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7-25
一个基层科员的AI烦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34 岁的孙通纳,是长三角某二线城市政府部门的基层科员。AI 加入工作系统后,他的生活变了。

" 效率不一定加倍,但工作量肯定是翻番。"

孙通纳的工作大多和文字打交道。过去,他的办公桌上时常堆满各种纸质材料,用以应对不同场合的发言需求。一份讲话稿,初稿、修改稿、分管领导审阅稿、定稿、整理稿、印发稿——前后得花上两天。

现在,纸质材料被收进了角柜,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常驻电脑桌面的 AI 写作软件。发言材料、总结汇报,常规的文件先交给 AI 起草,他再进行润色提交。上级提出修改意见,他复制进对话框,让 AI 执行。

" 工作变成了‘传声筒’,领导不方便直接对 AI 说的,就通过我转达。" 孙通纳苦笑。

图源:图虫创意

几个月下来,他算是适应了。

办公楼的吸烟点,是他和同事适应之后的集中吐槽点。比如,看起来两天的工作,AI 几分钟就完成。但是否真能用、是否合适,用过才知道。

它(AI)是出了 " 活 ",但对于培育 AI 的人,新麻烦也来了——这是孙通纳和部分同事对于 AI 的共同感受。

AI 在宏观的叙事中被称为 " 解放双手的工具 "。可在现实里,它更像是一个单面的透视玻璃,映出现实里最琐碎、最真实的一面:效率与秩序、技术与情绪、指令与人性,混在其中,彼此纠缠。

成为 "AI 公务员 " 之前

事实上,孙通纳说,AI 走进他和同事的生活比外界想的早很多。

2024 年夏天,孙通纳所在部门开了一场名为 AI 赋能的会议,畅谈人工智能在日常办公中的应用与实践。他所在的部门不到 20 人,普遍在 35 岁以下,多数是文科出身。会后,大家一度不以为意。

直到数个月后,AI 正式进入了工作视野。

那年十月,他和同事被要求 " 先熟悉 AI 工具 "," 认认软件,知道哪个好用 "。

这是他们工作变化的前奏。

孙通纳说,首先而来的是加班。原本的工作就让他感到吃力。如今,他和同事们都得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试用的任务。同样的问题,写进不同的 AI 软件里,答案全然不同。他得在这些庞杂的回应里面,找到领导认为靠谱的最优解。

这只是理论层面。落在实践层面的工作,孙通纳得花更多时间。

他和同事被要求梳理在政务大厅窗口遇见的问题,把听到的、看到的和能想到的全写下来,塞进试用的一款 AI 软件,试图让它给出一个有效的回应。

" 都是模版化的答复。" 孙通纳觉得这不实用," 很多问题不是设定好模版就能回答 "。他遇过的真实情况是,一位老人带着一摞护工简历,希望工作人员能帮忙背调。" 这怎么用 AI 来回答?" 但 AI 的出现,就是能让人觉得无所不能。

软件好不好用不是重点,他要做的是写出逻辑清晰的使用体会,提出让软件能真正赋能到实际工作的建议。

孙通纳花了一晚上,写了大约 600 字的试用汇报。文末,他特意写到," 在政务大厅内遇到的问题涵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汇报不能一一罗列清晰,仅供参考。"

" 其实想说的是,部门人手不足,同事们已经竭尽全力在加班做了。" 孙通纳说,考虑到保密要求,很多工作都没办法交给实习生或者外包来解决,只能靠内部工作人员来摸索," 这其实占据了不少原本的工作时间。"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预热,那么 2025 年春节前后的系列动作,则宣告 AI 全面介入了孙通纳的工作。

先是春节期间,工作群里领导陆续发出 DeepSeek 等 AI 模型的新闻和试用视频。领导连发信息:" 趁着过节,快点熟悉。这是年后重点。"

节后第一天,开年大会照常召开,主题围绕 " 人工智能将深度改变办公方式 "。

孙通纳把这个问题丢给了 AI:写一篇 AI 动员会的讲话稿。他连续输入指令,界面频繁报错:"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断断续续的试验,他终于整理出了一段话:"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学习新技术,掌握 DeepSeek 等大模型使用方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分析问题,以‘人脑 +AI ’增强能力、提升工作质效。"

