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叔电影 07-25
陈佩斯的那根刺,你拔不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陈佩斯最广为人知的一段采访,来自于那次和易立竞的对谈。

他提到当年的创作环境——

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

都以老大自居

而且都是 " 爷 "

是一个外行指导内行的工作氛围。

他提到当年和央视的官司——

必须要有人说

否则五十年后一百年后

(后人)看我们祖先是这么生存的,他会愤怒

他愤怒的不是强权

而是愤怒每一个接受强权的这个人

他不想让后人嘲笑他。

他甚至说自己没拿过任何的 " 奖 " ——

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如今,这段采访已经过去 11 年了。

而陈佩斯,也带着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那便是今天上映的《戏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部电影,就是对这次采访的回应。

(本文有剧透)

《戏台》其实是个很 " 老派 " 的电影。

它没有什么当下的议题,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技术,就那么老老实实地讲述着一个故事,甚至连 " 电影感 " 都很弱。

以至于我总会想起五十多年前,李翰祥的那部《大军阀》。

相同的是,两者说的都是 " 军阀趣事 ",是讽刺喜剧。

两位 " 大帅 " 的表演风格都很像。

不同的是,李翰祥想说的是 " 因果 ",而陈佩斯,想说的则是他自己的观念——

规矩。

在他的眼中,万事都得有个规矩。

他当年打官司,便是因此。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这部《戏台》中,出现了许多 " 规矩 "。

唱戏有唱戏的规矩。

片中黄渤饰演的大嗓儿向姜武饰演的洪大帅讲述楚霸王的行头——

头戴霸王盔,耳挂朱飘带

身穿霸王靠,腿穿红彩裤,脚登黑红鞋

腰间一把龙泉宝剑

这身衣装缺一不可。

唱戏之外,社会上也有社会上的规矩。

比如刘八爷。

新来的军阀洪大帅包下了戏院,这使得之前买票的普通观众看不了戏,于是当地一霸刘八爷发怒了——

这是北京大前门外,干什么都得有个规矩

就算是西太后听戏,也得去颐和园

民国怎么了?

民国就敢抢老子戏票啊?

电影里的北京城,其实就是 " 规矩 " 这个词的代表,谁见谁该作揖,谁见谁该尊重,都有底层社会一套运行已久的法则。

只是这法则,如今被一股 " 外来势力 " 给打破了。

人家有枪炮。

在强权面前,那些所谓的规矩,被彻底踩踏到了脚下。

洪大帅打进北京城,让戏班服务自己开一场戏,但他既不懂戏,也不认识那些名角,一次机缘巧合,他以为大嗓儿就是京剧名角金啸天,于是指定让他给自己唱一出戏。

为求活命,戏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 饰)不得不接受这指鹿为马的荒唐命令。

舞台上,外卖员大嗓儿取代了金啸天(尹正 饰)的位置。

担纲男主,扮演楚霸王。

一群专业演员和幕后,都围着这个水平低劣的票友打转,生生把一台《霸王别姬》,唱成了唐山落子,让人啼笑皆非。

可仅仅如此吗?

不止。

话说洪大帅看到楚霸王乌江自刎时,悲从中来,他联想起自己的经历,执意要把 BE 改成 HE,让楚霸王度过乌江,东山再起。

戏班里的人该怎么办?

我知道很大一部分观众在看到这里时会想," 忍一时风平浪静得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都学过历史,知道这帮军阀换人就像走马灯,他得瑟不了多久。"

可陈佩斯,却不这么想。

可以这么说,陈佩斯所饰演的戏班版主候喜亭,所对应的就是陈佩斯自己。

在与易立竞的那次对话中,他回忆过当年的 " 限制 "。

他说,他知道有一些高新技术的手段用在舞台上是会更好的,但当把这些专业性的意见提出来时,却遭到了拒绝,对方只需要他这个人老老实实地在那里演。

他们永远对你关着门

为什么?

其实就是当年 " 外行指导内行 " 的环境,当一个外行来领导内行,他永远不可能是从专业的角度来提升一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而是会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关系,比如利益,甚至于有时候会突发奇想,让人大跌眼镜。

就拿《戏台》里的大帅来说。

你很难说洪大帅的所有行为都是胡乱瞎搞,他之所以要包下五庆班的戏,是因为要 " 开国 ",给自己制造出一副亲民爱民的形象,让这个北京城热闹一些,他之所以要改项羽的戏,是因为他想到了那帮追随着自己,又身首异处的兄弟们,他是有感而发,是为了让那些死去的兄弟更有价值。

可这些,都不是从 " 京剧表演 " 出发的专业考量。

于是侯喜亭和陈佩斯一样,面临两难。

演下去,就糟蹋了老祖宗的东西,是对自己专业的不尊重,对艺术的不尊重。

不演,那就直接结束自己的(演艺)生命。

怎么选?

