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kiki
2011 年,风投家马克 ·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那句「软件吞噬世界」的断言依旧适用于当下 AI 浪潮,但进入 2025 年以来,「AI 硬件」再度成为资本和大众情绪追逐的宠儿。
相比第一轮的 AI Pin、Rabbit R1 们等 AI 原生硬件的炒作,新一轮的 AI 硬件爆发呈现出明显的三大特点:
一是逼近爆款诞生的前夜,参照「百万级出货量」的门槛标准,PLAUD 的 AI 录音硬件、Meta 的 Ray-Ban Meta 等产品均已宣布抵达这一门槛。
二是用户规模持续拓宽。相比去年 AI 产品对极客们的吸引,「硅基研究室」了解到,部分热门品类如智能办公本、AI 耳机等的头部公司已完成了百万级用户的积累,尝试从小众走向大众。
三是竞争路线的分化。大厂新一轮的「买买买」已经拉开序幕,相对务实的 AI 硬件创业公司则转向细分领域深耕。
至少回头来看,相比早期 AI Pin 们的翻车教训,站在第二轮 AI 硬件爆发潮头的玩家们学会了一个道理:再牛的 AI 硬件创业故事,归根到底还是硬件创业。
爆款里的「共识」:大赛道里求规模、新品类里挖需求
2025 年,无论从出货量抑或是用户反馈来看,AI 硬件终于等来了「潜在爆款选手」。
前有 Meta 和雷朋打造的 AI 眼镜,后有初创企业 Plaud.AI 推出的 AI 卡片录音机,从两个「百万级出货量」玩家里,我们能看到一个「爆款里」的共识:大赛道里求规模、新品类里挖需求。
一位投资人认为,要寻找具备爆款潜质的 AI 硬件产品基本「跟着大厂看就行」,比如 AI 眼镜和 AI 耳机。上述两大品类随着大厂和创业公司的涌入,已进入主流视野。
以 AI 眼镜端正在上演的「百镜大战」为例,已挤满了数十位玩家——无论是 Meta、谷歌、阿里、字节等大厂,Rokid、雷鸟等新兴品牌,还是跨界而来的小米,AI 眼镜已加速迈入大众消费市场。
「影目科技」CEO 杨龙昇在采访中曾提到,小米等大厂入局后,带动今年各家厂商的整体销量都提升两三倍。
眼镜、耳机都不是新品类,作为天然离用户更近的入口,已有一定的用户规模。AI 爆发给此类品类带来的机会是,将行业过去碎片化的体验、系统、交互和供应链统一化。
对于 AI 眼镜此类品类玩家而言,如何「一边拓规模、一边优体验」将是竞争的关键。
相比之下,以 Plaud.AI 为代表的 AI 卡片录音机等新品类成为爆款的原因则是瞄准了一个刚需细分场景、一类人群,在「大厂看不上、小公司搞不定」的赛道上挖掘需求,快速积累自身优势。
图源:Plaud.AI 官网
一位国内科技公司硬件业务负责人告诉「硅基研究室」,像 Plaud.AI 此类新品类能成为爆款,有三点前提:一是在产品定义上就做的足够精准," 在定义上就必须想清楚,和传统大众消费电子产品有何不同 "。二是极强的用户教育能力,根据消费反馈迭代产品;三是有着完整的软硬件及 AI 团队。
除此以外,还要有点运气加持。
PLAUD AI CEO 许高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21 年,大模型尚未爆发时,他们闯入录音笔赛道是因为早期看到了 NLP 领域的技术迭代空间和价值,投入了大量 AI 能力在长文本的抽取上,GPT 出来后," 大模型以一万倍好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印证了这一方向上 AI 所带来的刚需价值。
分化的 AI 路径:传统终端「造中枢」,可穿戴设备「多模协同」
爆款之下,复盘当下 AI 硬件的 AI 整合思路,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我们将 AI 硬件终端两类:一类是传统硬件终端,如手机、PC、平板等;另一类则是可穿戴设备,典型形态如眼镜、TWS 耳机、智能手表等,新兴品类如智能戒指等。
传统终端上的 AI 落地上,手机和 PC 厂商正在将智能体视为系统中枢。以手机为例,让智能体接管相机、定位、通讯等权限接口,实现跨应用、跨设备的体验,某种程度上,智能体成为了手机、PC 等的「新 OS」。
从简单对话助手进化为复杂任务的协同系统,把 AI 语音助手升级为可识别、理解和执行用户任务的智能体成为手机厂商们的一致动作。
比如三星在 S25 系列打通了 30 个本地应用和十余款第三方应用,让其 AI 助手 Bixby 有更强的跨应用执行能力;国产手机厂商华米 OV 也在各自定制的系统框架里优化智能体布局,并在出行、社交消息等高频场景中展现 AI 能力。
相较于传统终端厂商的系统性工程,仍在造自己入口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们,更关注的是多模协同。目前来看,它们的 AI 路径都还专注在利用自身的硬件形态优势,将 AI 能力封装进具体的功能体验和场景里。
以耳机为例,其原本的基础功能是音质和降噪,AI 能力接入后,既可以优化基础能力,也带来了新的延伸价值,如针对会议场景的实时转写、翻译等,健康场景下提供心率识别等新功能。
2025:祛魅 AI 故事,回到现实硬件世界
尽管 AI 硬件热闹非凡,但 2025 年,注定是一个 AI 回到真实世界的分水岭。
一方面,热门赛道的激烈竞争拉高了用户对 AI 硬件产品的预期—— XREAL 创始人徐驰近期就在给 AI 眼镜市场泼冷水:" 现在的 AI 眼镜更像是一个 5 岁小孩的智商,还没有让消费者每天持续佩戴的黏性。"
另一方面,AI 硬件逃不开「硬件的生存法则」——硬件、软件、算法和场景,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换句话说,AI 硬件归根到底还是一场残酷的硬件冒险。拿 Meta 和雷朋带火 AI 眼镜抵达百万级出货量来说,除了 AI 故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给 AI 眼镜注入了时尚属性,对硬件产品来说,时尚可以是影响因素,但难以成为硬件产品的底层护城河。
上述国内科技公司硬件业务负责人告诉「硅基研究室」:" 做硬件要有敬畏心,特别是做消费级产品要对增长保持克制 "。一边要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一边要对用户保持敬畏,他们将内部把研发和产品经理团队都划分为逻辑功能组和 AI 效果组,同时要求全员都要保持和用户的链接。
回到第一性原理,AI 是形容词,硬件才是本质。不同于其他赛道,AI 硬件是一个典型带着「终局思维」的赛道,无论是抱有成为下一个「计算中心」的野心,抑或是成为品类的引领者,用户体验都是通往终局的共识。
在 AI 硬件热闹而繁荣的水面之上,乔布斯那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的经验仍值得更多人学习。
参考资料:
1、网易科技:别自嗨了!XREAL 徐驰:AI 眼镜只有 5 岁智商
2、久谦资本:PLAUD 创始人访谈:AI 录音硬件,全球超 20 万用户,如何做到的?
3、东吴证券:端侧 AI 重构终端生态:硬件升级驱动换机潮,多设备协同催生商业模式跃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