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星球 07-28
叮咚买菜入“窄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撰文  | 胥   植

编辑  | 吴先之

" 吊水鱼 " 对于普通人或许还不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但在饮食方面较为讲究的老饕却一定不会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将鱼放入清水环境中暂养一段时间,让鱼 " 瘦身排毒 ",紧实肌肉并降低体内土腥味和药物残留。因此," 吊水鱼 " 无论是口感还是健康价值,比普通鱼都强上不少,当然成本和价格也对应提升了很多,最高接近翻倍。

对于在近期全面发力 " 品质化 " 的叮咚买菜," 吊水鱼 " 正是水产品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7 月 21 日,在叮咚买菜供应链生态峰会上,CEO 梁昌霖提到," 不做所有人的 75 分,只做少数人的 120 分 ",这意味着叮咚买菜在规模和经营 " 深度 " 之间,选择了道路更 " 窄 " 的后者。

这是叮咚买菜的一次 " 取舍 ",当短期无法实现巨头的规模化叙事时," 小而美 " 可能更容易成为突围的利器。

从早期与每日优鲜在用户、补贴、前置仓数量上的 " 竞速比赛 ",到主动 " 断臂 ",砍掉低效城市站点,转为集中在江沪浙这一优势地区运营,再到如今的品质化策略,战略收缩和差异化竞争成为贯穿叮咚买菜的两条主线,而运营的精细化程度和执行效率,则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自 2022 年第四季度以来,叮咚买菜已经连续十个季度实现 Non-GAAP 盈利,这代表着曾广受质疑的前置仓模式已经逐步被跑通。

但叮咚买菜显然还未完全企稳。从财务数据来看,叮咚买菜的盈利趋势还未出现快速增长的迹象,而是呈现出反复上下震荡的特征;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下生鲜零售平台的竞争格局相较早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了朴朴超市、盒马等老对手外,一边是美团、京东等互联网玩家携流量优势高调入局;另一边,山姆、永辉等线下商超巨头也纷纷参与到店仓一体的竞争之中。

不管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御角度,品质化这一差异路线都承载着叮咚买菜的 " 突围 " 希望——只有在供应链上耕耘得足够 " 深 ",才有可能建立起一条长期 " 护城河 "。

叮咚买菜的 " 取舍题 "

将时间拨回到 2022 年之前,那时叮咚买菜的核心对手还是每日优鲜。

如同外卖、网约车等行业一样," 烧钱 " 依然是生鲜平台这一新产业的竞争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覆盖,还是用户群体,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都是寸步不让,一者的业务拓展到哪里,另一者就会很快跟上;一者开始做补贴,另一者立马就会推出力度更大的补贴——一切目的,都只为尽可能将规模和市场份额做大,以实现后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前置仓是最为典型的战场,叮咚买菜与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数量顶峰,曾达到 1400 个和 5000 个。但这一模式也在当时广受质疑,时任盒马鲜生 CEO 侯毅就明确表示前置仓是个伪命题,主要是生鲜行业的毛利与损耗,无法同时支撑盈利和效率。

盒马在 2019 年曾试水过前置仓模式的盒马小站,经过一年探索后,70 余家盒马小站全部升级为盒马 mini,宣告着彻底放弃前置仓业务。

据东北证券研报测算,一间 300 平米的前置仓,在客单价 60 元、单日订单量 600-1400 的情况下,其履约成本高达 10-13 元 / 单,几乎超过所有模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前置仓是典型的 " 用户体验型 " 业务,尽管成本端劣势明显,但在 " 即时性 " 和 " 渗透力 " 上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这一点在近两年得到了验证,去年盒马开始重启前置仓模式,京东、美团,以及山姆等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前置仓。

经历了早年的爆发后,疯狂扩张前置仓的 " 副作用 " 开始逐步凸显。每日优鲜七年烧钱达到 140 亿元,在 2022 年底几乎关闭所有前置仓,濒临倒下。叮咚买菜在 2021 年的净亏损,也达到了 64 亿元。

在 2022 年 6 月关停天津站,正式拉开了叮咚买菜 " 瘦身 " 的序幕。接下来两年,川渝、广州等数十个站点相继停止运营,其前置仓数量也从最高峰的 1400 个,减少到约 1000 个。

昔日的前置仓 TOP2 玩家走向分化的原因,在于 " 主动 " 和 " 被动 " 的区别。一者是在严重亏损之下的无奈之举,一者是 " 壮士断腕 ",更早且更有序的实现了 " 战略撤退 "。

