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能躺下睡个安稳觉了!" 吴先生(化名)激动地说道。这句话背后,是他与多囊肝、多囊肾病魔长达 18 年的痛苦抗争,以及一场惊心动魄的多学科生命接力。
生命倒计时:被 " 吞噬 " 的 18 年
53 岁的吴先生 18 年前确诊先天性多囊肝、多囊肾,因早期囊肿小且无症状未作治疗。1 年前腹胀进行性加重,随后腹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如今腹围夸张到远超临盆孕妇,像随时会被撑破的气球。每咽下一口食物,胃部便被挤压得剧痛难忍,食量锐减,身体以惊人的速度消瘦,两颊凹陷、骨瘦如柴。更致命的是,疯狂生长的囊肿向上压迫胸腔,将膈肌生生顶起,导致肺部无法完全舒展,发展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他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穿衣、洗漱等日常动作都成了极限挑战,夜晚只能半倚床头,连平躺入眠都成了奢望。吴先生的肝、肾、呼吸循环系统如同濒临崩溃的多米诺骨牌,多器官功能衰竭步步紧逼,唯有肝肾联合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多学科精密排兵布阵
挑战 " 移植禁区 "
相较于常规单器官移植手术,肝肾联合移植对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围术期管理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术后需同步监测与维持肝肾功能平衡,针对不同器官的病理特征实施精准治疗,临床操作面临多重挑战。目前国内此类联合移植案例开展不多,技术经验积累有限。
吴先生的病情存在显著特殊性:巨大的肝囊肿占据腹腔 80% 以上空间,国内少见;病肝推挤肝脏周围血管远离正常位置,显露困难,脏器间粘连的形成,对暴露更是雪上加霜;巨大的病变肝脏质地脆弱、周围血管张力高,术中搬动极易引发大出血,解剖分离难度远超常规肝移植手术。此外,患者长期处于高腹腔压力状态,一旦摘除病变器官,腹腔压力骤降将导致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极易引发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面对这一罕见高难度手术,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机制。由吕毅院长担任总指挥,肝胆外科刘学民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泌尿外科、肾移植科、麻醉手术部、外科重症医学科、OPO 等多学科专家组建 " 生命攻坚队 ",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术后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
专家们反复研读患者的 CTA 影像及各项检查资料,运用三维重建技术精准测量血管直径、走行路径,细致评估病变脏器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在数轮高强度研讨中,从 " 先行肝移植还是先切除病肾 " 的手术流程博弈,到血管吻合时 " 如何调整缝合间距以平衡血流灌注与组织张力 " 的毫米级细节把控,每个环节均经过数十次模拟推演与论证。麻醉手术部团队依托患者复杂的血管钙化、多器官功能衰竭状况,精密测算术中循环管理参数,针对可能出现的低血压、凝血功能紊乱等风险制定多套应急预案;外科 ICU 则提前进行术中的肾功支持、梳理术后感染防控等管理要点,为患者术后 " 闯关 " 构筑坚实保障。
术中双组接力:与死神的 " 针尖博弈 "
2025 年 6 月初,OPO 丁晨光教授团队顺利获取供肝和供肾,保证脏器处理良好状态。与此同时受体已在另一手术室等待手术开始,我院移植外科团队采用 " 双组接力 " 模式,肝胆外科刘学民、李宇教授团队面对 " 巨肝 " 挑战:谨慎分离肝脏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处理侧支血管,成功切除重达 12 公斤的病肝并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与此同时,泌尿外科张越教授团队同步接力奋战,切除双侧巨大病肾,肾移植科丁小明团队运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完成右侧原位肾移植。麻醉手术部团队全程精准护航,从容应对患者复杂的血管钙化及多器官衰竭状态。
历时 8 小时,这场 " 经典原位肝移植 + 双肾切除 + 右侧原位肾移植术 " 顺利完成。术中可见病变肝脏重达 12 公斤,双侧肿大肾脏各约 5 公斤,病变器官占据大部分腹腔空间。这些囊肿导致肾动脉、腹主动脉及髂血管多处狭窄钙化,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受压迫变形,引发门静脉高压,术中引流出腹水 8000ml。
当移植肝脏由苍白转为红润,移植肾顺利排尿时,标志着最危险的阶段宣告成功!历时 8 小时,这场摘除 30 公斤病变器官、移植新肝肾的生命接力圆满完成。
ICU 无缝守护,多模态监测护航重生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管理同样面临排异、感染、多器官功能恢复等重重关卡。外科重症医学科团队早已严阵以待,林婷主任表示 " 器官移植术后的重症监护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 吴先生转入外科重症医学科后,团队立即启动 " 全生命周期监测体系 ":通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仪、无创血中心静脉压实时追踪灌注情况,每日检测尿常规与肝功能指标,发现胆红素波动时立即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每日行床旁腹部超声监测肝脏血流及肾脏灌注情况;建立体温、降钙素原、引流液性状的感染监测体系,每日行支气管镜检查、采集深部痰标本,提前 48 小时发现肺部感染征兆并启动干预措施;严密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做好精确的液体管理。
多学科一体化
团结协作为 " 生命续航 "
术后,来自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肾移植科、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部、康复医学科、药学部的治疗团队联动管理,为患者生命 " 保驾护航 "。麻醉科制定 " 多模式镇痛方案 ",配合静脉自控镇痛泵,使吴先生术后 24 小时内疼痛评分始终 ≤2 分,为早期活动创造条件。从术后第 1 天的踝泵运动,到第 5 天首次完成床边站立,每个阶段都匹配着器官功能恢复指标,背后是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肌肉力量、血压波动、氧合指数的精准评估。外科重症医学科制定 " 高蛋白低钠 " 个性化食谱,术后第二天吴先生就喝下 200ml 米油,这一进展让医护人员倍感振奋。
目前患者已经安全度过术后排异、感染和早期并发症三大难关,腹胀症状消失,肝肾功能指标逐日向好,已经于近期顺利出院。
" 没想到能卸下这么重的‘包袱’,现在终于能平躺睡觉了。" 吴先生的感慨背后,是交大一附院医者以技术为刃、以仁心为盾的坚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