孙通纳的理解是,先提升效率。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是主要的,AI 能帮助他在快速响应的过程中提升速度。

其次是质量。"AI 快速响应的成果肯定不能直接取用,我得挨个看过、改过,才算完成。" 他以写讲话稿为例,AI 没法完全吃透人的想法,到最后还是得不断花时间,甚至是加班来培训 AI,这跟提升效率可能是矛盾的。

尽管如此,AI 与政务的连接已经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譬如 2 月,全国多地都在政务系统接入 DeepSeek,并在本地部署和应用,从公文处理到民生服务,从应急管理到招商引资,几乎涵盖了政务服务的全链条。

AI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AI 公务员 " 一度成为网民热议的关键词。

" 我们真的会被 AI 取代吗?" 面对人们的猜想,孙通纳和同事们有过这样的想法。

加班变少了?

得到上述答案之前,孙通纳已经感受到 AI 带来了一些便利。

" 确实减负了。大量的非常基础的工作是可以用的,有时候还能用来进行文本错误的筛查 "。

他所在的部门是文稿密集型部门,每天主要工作是写与改。讲话稿、会议纪要、政策通告、调研报告——一份完整文件通常要经历五六轮修改,甚至十几轮。

刚接入 AI 的时候,孙通纳和同事是高兴的。

他说,写讲话稿有了 " 第一稿 ";写报告能 " 起个头 ";写总结报告能一键梳理关键词、生成逻辑大纲。更重要的是,有些繁杂但必须做的文字工作,用 AI 确实节省时间,比如把十份材料合成一份,从文字材料里提炼主旨观点,"AI 挺靠谱 "。

那段时间,孙通纳加班都变少了。但那是短暂的 " 黄金期 "。

不久之后,AI 的能力开始在政务系统中逐渐铺开。

在孙通纳如今使用的最新 AI 系统内,整合了三类功能:政务问答、行政写作、公文草拟。他可以通过 " 模板窗口 " 输入标题关键词,让 AI 自动生成不少常规的公文。

从表面上看,至少这样的工具能够大大地减少人工的工作压力。有报道称,深圳 AI 政务助手上线首日,就回答了超过 8000 个问题,平均每天帮助超 2000 名市民办理业务。

图源:图虫创意

但落至更具体的工作,孙通纳说还得靠人。政务大厅里的 AI 替代了前台的第一道问询,但复杂问题依然需要人来兜底," 市民的问题五花八门,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归档回答 "。

AI 进入政务工作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年 4 月,孙通纳工作的地方发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就点出要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行动。

换言之,与 AI 有关的话题进入更多工作场景。

上级要的反馈时间越来越短,孙通纳和同事被迫要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有同事私下里提过意见,结果被告知,让尽快学会善用 AI 工具," 花了大力气部署的 AI,就是要让大家开始用,总不能只当个摆设 "。

于是,孙通纳使用 AI 工具的频率越来越多,培训 AI 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 像在给 AI 打工 "

要说 AI 与政务的融合,孙通纳感觉还是差点意思。

一个例子是,他需要写一篇 "AI 助力基层治理 " 为主题的讲话稿。在输入指令后,AI 在 20 秒内生成了 1200 字,通篇充满了常见的公文词句,比如赋能基层、重塑治理模式、打造智能城市……

上级领导看完之后反问了一句," 你理解我在讲什么吗?"

孙通纳不敢接话。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AI 不懂 " 讲什么 " 和 " 怎么讲 " 的区别,更不懂在不同场合下的用词份量,"(话)要讲到什么份上 "。

比如一份发言稿,上级领导会在批注里改了几个词:" 推动——换成深化 "," 成效显著——换成阶段性成果 "," 大力落实——换成有序推进 "。

虽然全篇改动不大,但语义完全不同。他说," 某些特定的词汇得规范使用 "。

材料里要传达的,不只是字面内容,更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距离感与含蓄规则。这样的修改,AI 看不懂、也学不会——它不太懂 " 留白 ",也不懂 " 拿捏分寸 "。

