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 5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 7000 亿元,连续多年保持 20% 以上的增长率。
今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影响力显著提升。截至今年 3 月,共有 346 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完成备案。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截至今年 6 月,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最高,达到 80.9%。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并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认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从 " 互联网 +" 的广泛连接阶段,向 " 人工智能 +" 的创新引领阶段迈进。" 互联网 +" 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积累了宝贵的数字场景和数据资源," 人工智能 +" 则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5 年来,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推动越来越多用户共享数字发展成果,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刘郁林介绍,在制造业领域,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84.1%。在服务业领域,沉浸式文旅、低空配送、即时零售等数字化场景不断涌现,助力数字消费规模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互联网不断增强县域产业竞争力,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愈发显著。《报告》显示,截至今年 6 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9.2%,较 2024 年 12 月提升 1.9 个百分点。
在刘郁林看来," 互联网 +" 加速向 " 人工智能 +" 跃迁,既是主动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全流程深度赋能,推动生产效率实现质的跃升,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说,随着一批优质国产 AI 产品加速出海,我国 AI 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 60%。截至今年 4 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 157.6 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 38.58%,居全球首位。此外,2024 年我国数据生产量已达 41.06 泽字节,同比增长 25%;全国算力总规模达 28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同比增长 27.4%,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和训练。
" 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明显增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并提出中国解决方案,致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 AI 治理规则。" 张晓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