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10岁,刘旦宅便已成名——他以"刘小粟"的名字举办了"十龄童刘小粟画展",轰动家乡温州。
有人说艺术家早慧不见得是好事,毕竟我们都曾见过许多天才画家轻易地挥霍了自己的才气。
但"伤仲永"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这个"神童"身上。
《黛玉葬花》
经过不辍学习,苦修书画,刘旦宅在26岁时便与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吴湖帆等名师大家一同入选上海中国画院,成为画院最年轻的画师。
此后,他更是以顶尖的技艺雄踞中国画坛的顶层,成为无数人的美学启蒙。
《山鬼图》
《凤求凰》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刘旦宅的名字,但肯定见过他画的红楼。
《红楼十二图》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刘旦宅便开始了自己的红楼绘事,从年画到插图,不一而足。
上百幅《红楼梦》的画,人物鲜有雷同,形象灵动飘逸,场面美妙典雅,教人过目难忘。
年画《史湘云醉眠芍药裀》
1981年,刘旦宅的《红楼梦》被印上邮票。
方寸之间,工笔写意结合,色调清丽柔和,人物形神兼备,将人们心目中的金陵十二钗完美呈现。
这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从题材到设计都获得了广泛认可,被评为当年的"最佳特种邮票"。
一直以来,这组邮票都为无数集邮爱好者所推崇和喜爱,价格居高不下。
值得一提的是,刘旦宅在设计邮票时,认为如果不画贾宝玉,人们拿到邮票后就会有缺憾。
因此,他提出建议,并加画了一枚小型张图"双玉读曲",以体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基础和叛逆性格——这一设计使得邮票更加完整,也更具艺术价值。
刘旦宅还曾受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为《红楼梦》创作插图。
1985年,这24幅插图一经问世,便广为风靡,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爱。
刘旦宅将传统仕女画的病态美抛得一干二净,以巧妙的线条、淡雅的色彩,描绘出另一番模样的红楼女性。
她们不再愁苦病弱、不再"倚风娇无力",而是活泼且富有生活情趣,格外有生命力。
宝钗的端庄稳重、探春的精明果敢、湘云的天真烂漫、晴雯的爱憎分明,皆被刘旦宅通过动作、神态、服饰、配景等表现刻画得入木三分。
即便是"病西施"林黛玉,也在他的笔墨经营下,既呈现出瘦弱无力的一面,又散发着骨气奇高的气质。
一入红楼梦难醒,在数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刘旦宅的笔下诞生了一幅幅特点鲜明,格调清雅的图画,它们美得惊艳,教人过目难忘。
他的这些画里总是饱含着诗情、充满了诗意,余韵悠长。
它们,亦成为无数国人的视觉启蒙——一颗美的种子,就这样悄然被播于心田。
刘旦宅才华横溢,对山水、花卉、虫鸟、走兽等各种题材都有涉猎,并擅长工笔、小写意、大写意、泼墨、泼彩等中国画的多种样式。
这其中,古代人物的画作尤其出彩。
《桃花扇本末记》
为了杜绝自己的人物画中出现瑕疵纰漏、学术硬伤,除了和很多专攻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探究学问,刘旦宅还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阅读古籍,藉以考证各个时代的风俗礼仪、服饰造型等。
严谨的创作态度,加上深厚的国学修养,让他得以画出《曹雪芹生平》《琵琶行》《洛神赋》《长恨歌》《九歌》等古典题材的佳作。
从红楼、聊斋、三国,到屈原、苏东坡、李太白,无一不形神兼备,颇有古风,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
《九歌》
《聊斋》
当这样一个多面手、国画高手,画起了"小人书",自然更是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木兰从军》
《三国演义》
虽然刘旦宅画连环画只是偶尔为之,带有"客串"性质。
但是,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是精品佳作,如《木兰从军》《破釜沉舟》《智取威虎山》等都是连环画收藏经典之作。
1963年创作的《屈原》和之后《李时珍》连环画,更是在前两届全国连环画评选中先后夺得绘画二等奖。
以国画的基础去进行连环画的创作,为刘旦宅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他画起人物形象轻车熟路,创造出的画面则有着别样的诗意与意境。
由此,他也给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从而确立了自己在连环画界的地位——如与前段时间金哥刚刚写过的合称"南北二刘"。
《李时珍》
刘旦宅绘二玉
刘旦宅曾说:"要使今日之旦宅非昨日之旦宅,使今日之笔墨非昨日之笔墨。"
因此,他不断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绘画题材和形式。
《绿天草圣》
《坡公望湖楼醉书图》
《观瀑图》
画历史故事,他如鱼得水;画山水、花鸟、动物时,更是信手拈来。
他的书法艺术,同样不容忽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击鞠图》
《击鞠图》局部
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与故事,经由他的塑造,通过课本、连环画、年画、月历、邮票等,深深刻印在无数人的心中。
很多时候每当我们想到这些人物,脑海里浮现的,便是刘旦宅笔下的那个样子。
《贵妃醉酒》
《昭君出塞》
《文君当垆》
笔下所绘人物柔情似水,生活中的刘旦宅,却有着一股刚倔之气,一如他有棱有角的面廓、如戟的长髯。
刘旦宅
比如近20年来,艺术品市场迅速发展,刘旦宅画作的市场价值不断升高,呈供不应求之势。
可当有人慕名前往他家要求购买他的画时,他却会坚决地要求:"把钱拿走!"
然而他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期间,面对校方之情,又二话不说,多次义务作画,作为校级礼物外赠。
对于画界一些丑恶现象,他反感非常,大胆批评书画界是"废铜烂铁当黄金卖"。
《叶公好龙》
在晚年,当一个个老友相继离世,对于伴其一生的最为钟爱的绘画,刘旦宅心生疏离。
他开始几乎不作画,而是在家中读书、看报,以一种封笔的姿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麻姑上寿图》
《琴心图》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先生,曾这样评价刘旦宅:
"他是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下的国画界正需要这样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而他为人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画坛后人学习和敬仰。"
当我们回望那个笔墨与风骨并存的时代,刘旦宅的身影始终清晰。
那些跃然纸上的红楼儿女、诗人隐士、啾鸣花鸟,成了跨越时光的注脚,提醒着我们:
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刘旦宅,真好。
本文配图仅做分享,出自网络:
西泠印社、嘉德拍卖、小红书李丰丰、江户小歪、小灰灰等
惊鸿一瞥是红楼,
你在看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