最后,他只好推倒重来。后来干脆改了策略——先让 AI 写初稿,再拆写、重组,有时干脆拿它当个素材库,从中抠出几句能用的形容词。

" 我越来越像在给 AI 打工。" 他说。

这种折返跑式的工作方式,没能提升效率,反而变成额外的负担。

在体制内,还需要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一位曾在搜索引擎公司任职的技术工程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许多政务部门,数据安全一直是重点任务。

这意味着,正在办公室使用的电脑可能不太适应现在的 AI 运行速度。

图源:图虫创意

孙通纳那台用了六年的老机器,加载了两个 AI 软件之后,风扇发出的噪声越来越响。只要打开 Word 文档、网页和 AI 平台,系统就会跳出提示条:" 内存占用过高,建议关闭窗口。"

有一天下午,他同时处理三个文件,一次性喂给 AI 几十条指令,结果系统直接崩溃。几个小时的工作内容没有保存,只能坐在椅子上,对着黑屏发呆。

" 我们和 AI,可能是一种彼此拖累的关系,AI 强,电脑硬件差…… "

更大的麻烦还在于:AI 的数据池,是个半真半假的 " 混合体 ",它会一本正经地制造错误。

有一次,孙通纳要写 " 本市过去三年 AI 相关应用概况 ",结果 AI 列出五条 " 重点成果 ",其中两条纯属捏造,甚至还配了数据指标。回查来源时,他才发现系统引用的是 " 类似地区 " 的旧材料——样式对了,数据却错了。

问题的根本在于,AI 仍在学习阶段。许多本地政务信息无法联网、无法入库,也无法喂给它做基础。系统后台的数据更新滞后,模型输出的答案自然也错漏百出。它能熟练地套用模板,却难以判断真假。

于是他学会了一件事:先怀疑 AI,再查证 AI,最后 " 重写 AI"。

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他小时候抄书的方式:写下来,背一遍,再划掉重抄一遍——直到像是自己的话为止。

继续与 AI 为伴

李开复曾说:2033 年前,40% 的工作岗位会被 AI 替代。人们的梦想与专业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 AI 蚕食殆尽。更深层的危机,不是失业,而是 " 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 "。

他在《AI 未来进行时》里写了一个场景:一群被 AI 取代的工人,被安排在一间房子里,通过 VR 操作不存在的建筑工地,体验 " 像工作一样的游戏 "。他们不知道,那不过是一场安慰人心的幻象。

如今,孙通纳似乎身处其中。

图源:《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写稿、AI 制表、AI 汇报……从使用 AI,到配合 AI,到服务于 AI," 人 " 的角色逐渐变成了中介者和协调者。

6 月底,市里下发了一份《AI 应用效果调查问卷》,其中三个问题是:

1: 您认为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改善了您的工作?

2: 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持何种态度?

3: 您主要在哪些场景使用人工智能产品?

领导在会上提醒:" 认真填一下,看看 AI 到底有没有帮到大家。"

孙通纳认真思考了一下,给出了几个正向的答案。在他的概念里,经过长时间磨合的 AI,应该会越来越好。

几周后,结果出炉:91.67% 的调查者表示满意,83.33% 的人认为 "AI 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孙通纳还是要继续和 AI 为伴。

6 月中旬,他又接到了新任务,当地要全面铺开 AI,需要抽调各部门的人去夜校讲课,要连着开 50 场的 AI 培训。

孙通纳依然先把这个问题丢给了 AI ——帮着写培训的教案。尽管他知道生成的结果还是需要花上更多时间去调整。但时间紧,至少得先有个初稿给出去。

回到最初的问题,AI 会取代公务员吗?

孙通纳的感受是,有些工作确实是被分担了——材料起草更快、办事流程整理得更顺。也正因为此,对于公务员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用得不够快、不够准,可能变成了能力问题。

他说,AI 带来的,不只是效率革命,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考验。

" 我们既要教会它,还要保证不被它取代。"

孙通纳不怀疑 AI 的价值,他说 " 毕竟这是大势。"

只是,在 AI 的大势之下,孙通纳和他的同事们仍旧需要时间来磨合。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孙通纳为化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长三角 公务员 人工智能 二线城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