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来问我:为什么我家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上了这么多的兴趣班,到了初中却成了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国家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兴趣班大概在 20 年前开始成为中产家庭的教育资源标配,我相信大部分城市里家庭条件稍微不错的孩子都上过兴趣班,但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 " 兴趣班 " 跟真正的兴趣培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它已经成为商家和家长(甚至可能还有学校)" 各怀鬼胎 " 的一场大型合谋。
PART.01
先从商业角度来看,兴趣班卖的根本不是兴趣,而是课。
我们来复盘一下商家是如何推销兴趣班课程的:
1
体验课,让孩子 " 哇 " 一声觉得好玩;
2
给家长一张可以晒朋友圈的 " 成绩单 " ——考级证书、比赛名次、课堂小视频;
3
商业机构里的兴趣班的 KPI,并不是以培养孩子对某个行业的深入兴趣,而是让孩子快速觉得 " 好玩 ",鼓动家长掏钱。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是,毕竟商业机构没有政府补贴,机构要活下去,就得让家长持续掏钱。至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领域产生持续的热情,根本不在商业模型里。
孩子只是把美术课当作一个游戏课,家长是门外汉也不懂,以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有艺术细胞。其实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心知肚明,脱离了老师的框架,孩子根本什么都画不出来。
到了近几年,美术兴趣班 " 升级 " 了:大多引入考级体系。在有的大型教育连锁里,七八岁的孩子就要开始练素描,根本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过程,但是家长不懂,以为这就是真正的 " 学习 " 美术路径,有考级才能促使家长不断交钱买课。但是,孩子却望而却步,对美术失去兴趣了。
在 AI 时代,最需要的创造力、直觉、深度探索,靠这种 " 卖课 " 模式是培养不出来的。
PART.02
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们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很多可能是觉得自己不懂也不会,往兴趣班一送,交给 " 专业的人 ",解放自己又解决孩子。
还有些 " 深谋远虑 " 的家长,目标更清晰,培养孩子兴趣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想在短期内获得一种能力认证,最好是有一纸证书能写进升学简历里。
扪心自问,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有几个是为了 " 观察孩子到底在这里面有没有心动、有没有体验 "?
即便是我自己,在我儿子小时候也走过渴求证书的弯路,但后来我醒悟了:
与其要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不如抓住孩子 " 优尼卡 "(Eureka)那个发现兴趣的瞬间,那才更有价值!
然而现实中很少有家长追求这个价值。大家考察兴趣班就两点:
第一,有没有权威的认证体系,除了前面提到的美术考级外,学舞蹈是为了考北舞或者英皇十级,学钢琴是为了考英皇八级或各种音乐学院的考级,学数理化是为了拿奥赛奖;
第二,能不能在小升初、中考、高考里加分,或者增加简历厚度。
从理论上讲,追求这些功利目的不能说全错。
但当我们片面追求这些时,所有兴趣班都成了课堂补课的延伸,不但无助于提升孩子发自内心的职业兴趣,反而与校内教育形成 " 共谋 ",强化了孩子心中 " 娱乐 " 与 " 学习 " 的二元对立。
这就是家长的困局:一旦培养的初心陷入功利,兴趣班就与职业兴趣南辕北辙。
PART.03
从孩子的视角看,兴趣是很简单的事。
孩子需要的,只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单纯地对一件事的投入。只有这种投入被鼓励、被支持,才可能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一颗大树。
我们做职业规划时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一个孩子从小没上兴趣班,也没额外补课,但就是在家养昆虫养得乐此不疲,结果被家长斥责为 " 不务正业 "。
家长不知道,孩子在这种无压力下愿意投入的时间,恰恰就是我们说的 " 职业兴趣 " 的苗头。
这中间有必然性:越是焦虑的家长,越会不停追问 " 你感不感兴趣 "、" 你学到东西没有 "。
但对于高等智慧动物人来说,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只是 " 学到东西 ",而是要 " 持续输出 "。
把一盆螳螂从幼虫养到成虫,让一只蚕破茧,把坏掉的收音机拆开再装好——这些在大人眼里 " 没用 " 的事,对孩子来说就是 " 我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就能感受到自己给世界带来的价值,这比 " 学到东西 " 高级得多。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孩子沉浸输出的 " 价值点 " 跟家长评估成绩的标准无关,于是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学无术,是叛逆。
但是,愿意输出性学习,这不正是我们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盼吗?
在 AI 时代,孩子对 " 产出价值 " 的渴望这种本性恰恰与 AI 时代需要培养的特质一致:让我们热衷的事情保持热爱,而 AI 替我们完成不感兴趣的部分。这才是未来人格化成长的典型模式!
可悲的是,因为很多家长的视野太小,只聚焦于 " 绩点 " 这一点,看不到绩点短期提升效果就打压。一旦家长用 " 这能加分吗 " 去评判,孩子立刻感受到功利压力,兴趣瞬间枯萎。
PART.04
初中之前,孩子没有在功利化的兴趣班中找到兴趣,家长们的耐心也被耗尽了。既然你不能主动画 " 素描 ",不能主动 " 练琴 ",说明你对美术、音乐没兴趣,所以钱我也不想花了。不如花在学科补课上吧。
所以,到了初中,孩子们可能连这些功利的 " 兴趣 " 班都被砍掉,因为初中的学习太紧张了。
首先,现在很多初中生住校(方便校方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管控,一般而言,对孩子的加工能力就体现在这上面了),周末只有 1.5-2 天在家里;
其次,作业太多。所有的科目,每一科布置 1-2 个小时,孩子都做不完了。过去听高中生说,作业是不可能做完的;现在连初中生也这么说,作业做不完是正常的。
对于 99% 的孩子而言,从初一开始,他们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科教育。但是真正能从学科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不足 8% 的孩子,余下的 90% 的孩子都被打上了成绩不好的学生标签,在余下的 6 年里不胜重负。
这些成绩不好的 90% 的孩子中,能拥有自己兴趣的屈指可数,除了假期家长也极少安排外出活动。
也就是说,他们如果不寄情于玩手机,他们的世界将会更加无望。
一旦孩子把自己探索的那些看似 " 无用 " 但能产生价值的事物统统屏蔽掉,只剩下家长认为 " 要有成绩 " 的东西——这几乎等同于孩子讨厌的东西,本不该对立的 " 学习 " 与 " 兴趣 ",就被硬生生对立起来,在孩子心中隔出一道墙。
15 岁以后再想拆墙,只能 " 重新长大 ",事倍功半。
PART.05
我是怎么维持孩子的兴趣的呢?
