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今年 7 月底,63 岁的尹同跃和 61 岁的魏建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车圈顶流 IP。
前者在各大汽车论坛表演个人脱口秀,狂开 " 坦白局 ",无数网友成为了他的迷弟迷妹,粉丝拥趸;后者被《人民日报》头版点名表扬,将他近 40 年的坚持定义为 " 秉持长期主义,追求高质量发展 " 的国家样本。
谁能想到去年直播红海活到现在,越走越远的真 · 车企顶流,居然是这两位年过六旬的老汉。
两人从去年的直播间里杀出重围,走到了聚光等下,更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准定位,立住了适合自己的 IP 人设。
魏建军向左,尹同跃向右。
不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大家都爱看。
当魏建军在采访直播间痛陈行业积弊,尹同跃则在各大论坛上讲起了脱口秀。
两种截然不同的公众形象,本质却相同——都是中国制造业领袖在数字经济时代寻找话语权的缩影,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期的无比焦虑。
他们需要的不止是技术前瞻之类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能左右情绪价值的营销能力。
怒汉魏建军
一切始于 2024 年初。
雷军和小米 SU7 的初登场,以现象级流量席卷汽车圈。尤其是 Su7 发布会,创下了近亿人次观看的纪录,甚至上市当天就制造出 30 多个热搜话题,让无数车圈大佬的眼中流出了羡慕的口水。
大家都想第一时间进入雷军的票圈,分一点他的热度。其中最正大光明毫不扭捏的,就是一向以 i 人自居的魏建军。
3 月 26 日他先开通了个人微博,开始分享工作日常,4 月 15 日更是开启直播首秀,在保定闹市区实测长城汽车城市 NOA 功能,现场还立下了 " 今年智驾进入第一梯队 " 的 Flag。
可能大家对长城智驾是否进入第一梯队还有异议,但对魏建军是否是高管 IP 第一梯队,没人会有异议。
因为他在第一时间就找准了自己的关键词定位——车圈怒汉,造车硬汉、人间清醒。
魏建军的 " 怒汉 " 形象,当然体现在他这两年对行业乱象的尖锐批判上。
而且,老魏不是单纯的怒,他怒得有逻辑有层次有理想有道德。
比如去年 8 月和新浪财经 CEO 邓庆旭的对话里,他就怒戳价格战的危害—— " 去年我们简单统计一下,我们这个行业亏损达到了 1,600 亿。企业要是没有造血能力、不盈利是走不远的。长城有一个原则,叫做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亏损的事尽可能不干。"
从整个行业到长城品牌,由大到小层层递进,要数据有数据要实例有实例,让人反驳不了。
也就是这场对话,让老魏成为了 " 汽车行业最敢说真话的人 "。
而让他彻底坐实 " 车圈怒汉 " 这一形象的,无疑是今年 5 月带头撕开 "0 公里二手车乱象 ",即新车完成过户但里程不足 50 公里,就以 " 准新车 "、" 二手车 " 的名义超低价售卖这一灰色产业链。
他直指这就是车企与经销商 " 合谋的数据游戏 ",一为出口钻政策空子,二能虚报销量讨好资本市场,三甚至能利用 " 以旧换新 " 补贴套利。
在这场采访中,老魏以 "0 公里二手车 " 为切口,直指中国汽车年产销突破 3000 万辆背后的种种隐疾,态度可以用 " 痛心疾首 " 来形容:"15 万块钱的车半年后就卖 10 万,你让我们中国品牌怎么在海外发展……这不是内卷,是自杀!"
