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WAIC 2025)在上海隆重开幕。
" 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 大会主论坛上,AI(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 · 辛顿翻开了 AI 之问的新篇章。
每日经济新闻
技术进化之外,更切实的问题是:AI 能否真正嵌入产业与社会,创造可验证的真实价值?这是 WAIC 2025 最接地气的实践焦点。现实中,擎朗科技的机器人已经能调酒,梅卡曼德的机器人能叠衣服。与前几年不同,在 WAIC 2025 上,观展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触手可及的 AI 终端越来越多了。在不太遥远的未来,AI 或许能提供更多答案。
大模型加速 " 下沉 "
走进世博展览馆 H1 馆,宛如打开了 AI 能力的盲盒。谷歌、阿里、华为、腾讯等大厂云集,AI 六小龙、北斗七星、科创八杰等新秀聚首。在参展企业与专业观众的交流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 " 国产化突破 "" 开源繁荣 "" 多模态 " 与 " 下沉产业 "。
阶跃星辰把 " 中国好声音 " 的座椅搬到了现场,一键扫码就能开启 AI Rap 音乐创作,在其后方 " 多模态卷王 " 的标语引人瞩目。
" 卷 " 在哪里?阶跃星辰方面向记者表示,随着大模型技术迈向推理时代,大模型需要满足强智能、低成本、可开源和多模态 4 个特征,升级后的新一代基础大模型 Step 3 可以为开源世界贡献性能增强的多模态推理模型。
目前,Step 3 已授权国内多家芯片公司,并完成芯片适配。根据原理分析,Step 3 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 DeepSeek-R1 的 300%。成立两年多,阶跃星辰架起的多模态矩阵已覆盖语音、视觉理解、图像编辑、图像和视频生成、音乐等领域。
" 在企业模型‘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基础模型和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都至关重要。" 阶跃星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让大模型真正用起来,需要从模型、芯片、平台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模型算法、语料标注、计算资源都是导致多模态技术处理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而性能提升是否完全等同于模型价值?面对这一产业之问,记者发现,从 AI 生成式办公、营销到智慧能源、数字基建、工业智造,大模型正加速 " 下沉 "。WAIC 2025 的变化在于,越来越多的垂类大模型正通过场景共创与数据耦合,重塑产业效率曲线与创新范式。
如何解决企业在 AI 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和应用挑战?从大数据平台起步的星环科技应客户需求,已逐步转型为 AI Infra 供应商。在新一代 AI Infra 架构中,面对多模态的语料信息,用户可以在接口和计算层屏蔽所有异构数据带来的差异化,以统一形态满足各类垂直大模型的落地场景。
做好语料、知识、模型、应用四大模块的排列组合,对特定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在 AI PC(人工智能电脑)展示区,不少观众通过拖拽连接知识检索、大模型、MCP(模型上下文协议)及业务系统等模块,便可快速形成专属的智能体应用。
星环科技市场部海外市场主管何韵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演示了金融领域的投研应用。她表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业务语言、掌握领域知识的专属智能体,平台基于语料管理和知识管理功能,从大量专业资料中提取高质量数据,保证内容输出的准确性,并兼容多种国产 GPU 与推理引擎,以适配企业级模型多环境管理需求。
当 AI 智能体开发从 " 技术实验 " 转向 " 业务引擎 ",何韵秋指出一个关键矛盾:当前企业 AI 部署仍以单点场景应用为主,主要受限于数据治理的前期投入。她强调,尽管构建企业级 AI 基础设施需要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与系统整合工作,但这已成为数字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投入。
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
如果说大模型是 AI 理解世界的第一条腿,具身智能就是它迈入物理世界的第二条腿。从世界模型的仿真 - 推理 - 迁移,到人形机器人在物流车间的精准拣选,再到语音 Agent(智能体)与传送带设备的协同,这些都在以真实场景回应:AI 能否在物理世界被验证?
