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07-27
贴身的卫生巾里,竟然可能藏着致癌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期一份由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引发了公众对日用卫生产品安全性的强烈关注,网红品牌 "XX   码 " 卫生巾在多个批次中被检出高含量的硫脲,最高数值竟达到   16mg/g。

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参考标准中   1mg/kg   的最低检测限(注意这里单位是千克   kg),被媒体称为 " 超高含量致癌物暴露事件 "。硫脲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危害,我们需要为此担心吗?

而卫生巾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亲肤用品,理应具备最基本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安全性。然而,一片卫生巾,为何会成为潜在的化学风险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卫生巾含硫脲事件引发热议(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XX   码 " 是由某头部主播创立的卫生巾品牌,自   2017   年起主打茶多酚芯片、天然抑菌等功能宣传,这些看似健康、科技感十足的功能标签背后,可能接触的是一类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   3   类致癌物的化学成分——硫脲(Thiourea)。

卫生巾里为什么要放硫脲?

硫脲到底会不会致癌?

硫脲(Thiourea)是一种结构与尿素相似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   CH ₄ N ₂ S,常温下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可与金属离子和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硫代胺基(– CS – NH ₂)结构,硫脲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实验室研究中。例如,它可作为照相定影液中的稳定剂、重金属的络合剂、电镀助剂、染料中间体,也常用于合成医药、橡胶助剂和阻燃材料等产品。

硫脲的结构(图片来源:Wikipedia)

除了工业用途,硫脲在生物医学实验中也常被用作自由基清除剂或羟自由基(· OH)抑制剂,部分研究甚至探讨其潜在的抗氧化活性。这也可能是其被添加进功能型卫生巾芯片的原因,来模拟茶多酚等天然抗氧化剂的作用,以达到宣称中的 " 抗氧化 "" 抑菌 "" 清除异味 " 等效果。但问题在于,硫脲并非人体安全使用的添加物。

硫脲会危害健康吗?真的会致癌吗?

硫脲早已被列入中国《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欧洲   REACH   法规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所监管的化学品清单之中,并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 " 第   3   类致癌物 "(Group 3),即 " 尚无对人类致癌性的明确证据,但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致癌可能 "。

每当媒体提及某种致癌物,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质疑,这是恐慌营销吗?尤其当看到 " 第   3   类致癌物 " 这一标签时,更有人以为它 " 基本无害 " 或 " 没必要担心 "。事实上,这是一种对国际致癌物分类标准的误解。

当前最具权威的致癌物分类体系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其风险评估框架,化学物质会被划分为五类:

• 1 类(Group 1):对人类致癌性且证据确凿,如烟草、石棉、酒精、紫外线;

• 2A 类(Group 2A):可能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但动物实验支持,如红肉、苯;

• 2B 类(Group 2B):或许对人类致癌,证据不充分,如咖啡、汽油发动机尾气;

• 3 类(Group 3):不能分类其对人类的致癌性(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 4 类(Group 4):可能不致癌,仅极少数物质(如己内酰胺)被归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列表实际上是按证据的充分程度来排序的,而不是危害的大小。硫脲正是被列入   3   类致癌物的化合物。这个等级意味着,目前对人体致癌的直接证据不足,但并不等于安全或无害。

IARC   对硫脲的归类参考了大量动物实验数据,例如啮齿类动物长期摄入后出现甲状腺肿瘤、肝损伤与生殖系统异常等。只因尚未有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能明确其对人类的致癌机制,才暂列   3   类。这种情况也能理解,因为如果我们早早知道某种物质有毒,而它既不好吃又不好闻,普通人生活中根本就没什么机会经常接触它,这样自然也就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致癌性研究了。而未来一旦证据充足,这类物质就可能升级至更高风险级别。

而且我们不能光看致癌的风险,硫脲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通过角质层渗透进入体内,并诱发接触性皮炎、荨麻疹和其他皮肤过敏反应。在部分职业暴露研究中,长期接触硫脲的工人显示出更高比例的内分泌系统异常,尤其是甲状腺功能紊乱的风险增加。而本次媒体报道中,一些 "XX   码 " 卫生巾的用户,也称出现了类似症状,但这些症状是否与卫生巾产品有关,目前仍待进一步调查。

标准与监管空白:

为何 " 合法 " 也可能 " 不合理 "?