效果当然是拔群的。
他的愤怒刚出口没多久,商务部就开始研究规范措施,工信部也表态加大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力度,
还有媒体挖出,当年新能源的销冠哪吒汽车就是在 2023 年 1 月到 2024 年 3 月,通过给未售车辆提前上保险的方式,虚报了超过 6 万辆的销量。
这两年,一直有人觉得魏建军是 " 不合时宜 " 的人。因为他居然不断质疑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
比如去年带头质疑 " 追求销量,追求第一 " 这股行业风气。
他不仅提出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针对无限追求销量榜这个现象,他直说 " 光排一个销量,那有什么价值呢?质量、口碑也要排一排 "。
还有今年的 " 吹灯说 " ——坐实了他车圈硬汉首席代表的位置。
谁能想到魏建军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提起两年前举报常压油箱一事。
要知道当年的这场举报,不仅导致两家车企股价下跌,市值蒸发巨大,更让长城因 " 魏 " 结下的那艘友谊小船彻底翻了,双方彻底割席不再联系。
魏建军已经在去年重提此事,且当时是不了了之的。
换其他人肯定已经放弃自己吃进,但老魏偏偏敢 " 旧事重提 ",一提再提,主动表示 " 现在虽然还没结论,但是部委给的答复是已经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说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处理 "。
他还明确表示自己不是要 " 吹灭别人的灯 "," 关键看是什么灯,要是鬼灯,我一定得吹灭 "。
说白了,这件事儿其实是产业转型期必然会发生的技术理念冲突,但老魏认死理儿的这个劲儿,实在太罕见了。再加上那句 " 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只不过没爆而已 " 的预言,瞬间引发行业地震并迅速出圈。
但谁能想到,如此 " 得罪人 " 的言论的确让有些友商跳脚,让更多友商对他肃然起敬,甚至还收获了额外的友情。
比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主动站出来为魏建军找补,说老魏其实是在好意提醒行业要注重风控,你们千万别多想。
吉利集团则是明着站在魏建军这边。
副总杨学良直接在此后的 2025 年重庆汽车论坛上力挺,说魏建军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更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吹哨人。
李书福也通过视频表示:" 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来表达他对老魏坚持反内卷的支持。
魏建军不止向别人开炮也向自己开炮。
比如在长城海外销量增速领先的背景下,他一视同仁地批评,给长城和中国汽车出海成绩泼冷水:" 满分 10 分,目前只达到 3 分 ",还给出了一系列无法驳斥的硬理由:
一是中国汽车品牌溢价能力不高,买车只是单纯产品而不是卖品牌。比如坦克 300 明明可以与售价 50 万元的竞争对手一较高下,却只能卖 20 万。
二是技术层面和全球顶尖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内燃机领域比不过跨国企业。新能源芯片等核心方面,也依旧要依赖国外。
三是中国车企目前还大多停留在整车、CKD 出口阶段,没有展开本土化的生产布局,导致成本难以占优,盈利能力更无法保证,等于零利润卖车,既不符合发展规律,更拉低了中国汽车的整体形象。
除了人间清醒,魏建军还以身作则甚至说到做到。
比如针对 80 后 35 岁危机,这个六旬硬汉提出了 "35 岁正当年 " 的理念,给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 80 后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个人纪录片《年方 35》的同时,长城汽车同步开启 " 长城汽车 35+ 专场招聘会 ",面向全球 35 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
不可否认,这波操作有明显的营销痕迹。但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也重新认识了魏建军的另一面——不止是愤怒和硬刚也有理解和体谅,更展现了长城汽车对 " 长期主义 " 不一样的理解。
其实,魏建军的 " 车圈怒汉 " 形象,刚出现时一度引发争议。
去年,由于他硬刚 " 常压油箱 " 这件事儿,让长城一度被网友网暴,说他不地道举报同行,甚至陷入了舆论孤立。
还有那句 " 我很长时间都不看中国足球了,中国足球特别的悲哀 ",以及追问另一位采访嘉宾 " 中国足球未来如何能治理更好 " 的名场面,也曾被不少人视为 " 爹味重 " 的典型代表。
