至 6 岁育儿周期,包含纸尿裤、纸巾、湿巾、喂哺、玩具、孕产、出行、家居、洗护等众多品类,为新一代家庭提供一站式、全品类的解决方案。

Babycare 的崛起堪称新消费品牌的经典样本——以设计驱动 + 代工模式实现高速扩张。

创始人李阔凭借工业设计背景,将首款婴儿背带打造成爆品后,迅速通过 OEM 代工拓展品类,覆盖纸尿裤、湿巾、玩具等众多二级类目。2014 年,Babycare 推出一款基于中国人体工学做的婴儿背带,2016 年入局奶瓶市场,2017 年自建工厂生产奶嘴,同年推出婴儿湿巾,进入快消品类,2018 年进入纸尿裤领域,2020 年完成了除奶粉以外的一站式全品类布局。

了解 Babycare 的都知道,其快速发展离不开代工模式。据《鳌头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指出,Babycare 爆品纸尿裤的生产企业名称为杭州豪悦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休闲玩具由利幼实业有限公司代工、湿巾的代工生产商为杭州优全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这种轻资产模式省去了建厂重投入,使其在成立短短几年内就完成除奶粉外的 " 全品类布局 ",2020 年 GMV 突破 50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 100%。

然而,代工模式的品控短板日益凸显。近年来,Babycare 曾多次因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更引发消费者焦虑的是,据《都市报》报道,2025 年 7 月 3 日,有用户发现纸尿裤内嵌有 " 黑色尖状异物 ",再次将 Babycare 推上风口浪尖。

截止 2025 年 7 月 16 日,通过搜索 "Babycare" 关键词,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约 2000 条投诉,内容从 " 湿巾霉变 " 到 " 辅食机头藏异物 ",直指品控漏洞。

代工链条的复杂性还带来品牌信任危机。2025 年央视 3 · 15 晚会曝光山东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卫生巾、婴儿纸尿裤残次品翻新业务,涉事仿冒品牌中就包括 Babycare。

尽管 Babycare 当晚便澄清涉事产品可能是仿冒产品,但这一事件仍对 Babycare 的品牌造成一定打击,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疑虑难以消除。

资本驱动下的全渠道突围,线下与出海的豪赌

除了产品问题,Babycare 面临的市场环境也不容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生儿数量已连续七年下滑,各地产科医院人流稀少的现象日益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新生儿数量约为 902 万,相比 2023 年的 918 万减少了 16 万。按照这一下降趋势,2025 年新生儿数量很可能跌破 850 万大关,创下近 40 年来的新低,意味着人口红利的进一步消退。

面对线上流量红利消退与国内新生儿数量下滑,Babycare 在资本加持下开启两条新战线:线下门店规模化与出海镀金。

一方面是线下攻坚战:从 " 电商品牌 " 到 " 全域品牌 "。2020 年 Babycare 在上海开出首家直营店,此后数量增长迅速,主要分布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其策略聚焦社区型商业体,主打高客单价的推车、安全座椅等体验型产品。线下渠道已贡献不少销售额,但与传统渠道巨头爱婴室、孩子王等相比仍显薄弱。

出海日本:高端化叙事与信任挑战。此前 Babycare 官宣出海日本,其 " 明星产品 " 紫盖湿巾已进驻日本 8000 家线下门店,覆盖阿卡将本铺、西松屋、松本清及 7-ELEVEn 等主流零售渠道,也成为首个进入日本本土 7-ELEVEn 便利店系统的中国母婴品牌,并针对日本市场优化包装设计。但挑战在于:日本母婴市场对品质要求极端严苛,且本土品牌(如尤妮佳、花王)占据绝对优势。若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问题在海外重现,不仅可能遭全渠道下架,更会反噬国内本就脆弱的品牌信任。

IPO

前路的障碍:品控、定位与资本耐心

自 2023 年 9 月启动 A 股 IPO 辅导以来,截至 2025 年初中金公司的辅导工作已完成 5 期,但 Babycare 的上市进程始终未见突破。

深层障碍或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是品控风险未除,母婴产品的安全是底线,但代工模式与自建品控体系的失衡,使质量问题成为 IPO 审核的 " 硬伤 ";其次是品牌定位摇摆,从早期标榜 " 美国设计 " 到转型 " 国货之光 ",再到营销争议(如 2025 年母亲节活动弱化母亲角色遭抵制),消费者认知混乱;最后是资本耐心消耗,鼎晖投资、华兴新经济基金等机构已于 2024 年底退出,外部股东支持力度减弱。

Babycare 的困境折射出新消费品牌的集体焦虑:在流量与资本催熟下,规模扩张易得,但产品力与信任积累难成。其全品类战略虽打开市场广度,却难掩细分品类被专业品牌(如嫚熙、小鹿蓝蓝)分食的压力;代工模式虽加速 SKU 扩张,却与母婴行业 " 安全至上 " 的本质形成根本冲突。

要穿越周期,Babycare 需重新平衡三组关系:一是代工与自建产能的投入比例,针对核心品类(如纸尿裤)加强品控;二是营销驱动与产品创新的资源分配,将资金从话题炒作转向技术研发;三是全球化叙事与本土化落地的协同,真正将日本市场的严苛标准内化为品控体系升级的契机。

母婴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至信任积累的马拉松,而 Babycare 能否将估值转化为可持续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愿意慢下来,补上那堂缺席已久的 " 品质课 "。具体结果如何还需市场给出答案,博望财经将持续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婴儿 ipo 杭州 山东 孕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