"XX   码 " 卫生巾被检出高浓度硫脲,让很多消费者不解:这种产品为何能多年正常销售,甚至大肆宣传 " 抑菌 "" 抗氧化 " 功效?问题根源在于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监管体系长期存在的制度空档。

过去   20   年,卫生巾的国家监管主要依赖   2002   年版《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和   2018   年推荐标准《卫生巾(护垫)》(GB/T 8939-2018)。两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微生物、pH   值、渗漏量等基本卫生指标,而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安全性、特别是 " 功能性添加物 " 的毒理风险,缺乏明确规范。

而卫生巾的 " 功能芯片 " 正处于这个灰色地带。它既不属于药品,也不纳入化妆品监管,没有独立国家标准可循。芯片成分通常由供应商决定,厂家也无义务在包装上标明,产品在质检中往往不会针对芯片做化学成分检测。只要整体指标达标,即便芯片中含有如硫脲这类潜在高风险成分,也可能 " 合法合规 " 地出现在市场上。

直到   2024   年   7   月   1   日,新修订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才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原材料中添加如硫脲等已被列为禁用的物质。从法规上讲,这类产品应当被淘汰出局。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新国标也设定了过渡期,标准实施前生产的产品,如仍在保质期内,可继续销售。这为库存商品提供了 " 合法售卖 " 的窗口,也意味着消费者短期内仍可能接触到含有硫脲的卫生巾。

其中芯片至今仍缺乏强制标识和专项检测机制。其成分、含量、高危原料来源主要依赖厂商自报。一旦上游原料商掺入廉价但有害的添加剂,即使品牌方本意合规,也难以在采购阶段及时识别,从而造成监管无法覆盖的空白链条。

" 科技 " 不能逾越安全底线

面对 "XX   码 " 卫生巾硫脲超标事件,许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我们该如何挑选一款真正安全、放心的卫生巾产品?毕竟,这类贴身用品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关乎日常健康乃至生殖系统安全。以下是几条基于现行标准和行业常识的实用建议:

(1)认准新国标:选择标注 "GB 15979-2024" 产品,避免 " 抗菌 "" 抗氧化 " 等噱头。

(2)成分简单化:优选无香精、无芯片的纯棉材质,避开复杂添加剂。

(3)渠道正规化:通过官方旗舰店购买,警惕低价促销品。

总之,安全应是卫生巾最基本的底线,而不是需要被额外加料换取的功能附加值。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不被 " 直播话术 "" 网红推荐 " 所左右,更不能把自己当作实验小白鼠。

参考文献

[ 1 ] Koketsu, Mamoru, and Hideharu Ishihara. "Thiourea and selenourea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 3.4 ( 2006 ) : 439-455.

[ 2 ] Agili, Fatimah A.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iourea derivatives: detailed review." Chemistry 6.3 ( 2024 ) : 435-468.

[ 3 ] Samet, Jonathan M., et al. "The IARC monographs: updated procedures for modern and transparent evidence synthesis in cancer hazard identification."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12.1 ( 2020 ) : 30-37.

[ 4 ] https://www.industrialchemicals.gov.au/sites/default/files/Thiourea_Human%20health%20tier%20II%20assessment.pdf

[ 5 ] https://www.canada.ca/content/dam/eccc/migration/ese-ees/ce2d78c6-9635-494e-9513-17d5d0c0223d/batch2_62-56-6_en.pdf

[ 6 ] Kanerva, Lasse, Tuula Estlander, and Riitta Jolanki. "Occupational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aused by thiourea compounds." Contact Dermatitis 31.4 ( 1994 ) : 242-248.

策划制作

作者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杨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分析化学博士

审核丨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兰义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致癌物 癌症 芯片 化学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