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乐先声
继 Aventhis、The Devil Inside、The Velvet Sundown 等一批 AI 音乐人在 Spotify 上快速走红后,平台的底线再次下降,让人大跌眼镜。
这一次,Spotify 开始恰死人的烂饭了?
近日,美国独立媒体公司 404 Media 报道称,Spotify 正在将 AI 生成的歌曲悄然发布至部分已故或名气较低的艺术家的官方页面。重点是,既未获得授权,也未进行任何标注,却堂而皇之地伪装成遗作,骗取版税、流量。
那么,这真的是一次 " 系统疏漏 " 吗?还是平台早已默许?如果死亡都无法为艺术画上句号,那么,尊重与边界,又还剩下多少意义可言?
Spotify 的 " 招魂术 "
难以想象,我们活在一个连已故的艺术家也难逃算法觊觎的时代。
先来回溯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据《404 Media》报道,一首名为《Together》的陌生曲目最近突然出现在德克萨斯已故歌手 Blaze Foley 的 Spotify 艺术家主页上。奇怪的是,这首歌的署名却是名为 "Syntax Error" 的陌生艺术家,歌曲的封面图明显是由 AI 生成,其音乐风格也与 Blaze Foley 的作品南辕北辙。
按常理来说,Foley 早在 36 年前就已离世,其全部音乐版权由独立厂牌 Lost Art Records 负责管理与维护。而在没有任何预告或授权的情况下,一首 " 新歌 " 突然空降其官方页面,不禁令其月活 27.4 万的听众错愕不已。
Foley 的曲库管理人 Craig McDonald 随即澄清:" 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这首歌根本不是 Blaze Foley 的作品,风格完全跟他本人不一致,听起来就像某种 AI 垃圾生成器的产物。"更严重的是,在这首伪作上线前,Spotify 与其发行方从未与遗产方进行过任何沟通,甚至未发出一句通知。
这样的现象绝非孤例。
另一位已故民谣音乐人 Guy Clark 也被 " 刨坟 " 了,由同一 "Syntax Error" 发布的《Happened To You》也赫然出现在他的艺术家页面上。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在媒体揭露与舆论压力的双重推动下,Spotify 终于将这些 AI 伪作从平台撤下,并在声明中引用其 " 欺骗性内容政策 " 作为下架依据,同时向内容发行方 SoundOn 发出警告。
然而,这份声明更像是一纸责任切割书,将问题简化了,甩给发行方,平台自身抽身事外,似乎始终只是被动应对的一方。而这种 " 事后补救 " 的方式,对版权所有人和艺术家遗产管理者来说,根本不能带来安慰。
毕竟,那些操纵系统的人肯定不傻,若贸然冒用像列侬、柯本、迈克尔 · 杰克逊这种人尽皆知的已故巨星主页,必然会迅速招致关注、引发争议,自讨苦吃。
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势必会将目标锁定在相对来说更偏小众且有稳定听众的已故艺术家,其主页无人看守、版权方势单力薄,平台缺乏预警机制,听众难以辨别真伪。换句话说,他们更容易成为 AI 内容与低质分发的练手对象,被轻易冒用、难以申诉。
艺术家的遗产管理人或家属若想有效防止此类侵权行为,往往需在多个平台间来回奔波,而这套 " 扫雷 " 式的操作,几乎没有资源支撑其长期可持续性,不公平,也不现实。
更何况,许多已故艺术家的权益维护并非交由大型机构,而是落在艺人家属或小型独立厂牌手中,本就人手有限、事务繁杂,根本无力承担这场永无休止的内容巡查战。
显然,出现这种问题,更值得追问的不是 Spotify 删得有多快,而是它为什么被允许先堂而皇之地上架?
从始至终,Spotify 并未真正建立起任何有效的预防性防线,相反,平台把内容审核的责任都外包给了平台外部最脆弱的一环,那些资源有限、缺乏实时监督能力的群体——逝去的艺人、遗产管理人、家属,以及大多数小型版权方,而责任的承担仿佛被稀释在平台和发行方的层层推诿中。
如此一来,平台不设防、不担责,却又习惯性扮演体面、中立的角色,实则已经选择站在了流量的一边,显得更缺德。
平台的底线在哪里?
或许我们不该苛求平台杜绝所有潜在风险,但过于被动,总是事后救火的态度,才是让人恼火的根源。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机制,在社交媒体领域早就把卷子写完了,并且答案都摆在那儿了。
以 Facebook 为例,其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 " 数字遗产受托人 "(legacy contact)功能,允许亲属申请将用户主页转为 " 纪念状态 ",停止一切新的发布行为,并限制账户功能。
逝者生前还可以在用户账号设置中,指定家属或 18 岁以上的 Facebook 好友作为 legacy contact,负责控制 "Tributes"(追思墙),移除令人不适的图文内容。
近年来,国内多家主流社交平台也陆续上线了针对逝者用户的纪念机制与身份标识。
早在 2020 年,B 站就宣布对经直系亲属确认同意的已故用户,其账号将被设为 " 纪念账号 ",由平台进行专属保护。这些账号内容得以保留,同时将限制登录与更改操作,避免二次侵扰。并且,B 站还发布了一篇声明,不光讲清了初衷,也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意。
2021 年,抖音也为首批 30 位用户设立了 " 逝者纪念帐号 "。当用户向平台反馈疑似逝者账号后,需提交身份证明、与逝者的关系佐证及死亡证明等材料。经平台核实通过后,该账号将被设置为 " 保护状态 ",并增加纪念标识。
而在更早之前,豆瓣社区已自发构建起追思文化。2012 年诞生的小组 " 豆瓣公墓 " 至今仍活跃,成为众多用户自发为已故豆友撰写纪念帖的空间。每条帖子以逝者的名字与生卒年命名,内文多为其生平简介与豆瓣主页链接,记录着在网络上留下痕迹的人。
同时,豆瓣平台也在逐步完善逝者保护机制。确认用户逝世后,系统会将账号转为 " 已故状态 " 并进行锁定,避免被冒用。而在 " 豆瓣人物 " 条目中,部分已故的艺术家还会被标注 " 致敬 " 标识,以示纪念与尊重。
然而,这类纪念机制至今尚未被主流流媒体平台采纳。
作为行业巨头,Spotify 理应率先行动,不仅因为其全球影响力,更因为它完全有能力在技术与情感层面做得更好。
例如,对于身份已确认的已故艺术家,其官方账户完全可以设定为 " 保护 " 状态,或引入更高等级的权限验证机制,以防止账号遭滥用或被利用进行商业投机。
同时,在当下 AI 内容生成日益泛滥的背景下,平台亦有义务推动透明化治理,强制要求上传方申明内容生成方式,明确标注 "AI 生成 " 与 " 真人创作 " 的界限,并通过元数据识别与分类技术对上传内容进行审查。
哪怕只是在页面上冷漠地加一句 " 此内容由第三方上传,未经认证 ",赋予用户最低限度的判断能力,都比现在这套 " 默认真实 " 的策略更具诚意。
如果平台继续维持这种事后修正的态度,迟早将面临更大范围的舆论压力与行业危机。它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用户的信任瓦解,艺术家群体可能联合发声,遗产管理机构或将提起法律诉讼。
很遗憾,曾经自诩尊重艺术家的 Spotify,底线竟然会滑落至此,而我们也有责任向行业呼吁,流量的烂钱很好恰,但千万别丢了对生命与作品的敬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