但也正是这么一个不合时宜的 "60 后 ",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硬刚中,获得了政策层面的高度响应,以及媒体舆论的大力支持。
他去年坚持的 " 销量放一边,质量最优先 " 理念,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核心理念—— "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 形成共振。
今年痛斥 " 放血式价格战 ",没多久商务部就开启专项整治,工信部也表态打击 " 内卷式竞争 "。
最重要的是,他坚持 "35 岁正当年 ",要求长城汽车开启 "35+ 全球招聘 " 后没多久,就获得了《人民日报》的认可,并将他和长城汽车定义为 " 秉持长期主义,追求高质量发展 " 的国家样本。
是的,当行业陷入非理性狂欢时,敢于举起火把的人虽然最先被灼伤,但也最早看清前路。
段子手尹同跃
和老魏不同,去年春天进行了几场直播秀后,尹同跃很快发现情况不对,他做超长直播简直就是 80 岁老汉顶着大太阳挑着 60 桶水去村头浇菜苗,浇完发现浇的是别人家地——连续尬聊只能将自己的缺点越聊越多,将友商们的优点越照越亮。
但他明白这两年来高管曝光率的重要性,于是选择了一条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新路线 " 段子手 "。
这一顿悟的结果就是……很成功。
而且,尹同跃还有专属自己的脱口秀关键词:坦白自嘲、精神嘴替、扮猪吃虎。
几天前结束的 2025 中国汽车论坛,简直就是尹同跃的 " 坦白局 "。
从 "6 月份 17 家车企在北京开会,要反内卷……实际上我们都跟了价格战,也参与了内卷 ",到 " 奇瑞是一家胆子比较小的企业,总是跟别人干好事,也跟着别人干了坏事 ",从 " 别让人讨厌咱们 " 再到 " 智能化发展越快,车企领导层反而越弱智 "。
一连串的老实交代,成就了 2025 年车圈最狠坦白局,比房主任脱口秀还秀。
但我们都知道尹同跃的段子并非只为娱乐,更多是为了奇瑞亲身入局搞营销,还玩得滴水不漏,相当高级。
在他 " 伤心欲绝 " 地说奇瑞出海被友商们讨厌时,实质上是茶茶地宣布,奇瑞的出海策略相当成功—— 2025 年上半年奇瑞海外销量 55.03 万辆,同比增长 3.3%,日均出口超 3,000 辆,即平均每 29 秒就有一辆奇瑞汽车出口海外,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出口市场。
更印证了奇瑞的确可以用海外利润补贴国内市场这个事实。
而是那句 " 车企领导越来越弱智 ",乍一看是在解释——智能化发展越快,高管越难理解技术逻辑。
实际上……懂的都懂。
敢于拿自身开刀,尹同跃的自嘲艺术已不输给主流脱口秀演员,更赢得了无数年轻受众的好感。
他的脱口秀营销大法,容易让敌人轻视但绝对不容忽视。
比如今年 3 月底的百人会,别人都在凡尔赛,尹同跃偏偏玩了一把 " 邪修 "。
甚至有人表示,这场百人会和前两年相比,没有太大的新意和创意,最大看点一半是雷军撑起来,另一半则依靠尹同跃的段子撑起来。
一场演讲,他居然能毫无痕迹地 cue 了四大顶流!
说自己 " 排在王传福后面讲话让他压力很大,比市场压力还大 ";还秀了一把自己的位置,能和雷军坐在一起," 享受到岁数最大的雷军粉丝的好处 ";还顺便夸了一把地平线的智驾水平,聪明得如同 CEO 余凯那不长毛的脑袋。
每句话都充满了市井智慧和烟火气,让人听了还想听。
当然,最典中典的无疑是那句 " 听了我们欧阳院士的讲演,是我们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内容极为丰富,(但)理解上有时候理解不了 ",简直成了无数人嘴替。
脱口秀的 " 反精英主义 ",被尹同跃稳稳拿捏,消解了公众对车企高管的距离感。
他还非常善于将车企们讳莫如深的商战博弈,描述成不输给任何娱乐八卦的 " 商业故事会 "。
比如去年,用一句 " 买宁德时代的电池包送奇瑞的车 " 来了个一箭三雕——吐槽宁德时代的电池贵;暗戳戳夸自家星纪元 ES、星纪元 ET、iCAR03 等装宁王电池的新能源车,真便宜不赚钱;最重要的是,展现奇瑞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不打折。
还有今年五月第三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那句 " 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也与华为 battle 过,但最后发现,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
乍一看是在夸华为;另一层面也暗戳戳展现了奇瑞与华为的合作分歧,甚至还蛐蛐了华为处在绝对强势;甚至让不少 " 华为黑 " 怀疑,奇瑞是不是因为不听话被穿小鞋过。
当然最闻名遐迩的段子,还得是去年广州车展上的那句 " 强烈建议余总今后改名为‘余成功’ ",更是明晃晃的顶级阳谋——如果智界 R7 和 S7 卖不动,找华为不赖我们!
