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作为首款自主可控的教育垂类大模型," 启创 · InnoSpark 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 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发布。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的该版教育大模型,深度聚焦教育场景,不仅是知识库,更是智慧导师,旨在解答教育问题,赋能学科教研,助力实现教学育人一体化。
不同于通用大模型直接给答案,当一位学生拍下数学题上传至系统,这个 AI 接连抛出十余个问题:" 你觉得图像和坐标轴有什么关联?"" 试试用画图的方式表示思路?" 在多轮引导后,AI 甚至调用画图工具生成可视化图像,帮孩子理清逻辑。
这款聚焦教育场景的国产垂类大模型,正试图用 AI 技术破解教育内卷,让学生告别机械刷题,为教师装上智能 " 助教 ",也帮助家长摆脱辅导焦虑。
相比通用大模型,教育大模型团队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现场阐释该模型凝聚三大核心突破:在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因材施教方面优势显著,直击教育本质。
袁振国介绍,经过第三方测评," 启创・InnoSpark 教育大模型 " 在价值观、个性化、创造力、知识点讲解、引导式的教学、跨学科的案例生成和情景化出题等 7 个要素上,与目前最优秀的大模型包括 DeepSeek、GPT4.0 等进行比较。" 目前,我们的教育垂类的大模型超越了其他通用大模型。"
现场技术演示中,模型实时生成启发式数学讲题与古诗文创作辅导案例,展现 " 人机协同 " 新范式。研发团队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研究院院长周爱民教授表示:" 今年 9 月完成备案正式上线后,模型将作为智能时代的重要教育基础设施对外提供公开服务,提供更加完善的育人功能,成为百万教师的‘智能伙伴’。"
周爱民还谈到," 启创・InnoSpark 1.0" 是一位深谙因材施教的 " 超级助手 ":内置 1 万多种学生画像,能根据年龄、知识水平甚至性格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将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的育人智慧注入 AI 大模型。在试点中,学生通过 " 拍照讲题 " 功能与 AI 互动时,平均会经历 6-10 轮对话,AI 始终引导思考而非灌输答案。
他还展示了一个案例:" 给小学一年级讲一元二次方程,它会先鼓励再说明‘这个知识点八年级才学’;给初二学生讲,就会拆解步骤并附加练习;给高中生则直接提供公式和拓展思路。" 这正是该模型采用教育学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力,既给挑战,又不让学生因太难而放弃。
教师也成了受益者。该模型能自动生成跨学科教案,一位物理与地理老师合作设计课程时,AI 生成初稿后,教师可直接圈选内容提出修改意见,系统会实时优化并补充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模型强调 " 价值对齐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基于该大模型,一位物理老师开发的 60 多个教学应用,已能辅助学生从编程到实验设计的全流程学习,甚至能融入曹冲称象等中国典故,在解题中融入传统文化典故。
周爱民表示,教育大模型 InnoSpark 的核心理念不是替代教学,而是成为教师的 " 智能伙伴 "、学生的 " 成长助手 "。大模型的终极目标是构建 " 师 - 生 - AI" 协同生态,让教育回归 " 激发创造 " 的本质。
据悉,该大模型的核心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 30 岁,得到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创智学院的大力支持,更有上千名一线教研员、教师、师范生参与数据标注与测试。
该大模型采用 720 亿参数版本,同时开源轻量版本,适配不同设备。目前,上海已有部分学校和师生试用," 更多人的使用和反馈将加速大模型迭代,我们非常欢迎用户们提出意见以进一步改善体验和效果。" 预计今年 9 月该大模型将正式上线,这位 " 教育超级助手 " 蓄势待发。
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大模型为教育带来了精准化、个性化教学路径规划等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教育领域有望迎来从 " 标准化生产 " 到 " 个性化生长 " 的深刻变革,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认为,教育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支撑未来教育生态重构的 " 新基座 ",是人工智能教育全场景、全流程的关键基础设施。
WAIC 智能教育论坛以 " 智能教育在中国:大模型、好案例、新产品 " 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教育实践者及产业代表近 2000 人参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