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破液态金属电池瓶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 Ambri 公司联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研究,推出钙 - 固态锑液态金属电池,用固态锑颗粒替代传统液态正极,实现了容量、成本和寿命的三重突破,为电网脱碳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储能方案。
▌欧洲团队造出首个能自主移动的 " 人工细胞 "
西班牙和英国科学家团队合作,仅用脂质膜、酶和膜孔三种组件,造出可沿葡萄糖或尿素化学梯度自主趋化的人工细胞。经微流控实验验证其运动方向可控,为药物递送、环境传感及可编程微机器人提供了新平台。该成果发表于 Science。
▌英国与比利时合作研发下一代半导体量产关键工艺
英国先进半导体量测技术公司 Infinitesima 与比利时 imec 公司签署三年合作协议,升级 Metron3D 300 mm 线上三维晶圆量测系统,聚焦 High-NA EUV、混合键合及 CFET 等前沿工艺,有包括 ASML 等全球领先半导体器件制造商共同参与。项目将在 imec 装机,结合 RPM ™技术实现亚纳米级高通量 3D 测量,预计 2025 年全球 3D 量测市场将达 76 亿美元,为下一代半导体量产提供关键工艺控制。
▌日本开发 ITER 托卡马克 " 超强排气 " 部件
由日立和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联合研制的 ITER 外偏滤器靶板原型现已完成验收,即将运往法国组装。该组件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接触聚变等离子体的部件,由钨单块与高导热铜合金冷却管钎焊而成,可承受 20 MW/m ² 等离子热负荷和 16.5 吨电磁力,误差≤ 0.5 mm,在维持核聚变反应稳定性以及排出杂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 ITER 在法国南部的实验运行奠定了关键基础。
▌欧洲成功构建全球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 BASE 合作组在 Nature 发文,宣布首次让单个反质子自旋在 " 上 "" 下 " 态间稳定振荡 50 秒,实现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团队利用电磁阱抑制退相干,精度有望提升 1~2 个数量级,为未来检验 CPT 对称性及寻找新物理奠定基础;后续将通过 BASE-STEP 系统将反质子运往 " 更安静 " 的磁场环境,进一步延长相干时间。
▌哥伦比亚大学团队打造抗辐射芯片
面对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超强辐射,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用商业工艺设计了两款专用 ADC 芯片,其中触发级芯片每秒过滤 10 亿次碰撞;数据级芯片以 15 位、40 MSPS 精度记录信号。芯片采用抗辐射设计与实时纠错系统,可稳定工作十年以上。目前首颗芯片已运行,第二颗预备进入量产,将直接用于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等新物理现象。
▌美国初创公司将建设全球首座商业级聚变测试设施
美国聚变初创公司 Avalanche Energy 获华盛顿州 " 绿色就业基金 "1000 万美元,用于在里奇兰市建设全球首座商业规模聚变中子试验场 FusionWERX。公司近期已实现 300 kV 稳态运行的桌面级聚变装置,电压梯度达 6 MV/m,结合即将启用的氚管理系统,可低成本输出高通量中子,用于医用同位素、耐辐照材料测试及外部机构的技术验证,预计年内产生首批商业收入并创造 12 个高技能岗位。
▌德国启动 HTS4Fusion 项目攻关高温超导线圈
在德国联邦研究部 700 万欧元的资助下,马克斯 ·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联合 THEVA 公司及慕尼黑工业大学,启动 "HTS4Fusion" 项目,研发面向下一代仿星器聚变电站的高温超导(HTS)线圈。团队将验证多层 "JANUS" 复合带材结构,通过 30 ° 角叠层设计提升抗中子辐照与机械应变能力,并利用开源软件 SIMSOPT 进行非平面线圈优化。首批厘米级原型已在 20 K 环境测试,为未来更紧凑、高效的仿星器聚变电站奠定基础。
▌欧盟限期 2 个月全面落实可再生能源指令
7 月 24 日,欧盟委员会向 26 个成员国发出正式通知函,指其未在 5 月 21 日期限前完成《再生能源强化指令》(EU 2023/2413)的国内立法转换。该指令旨在加速电力、供暖、交通及工业等领域的绿能部署,目前仅丹麦按时达标。各国有两个月补交措施,否则委员会将升级至 " 理由意见书 " 并可能诉诸法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