某种程度上,尹同跃熟黯 " 扮猪吃虎 " 这一策略,屡试不爽。
他还不止一次用 " 干不成就跳长江 " 这句军令状,来回顾当年奇瑞极端艰辛的发家史,更让奇瑞 " 老实人 " 的形象存在深深地脑海里,如同巴普洛夫条件反射一样。
还有去年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
尹同跃先用一句 " 每年都有一个‘吹牛’指标 ",让所有人在哈哈哈中对奇瑞放下戒心,再用一句 " 明年,奇瑞的智能化要不客气了 ",举重若轻地将新目标新战略打了出来,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有意思的是,由于尹同跃善于用 " 幽默降低防御 ",因而这一句 " 不客气了 " 的不客气程度,不能说是举足轻重吧,也可以说是聊胜于无。
但偏偏很多时候,笑着说你去死,比举着板砖横眉怒目的后劲儿更大。
尹同跃的 " 脱口秀式营销 ",已经让奇瑞在各方面,尤其是资本市场获益匪浅。
比如之前提到过的 2025 中国汽车论坛,在他说完 " 实际上我们都跟了价格战,也参与了内卷 " 之后没多久,尹同跃就在奇瑞集团内部年中干部大会上正式宣布,坚决反对 " 内卷 " 和 " 价格战 ",专注品质提升,维护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少媒体认为尹同跃这一招,对于正处在冲刺上市的关键阶段奇瑞非常有用。
尹同跃早期多次尝试 IPO,均以失败告终。此次赴港无疑是距离敲钟最近的一次。这段时间,他代表奇瑞对外告别恶斗,对内降本增利,等于宣布奇瑞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要搏击更好的未来。
此外,最近舆论和资本市场对奇瑞更关注的同时,也更趋于宽容。
甚至当奇瑞被曝出 "2016-2020 年新能源补贴核减超 1.4 亿元 " 这样的大新闻时,大家的评论多是 " 工信部审核蛮严格,对行业规范有好处 " 这样的 " 大局观 "。
尹同跃用实践证明: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家的 " 幽默感是可以转化为战略资产 "。
看起来魏建军和尹同跃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实际上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儿:重塑行业话语体系。
他们都用自己的价值观输出替代产品推销,一个输出行业良知,揭发 " 零公里二手车 " 等潜规则;一个主打精神嘴替,自曝供应链博弈内幕。
两人都在推动行业透明度,也都是企业家精神 IP 化的正确姿势。
当然,他们也都不是一帆风顺。
魏建军的 " 直言进谏 " 的确赢得了网友的八方点赞,一些友商们的鼎力支持和《人民日报》头版背书,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同行诉讼,让长城与某些品牌的商战更加白热化,甚至有两败俱伤的危险。
尹同跃的幽默的确软化了奇瑞钢铁直男,不解风情的负面形象,但他的过度坦白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奇瑞的权威感。
甚至,尹同跃前脚在 2025 中国汽车论坛说着奇瑞出海一骑绝尘被友商的 " 茶言茶语 ",后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就直接来了一句 " 卷技术可以,卷价格不行;窝里斗可以,出去斗不行 " 。
付炳锋还说要出台的 " 出海黑名单 ",一旦发现有企业违反 " 尊重当地文化、严守当地法律、禁止低价倾销 " 三大铁律,就切断银行授信、限制港口运力、上调保险费率。
算是从侧面敲出海老大奇瑞的木鱼,让他别太得意,夹着尾巴做车。
但无论是魏建军的 " 辣 " 还是尹同跃的 " 甜 ",两位企业家已经成为行业规范的一体两面。
一句话,造车的尽头不是直播也不是流量,而是回归真实——真实的产品、真实的竞争、以及真实的人性表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