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博物馆 07-27
低调的连评分都没有!央视破天荒表扬,这才叫“中国爆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91 年前,梁思成先生站在应县木塔面前,感慨说 "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何种程度 "。

事实也是如此,始建于 1056 年的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纯木楼阁式建筑。

作为中国特有的木构建筑,这座高达 66 米的古塔,塔身主体没有用到一根钉子,而是由两万多个榫卯咬合而成,完美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美学。

类似的古建,还有很多很多,悬空寺、永乐宫、隆兴寺、天坛 ... 或许你听说过它们的名字,但有时候也仅此而已。

最近纪录片《传世古建》悄悄上线了,它用实地拍摄 + 建筑学家讲解 + 三维动画 +AR 技术,简单易懂的告诉你:这座古建,究竟牛在哪里,美在哪里 ...

如同时光机,古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想要真正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必不能走马观花。

古建里的美学与智慧

古建筑到底有多美?

2008 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土夯筑建筑 " 的福建土楼便是代表之一。

通过距离地球约 500 千米之外的遥感卫星遥看,隐藏在群山中的福建土楼规模恢宏,设计奇巧,是名副其实的 " 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 "。

走近土楼,则会发现,它不仅有悠长的历史,形态也十分多变。除了被大众熟知的圆形,还有椭圆形、方形、八卦形等。

而相比视觉上的震撼,福建土楼的防卫功能更让人惊艳。

比如建于明朝末年的福建永定 " 土楼王 " 承启楼,内设房屋多达四百多间,可容纳八百多人共同居住。

为了安全,承启楼仅在三四层开设小窗,环绕在土楼之上,如同 360 度无死角的 " 天眼系统 ",便于居住在楼内的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危险。

更精巧的是,身为最薄弱环节的大门,设计承启楼的先人们不仅采用了有 12 厘米厚,且不容易燃烧的梓木,还在门上方加了水箱,设置了水幕保护。

如此,在木门被点燃的情况下,便能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

把功能和外在结合在一起,这似乎是古建筑共有的特性。

在应县木塔中,也藏着令人惊叹的古人智慧,那就是隐藏在木塔结构中的古人巧思:八边形复合筒状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在塔身一层,除了 24 根看得见的大柱,墙内还隐藏了若干根大柱,它们共同排列成三个同心八边形。

与此同时,柱与柱之间,还通过枋、梁,纵横相连,这样一层就如同一个稳固的八边形底座。

二层以上则会向内收缩一圈,但隐藏在墙内的木柱依然会排列成同心八边形。

如此层层叠加,便会形成稳固的外形。

而这也是应县木塔在建成的近千年间,历经了数十次地震,甚至还遭遇战火的侵袭,但依然安然无损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塔内还有一个特殊的设计:

木塔的九层被分为 " 四暗五明 ",形成刚柔层叠结构。

走进暗层,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布满斜撑,这便是刚性较强的一层;

斜撑较少的明层则空间开阔,不仅可以多作装饰,还能起到柔性的作用。

如此明暗相隔,便让木塔在应对外力的时候,有了以柔克刚的效果。

怎么样,是不是被古人的智慧震惊了?

但在古建筑中,这样的智慧随处可见。

比如藏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群山中的千年古寺——佛光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传统合院式布局。

屹立在最高处的东大殿,则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被梁思成誉为 " 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

而东大殿里面的斗拱,则又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智慧体现。

虽然都叫 " 斗拱 ",但在建筑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作用,也有着不同的形状。

建筑角部的,叫 " 转角辅作 ";

两根柱子中间的叫 " 补间辅作 ";

在柱子上面的则叫 " 柱头辅作 "。

它们分布在不同角落,各司其职,又无不彰显东方美学,令人震撼。

当然,佛光寺除了代表唐代建筑的东大殿,还保留着其他朝代的建筑。

比如金代的文殊殿;

明代的香风花雨楼;

清代的珈蓝殿、关帝庙;

它们都曾在辉煌中诞生,又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但最终带着时代的印记,让我们看到古建的伟大。

人文和科技结合,展现古建魅力

为了把这些生涩的古建筑讲的爱看,编导们也是花了一番心思。

比如把力学美和建筑美结合在一起、距今已有 1500 年历史的悬空寺。

与崖壁相拥的悬空寺,被誉为 " 世界十大奇险建筑 " 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构摩崖建筑。

它距离地面约 60 米,相当于有 20 层楼的高度。

难怪当时已经游览过无数名胜奇观的徐霞客,在看到悬空寺的那一刻,也忍不住惊叹是 " 天下巨观 "。

而纪录片为了更好的呈现徐霞客眼中的悬空寺,还结合文献,讲解了古代悬空寺所在的环境。

古今对比,更让人感受到悬空寺抵御过风霜变迁,沉默又坚定屹立在大地之上的魅力。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呈现悬空寺的结构,纪录片中还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把悬空寺的构造搭建、轮廓造型都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一一拆解。

让我们跨越千年,看到古法建造的动人之处。

而这种利用现代科技,让古建筑动起来,更深层次分析建筑构造的方式,贯穿了整个纪录片。

并且,纪录片中讲到不同古建筑的时候,还会提到 " 跨界 " 实验,比如江苏苏州的拙政园。

作为今人休闲的旅游胜地,节目组别出心裁地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因实验团队,开展了名为 " 情绪地图 " 的人因实验。

实验者会佩戴受心走运动干扰较小的皮电和表情肌肌电,行走在闹市和园林两种环境中。

然后通过不同的情绪变化,绘制成 " 情绪地图 "。

类似的实验结果,可以帮助人们设计出更适宜人类使用的系统和环境,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再加上建筑专家、文化学者,主持人等人组成的探访小分队和情景演绎,从听觉到视觉,从深度到广度,让观众更加沉浸地感受到古建的历史和美学。

为古建擦去 " 尘埃 " 的传世精神

跨越千年,这些古建筑能保留至今,离不开古人在构建时的智慧,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守护和传承。

时间来到 20 世纪初,当时流行着日本学者的断言:" 中国大地上已无唐代木构建筑,想看唐构,必须去日本。"

为了驳斥这一言论,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开始了对中国古建进行实地访寻和研究。

五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 15 个省 137 个县市,考察、测绘了 1823 座古建筑。

这个过程,无疑是辛苦的。但凭借对古建筑的热爱和执着,他们为古建筑体系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如在测绘应县木塔的时候,32 岁的梁思成带着年近 17 岁的莫宗江,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的。

其中为了测量出应县木塔最高处塔刹的精确数据,梁思成还不顾生命危险,从屋顶翻出去,攀着已经锈蚀的铁链,两腿悬空攀往刹尖,再进行测量。

但也是因为这种精神,梁思成先生为木塔留下了五十一张测绘稿,二百二十多张照片。

如今,后人们依然保持着这种热爱和精神,默默保护着这些伟大的古建筑,和它们一起传承下去。

一键获取纪录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梁思成 福建 古建筑 山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