你会发现,一开始,侯喜亭是 " 保命要紧 " 的,做出了许多妥协。

他没有拒绝洪大帅的包场请求。

并且让大嗓儿演出。

毕竟身处一个乱世,活下去才是人的本能。

可是啊,他的内心很不安定。

以至于在和 " 祖师爷 "(雕像)请罪时,几乎是嚎啕大哭。

他过得了肉体的关。

过不了内心的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知道陈佩斯的选择,他和朱时茂一起向央视发起了诉讼。

自此再也没有出现在春晚舞台。

用他的话说就是——

如果都这么没规矩

我也能凑合

但不能永远这样

我们在这么烂的社会里生活几十年了

还要把余生这么烂下去

多没劲啊

他需要先把自己这关给过了。

而电影里呢?

候喜亭也做了一样的选择。

《戏台》的最后,便出现了这么一幕场景——

真正的金啸天上台。

唱着原版京剧。

而在洪大帅的枪口下,候喜亭走向了前台,亲自担任乐师,在一旁为金啸天伴奏。

他不怕强权吗?

当然怕。

可是啊,艺术本就是精神层面的食粮,如果连艺术都可以随意妥协,那么它原本该有的价值也就随之黯淡不少了,这就对不起 " 老祖宗的东西 "。

所谓 " 戏大于天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戏台》的问题也有不少。

比如表演——

正如前面所说,它的 " 电影感 " 很弱,就像是把舞台剧搬上银幕,这样的处理方式便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可整体而言,演员的表演风格还是话剧味太浓了,哪怕是黄渤,也没有出彩的发挥。

或者性别——

也许是因为陈佩斯太 " 老拍 " 了吧,影片里大帅的六姨太这个角色的塑造实在让人一言难尽,我知道他讽刺的是无脑追星,可如此脸谱化,甚至说严重点," 荤腥化 " 唯一的女性角色,确实与当下的主流相悖。

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陈佩斯依然陈佩斯。

它有着陈佩斯熟悉的喜剧技巧——

错位。

陈佩斯的大部分作品遵循的都是 " 错位 " 这个词。

比如《警察与小偷》。

警察 - 同志哪个派出所的?

小偷 - 刚进去的时候是在派出所,后来去法院了。

警察 - 哦,法院工作。

小偷 - 后来又去监狱了。

警察 - 哦,调劳改局了。

小偷 - 是归那管。

两人问答都是真话,但因为存在着信息差,造成了理解上的错位,从而达成让人爆笑的效果。

《戏台》也是如此。

大嗓儿与洪大帅在后台的一段戏,大嗓儿以为洪大帅是个刚来北京的同乡,是个土包子,于是以主人自居,装腔作势地介绍起京戏有多么讲究。

洪大帅以为大嗓儿是个名角,也就对他毕恭毕敬。

两者理解都有错位。

笑点就此产生。

而技巧之外,《戏台》也有着陈佩斯一贯的表达——

讽刺。

在陈佩斯的作品里,其实是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思想的。

他只是单纯的讽刺。

就像在《96 摇滚指南》里那句著名的台词:

进入摇滚圈最重要的

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就是不讲文明

你说这里有多少深刻的表达吗?

其实没有。

他只是在讽刺那个年代有些 " 伪摇滚人 " 各种没素质的行为罢了。

是充当老百姓的 " 口替 "。

而《戏台》也不复杂。

更不 " 深刻 "。

原因也很简单——

相比于 " 思想家 ",他更像是个 " 普通人 "。

他只是把那些不合理的事情,那些不应该的现象呈现出来,以喜剧的方式加以讽刺。

大众看得懂,听得明,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总的来说。

我觉得《戏台》就是一部很 " 陈佩斯 " 的电影。

它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老派。

不过在 2025 年的今天,在我们许久未见到陈佩斯出现在银幕上的今天,看到陈佩斯依然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陈佩斯,我还是略显感动的。

这些年来,这个世界变化很快。

但有些人却不曾变过。

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念,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忠于自我。

就像影片的最后一幕,城外又有个新的大帅打进来了,北京城一片混乱,而戏院里的观众,在炮声隆隆中也有些慌不择路。

可舞台上的演员们,还是在坚持着表演。

没人听又怎样?

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门艺术,就已足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陈佩斯 老子 外卖员 喜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