我儿子乐乐今年已经高三。他和我一样,是一个理工男。一年级开始练钢琴,被很多钢琴老师判定为没有音乐感觉。
即便在这样,他发现自己弹琴的时候还是能够得到快乐的。他的快乐来自于,他能够迅速读懂乐理,因为他的逻辑能力强。别人需要很努力才能学懂的,他轻松就能掌握,所以当时五级乐理考试几近满分。
可能他潜意识中很早就发现,音乐创作需要乐感,但学音乐也不只需要感性,理性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点,他有了自己独特的自信按钮。
当然,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从来不逼他练琴,只要他认真上课就可以(其实大多数的孩子上钢琴课是愉快的,只是不想练琴);我们也建议钢琴老师上课时多给他讲讲音乐文化,不拘泥于练琴;同时,因为他愿意去看场面华丽的歌剧音乐剧,我们就经常带他出入音乐厅大剧院;妈妈喜欢在网上看电影纪录片,有什么好的作品,我们也经常交流。
他想去学小号、吉它,我们也让他去学;在乐团也呆过很多年。
所以,现在的他,因为少练,的确无法在演奏上有什么作为。但是,由于他钢琴和小号都有一定造诣,对于音乐文化、音乐现场、音乐软件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和同学一起编配过音乐节目,他能自信地说,只要自己花点时间就做得不错。
这成了他在主科之外的一个自信按钮。即使是同样看音综节目,他也能听出每个歌手到底音准不准,中间的旋律编排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邀请他一起去看音乐演出,他会欣然接受。因为小学时就大量接触各种文化活动,初中时他开始疯狂看经典电影,阅片量连我们都自叹不如。他常常给我们推荐一些大师作品,我们就屁颠屁颠地去补课。
他的这些业余爱好,对于提分固然一点用也没有。但是未来 AI 时代不是特别需要跨界人才吗?如果有一天,他用自己理工方面的优势,与音乐或者艺术相结合,说不定也能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谁知道呢~~
我们维持孩子的这样一个音乐和艺术的兴趣,并没有破坏亲子关系,孩子也觉得很松弛,成本也不高。但我觉得,他现在能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与他这些 " 无用 " 的兴趣,是相关的。
我给家长们一个实用的建议:
到了初中,无论如何,一定要维持孩子一个与学科无关的兴趣。
虽说兴趣班大多是逐利的,这是商业逻辑使然。很多机构的创始人却是有水平的。你只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真心话。
当然,我肯定是更希望小学阶段的孩子能加入我们的教育减法体系,我们已经设计了数十个教育项目场景,未来每年还会增加 10 个场景。
你完全可以先进行多元化尝试,试过孩子喜欢什么,知道了某个方面的兴趣应该如何培养,再去报一到两个兴趣班,做减法,又省钱,何乐而不为呢?
在我们的教减体系里,我们会不断地和家长交流,帮且大家尽早改变自己的观念," 放弃 " 对学习成绩的执念(所谓 " 放弃 ",就是看淡成绩):
1. 把 " 培养兴趣 " 当主线,把 " 兴趣班 " 当工具——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2. 父母先把自己升级成 " 人类观察师 ":
• 睁大眼睛,记录孩子在什么事情上眼睛会发光,能在哪种能产生 " 舒服价值感 " 的事情上极度沉浸;
• 不评估、不打分,只给鲜花掌声和后勤支持;
• 允许他为了研究蚂蚁窝而写不完作业——刷题提升的那点分数,在 AI 时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孩子说自己讨厌数学,但特别喜欢一个人捣鼓小电器、造电梯模型。
如果家长支持他在这个过程中深度探索下去,他自然会发现用数学方程描述电磁场是必然选择——他怎么会不去学数学?这不是对数学的原始兴趣,而是他作为实践型(R 型)人的必然支撑。持续强化这个支撑点,到了一定高度,他自然会去掌握所需的数学知识。
当孩子确信:我对世界有价值,这样的孩子走进课堂,反而更能放松学习,因为他们按下了人生的自信按钮:
" 我知道我能给这世界带来价值,今天上课,我就是带着轻松的心态来学点东西。"
后记:
最近实在是听到太多中学生的个案,不是他们没兴趣,而是被门外汉的家长,在小学阶段误导;在中学阶段又与学校一起,让作业和考试占用孩子所有的时间。他们即使有一点兴趣,也没有时间去维系。
想一想,作业重要还是找兴趣和方向重要?对于一个已经学不进去的孩子,暑假还要给他安排大量的补课,意义何在?对于一个还愿意 " 不务正业 " 的孩子来说,你是应该珍惜,还是执着于叫 ta 回去做作业刷题?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警醒一些父母吧~~有时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当局者迷。
有的家长问我们,孩子已经初中了,是不是晚了?马上开始改变就不晚,总比到了大学才茫然好吧?!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