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人身险专业中介渠道而言,过去、今天和未来,是三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过去,费用比产品重要。一笔业务的成败,不在于精算模型的优劣,而在于能 " 谈 " 下几个点的费用。那也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渠道追逐着超高的打包费用,保险公司在规模的诱惑下步步紧随。
今天,渠道正面临着一环扣一环的三大难题。
首先是利率持续下行,利差损风险已是明牌,这动摇了行业经营的根基。其次是 " 报行合一 " 的釜底抽薪,彻底终结了费用游戏,让竞争回归本质。最后,是过往发展模式带来的尴尬现实:产品创新停滞,大家都挤在增额终身寿的独木桥上;业务规模和费用双双 " 腰斩 ",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这已经很难了。
尤其是再惊觉,专业中介渠道真正的对手,压根儿不是个险,而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优的银保时," 怎么办 " 这仨字,砸向了每一个中介人。
这时候,所有的思绪,都必须追溯到最开始的那个原点:专业中介,专业二字,在哪?
在第六届「今日保 · 保险中介峰会」上,国富人寿的郭潇和大家一起琢磨「新形势下 中介产品体系的思考」,从产品这个一切价值的载体,看人身险专业中介市场,到底在怎么变。
1
-Insurance Today-
昨天
费用比产品重要
但最后玩不转了
试想,作为一名精算人员,明天就要去和一家中介公司谈产品加费,该做什么准备?是高度重视,并在事前做了极大的精算计量,靠专业说服对方?
未必。
最后到了现场,可能才发现,压根儿没有时间来讨论太多的精算问题,业务,几乎完全靠 " 谈 " 来撮合,能 " 谈 " 到 10 个点以内,就是胜利。
如此看,似乎渠道的话语权,更多体现在费用谈判上,而非产品本身。
这是 2006 年的专业中介渠道。
12 年之后,2018 年,这是专业中介渠道的又一高速增长阶段,但轻产品的特点,似乎依旧如此。
记得 2018 年国富在广西市场通过中介渠道销售重疾险,彼时广西市场重疾业务打包费用高达 140%,尽管国富的打包费用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似乎初期节约了成本,但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打包费用一路水涨船高,最后不得不和市场水平拉齐。
这意味着,中介渠道的高费用驱动是市场的普遍现象,甚至是驱动业务规模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保险公司面对渠道,议价能力其实有限。
又过了 4 年,到了 2022 年,保障型产品销售不行了,增额终身寿异军突起,成为所有渠道的核心产品。
这时,问题就来了。
个险、银保和中介,卖的产品,几乎都是一样的,或者说都是一个类型的,差别不大。
但成本,差别却很明显。
比如,同样是五年期交增额终身寿险的产品,银保渠道的总费用约 45% 左右,中介渠道则高达 60% 以上。
这种高费用模式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卖得越多,偿付能力越是吃紧,最终使得险企不得不主动控制中介渠道的业务规模。
回头看,从 2006 年的费用谈判,到 2018 年的费用追逐,再到 2022 年的费用反噬,这表明,长期依赖高费用驱动的增长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还会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给行业带来系统性风险。
2
今天
面临三大难题
一环扣一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的模式之所以难以为继,是因为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底层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是利率。
过去几年,作为保险公司投资重要参考的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2020 年接近 4% 的高位,一路大幅下行到如今的 1.87%。
这表明,保险公司未来的长期投资回报,大概率将持续走低。
一边是新钱越来越难赚钱,另一边却是负债端累积了大量 4.025%、3.5% 预定利率的老保单。利差损的风险,已是明牌。
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去那种产品设计不怎么关心投资,只要当期能覆盖就行的粗放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现在,资产负债管理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时甚至宁可牺牲一部分当期收益,也要保证资产与负债的长期匹配。
其次,就是费用。
2018 年、2019 年的时候,就着定价利率、发生率和附加费用率这定价三要素,行业考虑更多在费用上做文章。当时没有 " 报行合一 ",市场可以拼费用,从加 5 个点到加 10 个点…费用高了,还可以靠投资来弥补。
不过,要是到了投资也扛不动的时候,这个拼费用的逻辑,好像就不成立了。
近些年,利率下行,其实已经对这个拼费用的逻辑有所质疑了,但再遇上 " 报行合一 ",就像釜底抽薪式一样,当头一棒。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 " 加 5 个点,加 10 个点 " 的费用游戏,没法玩了。也意味着,竞争,还是要回归到更本质的东西。
在一个就是,过去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也让现在的行业变得有点尴尬。
过去几年,市场对增额终身寿险的过度依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产品创新,也让渠道在面对新一轮定价利率下调时,显得尤为脆弱。
十年前,中介平台的产品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各类保障产品和储蓄产品,如重疾、百万驾乘中端医疗、长期年金、终身寿险、增额终身寿…但因为过去几年环境、客户偏好、销售趋势等问题,最后都集中在增额终身寿上了。
2024 年,整个中介渠道的新单业务规模和费用,都遭遇了超过 50% 的腰斩。
未来,定价利率进一步下探至 2.0% 甚至更低时,这类储蓄型产品自身的吸引力是否还能成为市场主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
明天
要重新捡起专业
集中资源在核心优势上
既然老路,也就是费用驱动,单一产品驱动的路,不好走了,那新的出路又在哪?
先看专业中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之前,市场普遍认为,专业中介作为个险渠道的 " 分身 ",理应和个险渠道比。但实际上,穿透过去专业中介渠道的经营本质,也就是从销售的效率看,其实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个险,而是银保渠道。
十年前,银保主要卖趸交五年类的产品,而期交产品,银保很难卖。但这个现象在过去五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银保可以卖这些产品了,典型的就是银保渠道不断提升的期交占比。
银保能卖期交了,加上更高的销售效率,中介就被比下去了。
那怎么办?
中介渠道的专业营销能力,在哪里?如何成为效率最高,费用最优的渠道?
专业 × 聚焦,可能是中介渠道突破银保效率围剿的一条路。
对于专业中介而言,当前必须要打破的,就是产品同质化这个困局,这无疑弱化了专业中介渠道的专业性。
事实上,很多发达市场的中介渠道之所以繁荣,是因为足够的专业。是故,只有通过专业化经营才能体现专业中介渠道的价值。
国内市场同样如此。
过去,比如十多年前,那时的中介之所以专业,也正是因为能销售复杂的、能承载高价值的产品,比如重疾险等产品。
后来,对增额终身寿险这类简单的长期储蓄型产品的高度依赖,反而是弱化了专业属性。
所以,专业中介的未来在哪,这个答案就是回归销售那些更能体现专业价值的复杂产品。
只有通过销售这类高价值产品,并辅以专业的顾问式服务,才能体现出人在面对面沟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重新确立渠道的专业地位。
而对中介平台来说,则意味着要回归销售本源,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锻造自身在营销模式、客户服务或客群挖掘等方面的核心优势,确保自己能先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总而言之,只有那些能够通过提供复杂的、顾问式的服务,在效率上证明自身优越性,并聚焦核心能力、降本增效的机构,才能安然度过今天。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