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北京 7 月 25 日电(记者刘志远)今日下午,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的 "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供热低碳化的关键突破和创新实践 " 主题活动在北京举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夏建军在会上表示,工业用能低碳化是实现 " 双碳 " 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夏建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志远 摄
夏建军认为," 双碳 " 背景下,能源供给模式将发生变化,热能产生的能源链条将从 " 化石燃料产热 " 转变为更高效低碳的产热方式。
城乡能源系统的碳中和路径,从工业来看,主要分成流程工业与非流程工业。目前,非流程工业用热的主要热源是化石燃料锅炉和热电联产系统。该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热源碳排放大,2020 年中国非流程工业用热折合标准煤约 2.78 亿吨,产生了约 7.1 亿吨碳排放。
非流程工业主要指机电产品、信息业、生物制药、轻纺、造纸、橡胶等。夏建军介绍,中国 2020 年非流程工业总共消耗了约 80 亿 GJ(吉焦)热量,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25 亿 GJ。目前工业余热潜力总量约 505 亿 GJ/a(吉焦 / 年),考虑到火电、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余热衰减,未来余热潜力仍可达到约 190 亿 GJ/a。工业余热远大于非流程工业的用热需求。若能集成利用余热资源,未来仍可解决非流程工业的用热需求。
夏建军指出,我国非流程工业用热需求量大,现有供热系统碳排放水平较高,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了挑战。不过,我国拥有大量流程工业及电厂等余热资源,为构建余热共享型集中热水管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借助热水管网传输热量,并通过末端热泵系统取热升温,可实现 180 ℃以下的热量供给。同时,依托工业园区的规模优势,有望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实现非流程工业用热的深度脱碳。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