在宇树科技的展台上,一场火花四射的人形机器人拳击赛正在激烈进行。四台宇树 G1 人形机器人化身 " 钢铁拳手 ",在擂台上展开硬核对决。首场比赛是小绿对战小黑,双方动作流畅,攻防转换间尽显仿生科技的敏捷性。最终,小绿一记凌厉的鞭腿,精准命中对手,拿下首胜,让现场观众直呼过瘾。
宇树科技的 " 机器搏击 " 尽显本体运动控制的魅力,而智元机器人的展台更侧重人形机器人的 " 大脑 " 与人机协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凭借在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数据驱动、评测创新及开发平台等多维度的表现,荣膺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最高奖项 SAIL 奖。
现场,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 CTO(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稚晖君)与灵犀 X2 人形机器人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人机对话。作为首位以 " 嘉宾 " 身份登上 WAIC 主论坛的机器人,灵犀 X2 的 " 本体 + 运动 / 交互 / 作业智能 " 展现出超乎期望的表现。
在 WAIC 2025 主论坛舞台上,AI 不仅是产业技术的代名词,更成为被从不同角度反复审视的未来范式。重量级中外嘉宾就人工智能的全球合作展开探讨;图灵奖得主同台聚焦 AI 驱动复杂系统的新图景;计算 " 领头人 " 试问 " 未来算力走向何方 ",提出了算力架构的前沿走向。
科技领军者接连登场,AI 被置于科学、产业与底层技术的交界处,显露出它远不仅仅是效率工具,更可能重构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商汤科技的展台,新升级的日日新 V6.5 大模型推理更强、效率更高,开始接受端到端场景落地的 " 实战挑战 "。
工作人员让记者带上小米 AI 眼镜,体验商汤音视频交互系统的实时反馈。当询问 " 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耳边便会传来对所看画面的描述与讲解。工作人员说,相比传统的 AR 设备识别慢、交互浅,搭载大模型的 AI 眼镜可在多场景下获得针对性回复,让 " 看、说、记、想 " 成为可能。
似乎,在大模型、具身智能与算力底盘的多重驱动下,AI 已越过概念验证,进入更确定、可追溯的产业周期,切实破解健康、生产、公共服务中的实际难题。
AI 终端百花齐放
作为智能世界的关键入口,AI 技术正驱动智能手机、智能眼镜、个人电脑等多类设备实现形态重构、交互跃迁与生态重塑。在端侧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消费者触手可及的电子设备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可以触摸到的 AI 电子宠物、能帮你提示演讲内容的 AI 眼镜、飞机上不联网也能整理报告的个人电脑、能帮人想点子的录音设备……与前几年不同,在 WAIC 2025 上,观展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触手可及的 AI 终端越来越多了。
在世博展览馆 H3 馆智能终端展区内,除了到处 " 撒欢 " 的机器人和机器狗,最为吸睛的产品当属 AI 眼镜。
实时翻译、内容检索、AI 照相、演讲提词……作为链接智能世界的重要入口,仅仅几十克重的 AI 眼镜正不断扩充使用场景,尝试解答 " 如何成为真正好用的个人 AI 助手 "。
从百模大战到百镜大战,AI 眼镜方兴未艾,技术路线之争尚未有定局。是百花齐放,也是百舸争流,硬件、软件如何在小小的眼镜中得以平衡,又该如何打破物理世界和赛博世界之间的鸿沟,一切仍在想象中。
但一些共识和趋势已经逐渐明朗。当 AI 浪潮奔涌而至,技术究竟可以帮人们做些什么?一个较为普遍的回答是——记录和解放。在 " 出门问问 " 展台,记者看到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艺术展。通过终端设备,AI 技术从微观视角还原了独属于个体的胡同记忆,故事无关宇宙洪荒,仅解答人心中的一丝乡愁。
AI 眼镜可以记录下生活点滴、AI 录音设备可以延展出灵感时刻……一切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用科技的形式表达,这是人工智能献给人类的浪漫。
但回到现实,AI 智能终端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端侧大模型受制于能耗与算力瓶颈;AI 功能与用户真实需求仍存部分偏差;终端生态碎片化严重,应用、系统、设备之间存在明显的藩篱。推动 AI 技术与终端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拥有持续进化能力的下一代智能终端,仍是摆在全球从业者面前的核心命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