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下没有赢家,外卖大战是时候该结束了。
文 / 北野
今年夏天,随着外卖平台一波波大额补贴券的发放,不少年轻人的血糖都一升再升。
" 商战再不停,都要喝成高血糖了。" 家在河北某县城的阿秋刚下单了两杯奶茶,用完外卖满减券仅花了 4.73 元钱。阿秋告诉数科社,这个七月他几乎每天都点两杯奶茶或者咖啡,而在月初外卖平台发券力度最大的高峰期,最多一天点过 6 杯奶茶,冰箱保鲜层都放不下了。
7 月 5 日这一天注定会被记入外卖行业的史册。当日晚间,阿里和美团在旗下外卖平台上开始疯狂发券,放出大量且大额的外卖红包券,其中淘宝 " 闪购 " 还推出了 " 满 18 减 18" 的新人专享红包,美团也联合不同茶饮品牌推出 "0 元喝奶茶 " 活动,以 "0 元购 " 戏码引燃这场外卖补贴大战。
随着 " 烧钱 " 大战持续升温," 爆单 " 成了外卖骑手口中的高频词,不少用户薅券薅到手软的同时商家更是排单排到崩溃。而在这场看似多赢的资本狂欢之下,逐利性补贴正在冲击着原本的市场供需,将商家和消费者裹挟其中。
外卖市场为何突然刮起补贴风暴?这场烧钱大战又当何时结束?
" 高温 " 预警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约谈通知,让激战正酣的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迅速降了温。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此次约谈的落点主要聚焦在恶性价格竞争(如 "0 元购 "" 负价奶茶 ")、主体责任强化(如商家自主定价权、骑手保障)、生态共赢构建这三大核心要求上。
在此之前的半个月里,外卖行业上演了一场史上最大力度的 " 补贴大战 ",平台开启百亿级别补贴计划,外卖券额度从 " 满 22 减 18"" 满 25 减 24" 一度拉大到 " 满 15 减 15" 和 "0 元自提 "。
7 月 11 日晚,美团官方先一步发布了 " 周六,快乐继续 " 的微博,预示了周末的外卖狂欢之战。随后淘宝闪购官方 " 应战 ",也在微博宣布 " 周六吃点好的,‘超级星期六’ 188 元大券包,五顿我全包 "。开启了持续数周的 " 疯狂星期六 " 外卖大战。
简单粗暴的补贴之下,带来了直观的业绩成果:
截至 7 月 12 日 23 点 36 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 1.5 亿,其中,神抢手单量超 5000 万单,拼好饭单量超 3500 万单;7 月 14 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再次突破 8000 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 0 元购),其中,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数突破 2 亿。
在社交媒体," 疯狂星期六 "、"0 元购 "、" 外卖大战 " 等词汇先后登上热搜,不少消费者在网上晒出自己在冰箱囤满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奶茶的照片,感慨 " 实在是喝不下了 "。
而在订单数疯涨的另一面,全国各地餐饮店上演着一幕幕 " 爆单 " 戏码。有奶茶店表示,平日 200 单封顶,7 月 5 日一天线上线下就卖了近 3000 杯,几天就卖完了半年的库存。
但对于平均仅有几个员工的奶茶店来说,不断打印而出的订单小票也几乎一度逼疯了店员。一位暑假去奶茶店兼职的大学生告诉数科社,他在七月初入职了当地一家连锁品牌奶茶店,第一天就赶上了 "0 元购 " 外卖大战,店里算他在内只有四个员工,有老员工简单教了他怎么剥荔枝、青提和葡萄后,他就连着剥了两天水果,后面又帮忙打包外卖订单。
" 做不完,根本做不完。大家都忙到起飞,订单小票还是堆了一地,真的会崩溃。" 后来由于压力过大,他赶在下个周末之前办了离职。
在社交媒体搜索 " 外卖大战 " 一词,大多数帖子都能看到贴满墙的订单小票,堆满前台的奶茶以及围在前台等待取单的顾客和外卖员,这些看似消费力拉满的照片情景,却也无不揭示着这场外卖大战正在逐渐走向失控。
平台 "打架"
事实上,此次外卖大战并非是今年外卖平台的首次交锋,导火索还要追溯到年初京东这条鲶鱼的入局。
早在 2 月京东就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市场,3 月初外卖业务正式上线,不到两个月订单量就超过 500 万单。就在京东订单量突破的同一天,美团发布即时零售品牌 " 美团闪购 ",随后双方一路从 " 口水战 " 打到骑手 " 争夺战 "。
进入 4 月,阿里按耐不住加入战场,先是旗下饿了么启动了 " 超百亿 " 补贴,淘宝紧随其后在 APP 首页开放了 " 闪购 " 一级入口。至此,外卖 " 三国杀 " 剧情正式开启。
外卖补贴热潮已持续数月,三大巨头都拿出真金白银欲抢占市场。资金投入方面,4 月,京东外卖率先推出百亿补贴;美团宣布未来三年将向餐饮行业整体投入 1000 亿元;7 月,淘宝闪购也宣布启动 500 亿元补贴计划,京东再加码启动面向商家的 " 双百计划 "。