这一点在房地产市场已有先例,相比恒大、碧桂园等 " 拼命死撑 " 的企业,更早感受到 " 寒气 ",也更早开始 " 断臂求生 " 的万达,始终处于安全线之上。

而叮咚买菜的 " 有序性 ",也体现在撤退之时的 " 体面 " 上。

一位接近叮咚买菜的人士邱莉(化名)告诉光子星球,当年叮咚买菜撤城时," 很讲武德,没有亏待员工 ",不但按照正常标准进行了赔偿,还发了年终奖。这与当下不少企业撤退时,员工和供应商集体上门 " 讨债 " 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同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叮咚买菜充分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日后的 " 反攻 " 提供了可能。

与此相似的还有朴朴超市,其在 2023 年关闭了部分非核心城市站点,转为在华南等优势地区重点运营。

" 跑马圈地 " 的反面

在完成了从 " 快 " 到 " 稳 " 的过渡后,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这 " 一亩三分地 " 上,开始向 " 纵深 " 发展,以寻求在日益激烈的 " 生鲜战争 " 中,建立起供应链优势。

当下叮咚买菜的外部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山姆、永辉等商超由线下转线上,以山姆为例,去年底前置仓数量就已达到 500 家,并以每日仓均 1000 的订单量、230 元的客单价和超 400 亿元的 GMV,在盈利方面拉出了对手们几个身位。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玩家的跨界入局,包括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鲜等新对手,依托于骑手和流量规模,以及即时零售领域的优势,也对叮咚买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叮咚买菜在前置仓上的配送效率优势,随着美团等对手的入局正在被逐步稀释,体量规模和流量的天然劣势短期难以弥补;同时相较盒马、小象超市等对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叮咚买菜面临竞争维度上的 " 降维打击 "。

当然,深耕前置仓模式已久的叮咚买菜,在精细化运营、效率、损耗控制上,依然具备一定的经验优势。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是,叮咚端到端损耗率为 1.5%,已经是行业的头部水准。

在供应链生态会议上,梁昌霖提出了 " 一寸窄,一公里深 " 的策略,即不做 " 成吉思汗式的跑马圈地 ",而是在渠道、用户、商品等层面,以放弃部分规模为代价,将基建做得更扎实。

当下的即时零售大战正是梁昌霖口中 " 跑马圈地 " 的典型例证,在他看来,竞争主要聚焦于价格、流量等方面,单量为王,但商品和供应链建设实际是没有跟上的——如同成吉思汗时期的扩张一样,占领的地盘足够多,也极其容易丢失。

具体来说,在渠道方面,叮咚买菜希望将零和博弈转化为共赢和做增量,在供应链上建立起足够 " 深 " 的生态。例如将订单预测、补货系统等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使用,同时挖掘用户的更多新需求,一起将基本盘做大。

在用户和商品方面,围绕中产这一核心群体,强调复购率;同时加速平庸商品的汰换速度,提升 " 好商品 " 的 SKU 和 GMV 占比。

换句话说,相较一众对手们,叮咚买菜在本就不算多的用户规模和商品 SKU 基础上,还在继续做 " 减法 ",其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不断夯实 4G 战略的心智。包括前置仓的配送半径,3.5 公里早已是过去式,如今叮咚买菜在上海的配送半径已经降低到 1.5 公里之内,江苏和浙江则是 2 公里左右。

这一点已经在数据上见到了成效。叮咚买菜 CFO 王松在会后采访中表示,目前叮咚买菜全国平均订单价值 AOV 在 70 元左右,上海约为 72 元,而四年前这一数据只有 50 多元,仓均单量也从早期的 600 单,提升到目前高峰期的近 1700 单。用户渗透率方面,上海家庭已经超过了 30%,苏杭等地区也做到了 25% 左右。

尽管叮咚买菜选了一条 " 窄路 ",但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 " 窄 " 和 " 深 ",才是保证其品质化落地的重要前提。

品质化,藏着叮咚买菜更大的野心

叮咚买菜 All in 品质化,一方面是应对当下的竞争格局,试图实现差异化突围;另一方面,品质化也是叮咚买菜早期愿景的一次延续,只不过在近期被更郑重、更聚焦地提到了台前。梁昌霖曾提到,从叮咚创立早期,就立志要让国人吃得健康、安全。

邱莉也表示,相比早期一些 " 骗政府补贴 "、" 画大饼 " 的对手,梁昌霖是个标准的实干派,而叮咚买菜也确实是在扎实地深耕这个领域。

5 月底,叮咚买菜解构了原有的商品开发中心,改为 10 个独立的事业部,将商品开发、运营、品控等核心部门组织在一起,由公司 10 位核心高管分别牵头带队。例如 CFO 王松同时也兼任水果事业部负责人,CTO 蒋旭兼任蔬菜事业部负责人,副总裁张奕兼任日配冷冻和健康事业部负责人。

