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初起,掠过松辽平原,白城的 " 大风车 " 缓缓转动,在天际划出银色的弧线;
日头正盛,汪清 " 光伏矩阵 " 千万块电池板正贪婪捕获阳光,将太阳能悄悄转化为流淌的电流;
午后时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超级智能生态工厂 " 正加紧生产新能源汽车 ……
——这是火热的吉林大地上,新能源产业书写的生动日常。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7 月 26 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顺利投产,为产业发展再添薪火。
从 " 一煤独大 " 的能源结构到 " 风光氢储 " 多元并进,吉林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将白山松水间的资源优势,真正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绿地生金:风光里的转化密码
吉林的新能源 " 家底 " 藏在风里、晒在阳光下——
作为我国九大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之一,潜在风光资源开发量达数亿千瓦;
西部白城、松原等地年均风速达 6-7 米 / 秒,风机一转就是 " 满负荷 ",年利用小时数超过 3000 小时;
东部山区和中部平原的光伏资源同样亮眼,那里的每一寸阳光都在等待被 " 捕捉 ";
更难得的是,省内及周边化工、汽车产业等产业基础雄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为新能源消纳铺就了 " 新赛道 "。
" 以前风光资源没有利用起来,现在每一缕风、每一束光都能生钱!" 从事了 40 余年电网调度工作,国网白城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刘贵宏面对如今的变化不由得赞叹。
数据为证:截至 6 月末,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超过 2300 万千瓦,加之水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远超煤电。
这意味着,曾经的 " 煤电重地 ",已悄然变身为 " 绿电高地 "。
但吉林的追求远不止于发电。
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中控室里,大屏幕上的生产流程清晰可见:企业建设的 80 万千瓦新能源发电 "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 绿电 " 通过自建的输电线路输送到制氢合成氨工厂的总降变,再通过总降变将电力分配给制氢、合成氨以及空分装置。
这是 " 风光 - 绿电 - 氢氨 " 的三级跳,每一步都在给能源 " 升值 "。
包括该项目在内," 十四五 " 以来,我省在能源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屡创新高。
2024 年,能源及关联产业项目投资突破 1100 亿元,是 " 十三五 " 末的六倍。
投资有力度,成效见分晓。我省通过实施一批规模大、效益优、电网友好项目,推动新能源开发向多能互补、产业协同、源网互济转变,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就是其中一员。
" 项目进展顺利,新能源部分风机吊装和氢氨醇化工部分储罐等设备安装都已进入尾声,预计下半年可以投产。" 在项目建设现场,中能建绿色氢氨新能源(松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翔介绍道。
同样预计在下半年投产的还有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 10 万千瓦光热项目。
项目采用 " 光热 + 新能源 " 的创新模式,填补了东北地区光热发电产业的空白。建成投产后,平均每年可提供 1.8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约 6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13 万吨。
勇破壁垒:改革里的发展智慧
" 政策越来越好,红利大家共享!"" 项目审批提速,绿电直供让产品成本随之降低!" 企业负责人共同的感慨,道出了吉林新能源改革的 " 真章 " ——要让风光资源顺畅 " 变现 ",光有项目不够,还得有打破壁垒的机制创新。
吉林的破局之道,始于顶层设计的 " 精准滴灌 "。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把 " 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 " 列为重点专项之一,明确了能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连续出台的 7 个新能源政策文件,像一套 " 组合拳 " 直击痛点——想建项目?" 容缺受理 " 让审批流程 " 瘦身 ";怕消纳难?" 绿电 + 消纳 " 模式量身定制方案 ……
政策红利下,各市州自主下达指标和出具支持意见,新能源项目储备充足,发展动力强劲。
更妙的是 " 量体裁衣 " 的消纳创新。
在绿能产业园中,增量配电网像一条条 " 绿色血管 ",把周边风电、光伏发电直接接入园区企业,电价低于一般工商业电价,让入园企业直呼 " 捡到宝 ";
试点企业用 " 风火打捆 " 模式,通过风电、光伏和火电等调峰资源科学配比,实现能源自给,且不占用省内消纳空间。
这些创新举措像一把把 " 金钥匙 ",打开了新能源物尽其用的大门,让绿电不再 " 窝在家里 ",而是直接变成产品、流进工厂。
与此同时,我省坚持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 "1+7" 规则体系,升级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 " 源网荷储 " 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而持续完善 " 绿电 + 消纳 " 政策体系和运行模式、继续丰富氢能发展模式,是吉林新能源产业突破当下的努力方向。
聚沙成塔: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盛夏,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风电叶片生产车间。
技术工人专注地进行铺层、喷胶、合模等工序,在先进机械设备的辅助下,一个个巨型风机叶片正在加快生产。
曾经创下 " 双百天 " 战绩的该基地,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而在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臂正精准焊接风电塔筒,火花在钢结构上溅起金色弧线,风力发电主机、巨型 " 大风车 " 叶片被装车运往附近的风电场。
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车、华能、大唐等能源巨头扎下根,三一、明阳等装备企业建起厂,风力发电的主机、叶片、塔筒、机舱罩全链条产品实现本地生产。
吉林新能源产业链的 " 底气 " 可见一斑。
在绿氢化工产业园区,从风光发电到氢氨生产再到化工品外运,形成 " 发电 - 转化 - 运输 " 闭环;在汽车城,绿电直供车企充电桩。
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 " 咬合 " 发力,让吉林新能源产业从 " 单点突破 " 迈向 " 集群腾飞 "。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我省新能源装备企业共 57 家,建成项目 49 个。风机最大产能达到每年 1500 万千瓦;光伏组件年产能达到 230 万千瓦;PEM 电解槽年产能达到 200 兆瓦,碱性电解槽年产能 750 兆瓦;储能电池年产能总计达到 2.9 吉瓦时,电池材料年产能超 17 万吨。
而中车长客氢能市域列车试跑成功、文旅列车 " 氢春号 " 亮相、氢能公交、氢能卡车等也逐步投入使用 …… 吉林新能源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全产业链实力的生动展示。
从西部的风机矩阵到东部的光伏梯田,从电解槽里的绿色氢气到列车轨道上的零碳出行,吉林新能源产业正追 " 风 " 逐 " 光 "、拔节生长。
这场始于资源优势的绿色革命,因机制创新而更顺畅,因全链集群而更强劲。当白山松水间的绿色引擎持续转动,吉林正用 " 风光氢储 " 的交响,奏响东北振兴的新乐章——这里的每一缕风、每一束光,都在书写着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生动实践。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