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懂车帝辅助驾驶测试结果的公布,让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评价问题浮出水面。华为系车型表现突出,部分新势力品牌成绩不佳,这种差异不仅引发市场关注,更带出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路径多元的当下,如何建立合理的评判体系。
传统燃油车时代,零百加速、油耗等指标有明确的国际标准,测试结果的可比性较强。但辅助驾驶技术不同,其背后存在显著的技术路线差异。传感器配置上,有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区别;算法逻辑上,各企业的底层设计也不相同,甚至对 " 安全 " 的定义和实现方式都可能存在分歧。有新势力工程师表示,部分测试场景未被纳入研发考量,因为在其技术路线下,这些场景有不同的应对方案。
从测试数据来看,行业整体仍有提升空间。在高速夜间遇施工加卡车场景中,仅 47% 的测试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冲出过马路场景,也只有 58% 的车辆能有效刹停。这些数据反映出技术层面的不足,但也需考虑测试场景的极端性。实际使用中,这类场景的发生概率、车企对边缘场景的覆盖优先级等,都会影响对测试结果的解读。因此,简单以分数高低判定技术优劣并不客观。
面对测试结果,各车企的回应策略各异。7 月 25 日,鸿蒙智行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发文:" 已看到所谓的‘测试’,不予置评。" 并附带上半年辅助驾驶报告长图。报告显示,辅助驾驶已成出行刚需,总里程达到 16.7 亿公里、94.8% 的用户活跃度,以此展现其技术在真实路况中的表现。特斯拉方面,马斯克提到 " 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副总裁陶琳也在微博发文称:" 这次测试的结果我们和大家一样都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我们不关注排名,因为任何测试、排名都是相对的、短暂的,但对安全的要求却没有上限。" 将焦点从测试排名转移到安全理念上。未参与测试的岚图,其 CBO 邵明峰指出测试暴露了行业在极端场景下的技术共性瓶颈,如高速避险、非标障碍物识别等能力不足,并建议将 " 失效兜底能力 " 纳入行业强制标准,以 " 最差场景通过率 " 替代营销话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方向。
此次讨论揭示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标准制定需要新的逻辑。测试机构应在保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避免单一标准带来的片面性。车企在宣传时,需清晰告知用户辅助驾驶功能的边界。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辅助驾驶技术,明白其 " 辅助 " 属性,自身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是提升出行安全。当行业能就核心安全标准达成共识,测试能更科学地反映技术的实际效能,相关的争议才能转化为技术进步的动力,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