一位叮咚买菜人士黄莹(化名)表示,组织架构的改变,高管们并非只是 " 形式 " 上的兼任负责,而是会深入商品开发业务,甚至是 " 走向上游 ",例如叮咚买菜 CMO 徐志坚,也是水产事业部负责人,就全程参与了与庆渔堂合作的 " 数字渔仓 " 共建,推进了 " 吊水鱼 " 的落地。

当然,对于叮咚买菜的此次变革,业界也存在一定质疑。一位零售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我们,类似叮咚买菜这样让高管直接负责落地业务的情况,此前在业界已有先例,但 " 最后基本都没有成功 ",原因在于 " 术业有专攻 ",相关高管在接触不熟悉的业务时,很容易将自己领域的惯性思维带入其中,如果手下的人再一味迎合,最后方向很容易跑偏。

成效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反映出叮咚买菜自上而下对于品质化升级的决心。

品质化更易感知的一个点在于 App 的改版。叮咚买菜的 Slogan 直接升级为 " 品质之爱 ",有机汇、低 GI、宝妈严选、澳洲直达等专区入口也提到了 App 最显眼的位置。

具体到商品的品质提升,叮咚买菜一方面是通过自有品牌,从生产源头来强化品质把控,例如米面制品 " 良芯匠人 "、健康肉类品牌 " 禾花田 "、快手菜品牌 " 蔡长青 "、黑猪肉品牌 " 黑钻世家 " 等。值得一提的是,自有品牌在平台并无 " 特殊待遇 ",更多是通过内部 " 赛马 " 机制,与其他商品共同竞争。

另一方面,叮咚买菜也在不断挖掘更多差异化的 " 好商品 "。最典型的例子是 " 戈壁菜 ",在苛刻环境中 " 慢生长 " 且污染少的系列蔬菜,是近年来在平台上广受用户追捧的商品代表,今年预计销售额将达到 6000 万元。

为了最大化提升品质的可信度,叮咚买菜也重点发力了商品溯源系统的建立,以实现产品从种植 / 养殖,到采摘筛选,再到加工配送的全链路透明化、可查询。

从长线来看,叮咚买菜所追求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品质的心智认知,而是逐步引领一种健康饮食文化。

正如耐克和瑞幸咖啡一样,前者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仅是来自过硬的质量,更是得益于其带起的运动文化;后者能够在中国市场全面超越星巴克,同样是依靠建立了属于中国用户的的独特咖啡文化。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低 GI(升糖指数)食品上。叮咚买菜副总裁张奕称," 我们不是第一家做低 GI 商品的,但是我们是第一家正式提出做全场景、全品类低 GI 食品的平台 "。

黄莹告诉我们,叮咚买菜一直试图用多种方式在生鲜电商领域塑造如同耐克、瑞幸一样的 " 赛道心智 ",除了提供相关产品服务外,还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共建标准。

当然,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叮咚买菜当下还面临不小挑战。相比无糖、低脂等概念,低 GI 这个概念在用户群中显然缺乏直观的理解度,而经历多种工艺后相对较高的成本,也让低 GI 产品在价格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对此,张奕表示,这是一件 " 长期主义 " 的事,叮咚买菜一方面是把 " 质价比 " 做好,以简单直白的方式给用户讲清楚商品的健康价值在哪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自身努力,带动整个行业形成 " 飞轮效应 ",就如同多年前的 " 有机食品 " 一样。

叮咚买菜一个不太为外界所熟知的点,是在助农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或许是军人出身的缘故,梁昌霖身上颇有些 " 达则兼济天下 " 的意味。

在 2021 年,叮咚买菜就提出了振兴乡村的概念,以 " 绿水青山 " 计划,深入农产品原产地进行深入合作和帮扶,让农人增收,也让更多藏在大山深处的好产品 " 走出去 "。近几年,通过叮咚买菜平台,大凉山的草莓、赤水的蕨菜、黔西的牛肝菌等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用户的餐桌上。

或许在行业看来,做生鲜生意本身就已经是在助农了。但在叮咚买菜身上还是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相较单纯的采购合作,叮咚买菜更希望是 " 共同致富 "。

以 " 吊水鱼 " 项目为例,叮咚买菜向周边 1700 多户低收入农户家庭推出 " 渔仓认养计划 ",认养家庭可通过 " 订单养殖 + 技术托管 " 模式,年均增收至少每池 1000 余元。

这是叮咚买菜的另一种 " 长期主义 "。或许当下还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步伐却称得上稳健,当长期 " 蛰伏 " 的叮咚买菜迎来收获期时,其对于用户和行业的更多价值还将逐步体现。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叮咚买菜 供应链 ceo 肌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