巨头之意不在外卖,而在其背后以即时零售为新标的的本地生活这块大蛋糕。从平台属性来看,京东和阿里两者押注外卖的目的更趋近,都将外卖业务视为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增长空间的抓手,推动 " 高频外卖激活低频电商 " 战略闭环。
京东刘强东曾在分享会上表示,来京东点外卖的消费者有 40% 会去买京东商城的电商产品。这也意味着,在电商增长趋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的当下,外卖业务已是电商平台不可或缺的流量引擎。
据澎湃新闻报道,对于阿里发力淘宝闪购的底层逻辑,有阿里人士透露阿里的目标是打造 " 大消费平台 "," 饿了么、飞猪都已经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 "。从近期数据来看,淘宝闪购增长速度极其迅猛,目前日订单数超过 8000 万。市场总量从 5 月约 1 亿单,迅速攀升至今天的 2 亿单。在此期间,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约增长 6000 万单,拿下增量市场的 60%,已对美团造成压力。
而看似处于防守方的美团,除了在餐饮外卖业务端有着 " 不惜代价赢得这场战争 " 的理由,其在非餐饮品类即时零售订单的野心也一展无遗," 美团闪购 " 亦为此而生。
尽管外卖补贴被暂时降温,但三足鼎立的外卖混战尚未结束,三方在不遗余力的构建自身外卖业务围墙。
7 月,因没有参与 "0 元购 " 大战略显低调的京东,暗自围绕线下供应链发力,推出美食仓模式的 " 七鲜小厨 " 门店,首家门店落户北京已正式营业。美团于去年底试水的 " 浣熊食堂 " 也于 7 月正式推出,目前已在北京、杭州落地 9 家门店,并定下三年内拓展至 1200 家的目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外卖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市场,看似头部平台市场集中度较高,但行业特性决定了最终不会形成各平台占据固定份额的稳定格局。不断有新入局者和跨界竞争者持续涌现,验证了行业中的潜在竞争长期存在。
谁在遭殃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经两次约谈外卖平台,各地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督,引导外卖平台大战回归理性。
回看互联网发展长河,补贴打法一直都被奉为抢占市场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外卖行业从早期的 " 百团大战 " 开始,十几年间不断有新竞争者涌入," 烧钱大战 " 从未真正停息。但需要注意的是,补贴打法本质上不可持续,一旦用力过猛,很容易引发 " 内卷式 " 竞争,最终破坏行业良性竞争的生态发展。
近期的外卖补贴大战,"0 元购 " 订单的出现,揭示着外卖市场已经形成一种非理性的竞争螺旋。相比过往的电商大战,外卖经济高度本地化的属性,以及其链接着无数 " 小、散、弱 " 餐饮商家的特征,使得这种由价格杠杆引发的连锁反应具有破坏性。
表明上看,平台烧钱换市场,商家订单增长,外卖员送单收入增高,消费者低价点外卖似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依靠高强度、不可持续的补贴驱动的竞争模式,其也可能造成 " 揠苗助长 " 的弊端。
一方面,平台利用资本外力强行激发市场需求,短期订单暴增看似繁荣,却给商家运营带来严峻挑战。备货、人力调配难以精准预测,导致运营成本陡增。
如一些人员配备不足的中小奶茶店,商家进退两难,增配人手要提高成本,又不确定补贴什么时候结束。现有人员又不足以支撑每日上千个订单。而商家也并非外界想象那般赚得盆满钵满。
据齐鲁晚报报道,此前与美团共同参与 "0 元喝奶茶 " 的沪上阿姨品牌,不少店铺提前打烊,参与活动的单品也在所有门店全部下线。店员透露,此次平台活动并未事先与商家沟通,免单的部分金额,商家也要承担一部分,因此很多时候做一单还要赔 2-3 元。
另一方面,外卖员与消费者也并非是补贴大战纯粹的收益者。从收入增加的角度来看,单量的猛增,虽然让骑手日收入翻番,但不少人为了多赚点舍不得休息,长时间顶着高温送餐,也加大了骑手中暑风险。一个潜在危机是当下需求旺盛涌入越来越多的骑手,一旦补贴取消,势必会摊薄接单量和收益。
最后是消费者,大批量的 "0 元购 " 订单造成了线上时间拖长或积压,线下拥挤排队的情况,更有可能面对商品质量下降、掺水的风险。同时,许多店铺中都出现了没人认领商品最后只能丢弃的情况,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对餐饮行业而言,低价打法很容易降低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定位,一旦形成低价的消费认知习惯,行业只会变得越来越卷。因此,价格战下没有赢家,外卖大战是时候该结束了。(注:文章图片来源福建日报白周峰 摄 侵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