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07-26
无数日夜守案板 磨就一身“面感”功夫 ——记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马文斌展示牛肉面拉面技艺

兰州的清晨,总被一碗牛肉拉面的香气唤醒。当晨雾还未漫过街巷褶皱,金鼎牛肉面悦宾楼的后厨里,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已开始与面团的 " 对话 "。按、揉、抻、摔间,原本敦实的面块仿佛有了生命,在案板上旋、转、翻、飞,转眼化作细如发丝的 " 毛细 ",坠入滚开的汤锅,热气中麦香与骨汤香交织——这双手的主人,是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

案板前的青春:

与面团较劲的日子

1975 年,18 岁的马文斌走进甘肃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广场清汤牛肉面馆,这一步,让他与一碗面结下了半生情缘。兰州牛肉拉面的精髓藏在 "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 的口诀里,而面里那份韧到骨子里的劲道,全凭手上功夫。

" 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 ",老辈传下的规矩容不得半点捷径。和面时蓬灰水的配比、揉面时手腕的轻重,没有精确公式,全靠掌心触感一点点悟。学徒的日子很枯燥就是跟面团较劲,重复的动作磨得人胳膊发酸,不少人没熬住就散了。但马文斌把师父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的话刻在心里,看着日头从东边挪到西边,感受着面团在掌心从生涩到服帖。

几年苦练后,他的手仿佛被 " 面魂 " 附了体。面团到他手里,指尖一挑、手腕一转,便如舞者般听话。拉制时,面团在掌心转着圈儿,先抻成条,再对折,手腕翻转间 " 唰唰 " 作响,转眼就从粗笨面团变作万千姿态——这手功夫,是案板前无数个日夜磨出来的 " 面感 "。

退而不休:

让手艺活在当下

如今马文斌已退休,却比在岗时更忙。每天清晨,金鼎牛肉面悦宾楼后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站在案板旁看年轻师傅揉面的力道,尝一口汤锅便知滋味是否到位,遇着手法生涩的拉面师,他会伸手接过面团,示范两招 " 绝活儿 "。

客人落座后,他常和同事马媛来到大厅,现场演示拉面技艺。" 毛细是牛肉拉面中最细的一种面型,共拉 8 手就可以成型。成型后的毛细在师傅手中千丝万缕,犹如九天瀑布飞泻而下,又如绵绵丝绸之路蜿蜒曲折 ……" 伴随着解说,他手中的面团翻飞变化,毛细、韭叶、荞麦棱、大宽等面型信手拈来,引得满堂喝彩。尽管指节转动间带着岁月的沉缓,但每一次抻拉都稳如定格,拉出的 " 毛细 " 依旧根根分明," 大宽 " 匀如裁纸。

" 在现场表演几种面的制作过程,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技艺,感受到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的魅力。" 马文斌说,兰州牛肉拉面不只是吃食,更是老兰州的生活记忆,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份记忆在烟火气里延续。

从凭感觉到可量化:

让传承有迹可循

" 以前的师父和学徒之间都靠口口相传,汤、蒜苗、香菜、肉丁都是凭感觉抓一把,至于具体抓多少,不用心学根本难以掌握。" 如今,他带着团队做了大量细化、量化工作,大到一袋面用多少水,多少灰,多少调料。小到一碗面用多少肉,多少油,多少香菜和蒜苗都要做出精确的量化,为兰州牛肉拉面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添砖加瓦。

这份严谨让兰州牛肉面走得更远。迄今为止,马文斌带出 2000 多名徒弟,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把地道的兰州滋味送到食客面前。而他自己,还曾带着这碗面走出国门。2017 年,在意大利罗马 " 以面为媒 " 城际文化对接会上,马文斌表演了兰州牛肉拉面的绝活,令外国嘉宾惊叹,让兰州牛肉拉面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 1989 年全省名优小吃评比获奖,到 1991 年与师父共同捧回国家 " 金鼎奖 ",再到 2013 年获评 " 中国面条大师 ",马文斌的荣誉簿里,写满了与一碗面的故事。但对他而言,最好的传承不是奖杯,而是清晨面馆里那声 " 师傅,来碗二细 ",是年轻徒弟们日渐娴熟的手法,是面团在掌心苏醒的瞬间。

兰州的晨光里,那双手仍在案板前忙碌。面香袅袅中,马文斌知道,这碗面的故事,还将继续被无数双手续写下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丽君 文 / 图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第四代 牛肉 兰州 牛肉面 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