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希望再得到一个 " 二手 " 的、被喂来的概念与意义,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而是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里找到被容得下、被看得见的位置。」
>>>
" 街头的主理人比共享单车还多了 "
" 菜鸟驿站主理人 "、" 东北大拉皮主理人 "
" 主理人 " 一词最近正值风头。
最初有网友发文,讲述了在自诩主理人经营的咖啡店消费却获得了差劲体验的经历,感觉 " 就像是进了别人的被窝 "。这引发了许多有类似体验消费者的共鸣,在针对该事件的议论爆发后,对独立品牌制作出品方的不信任与失望的怒火被集中宣泄于主理人一词上。
(网友无限拓展着主理人的边界)
深挖主理人的本质,人们却发现其与老板等称谓并没什么不同,却还处处透露着 " 高人一等的格调 ",为自己打造与内在并不完全相符的人设。被欺骗的反感与对制造新词的不解继而促使着人们二创玩梗,开发出不同版本的 " 主理人宇宙 "。
或许,真正让人不适的并不是某个文本或字眼本身,而是一批词汇所代表的伪概念与气质的流露。
不巧的是,它正戳中一个需要下沉、能够接地气讲人话的时代,直面着人们不再容忍装腔,不容许一丁点 " 假 " 的普遍情绪。
PART01
失灵的人设:想象与现实的距离
最初,主理人这一群体以 " 深度专业 "、" 小众文化 " 进入大众视野,而不论这类群体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类型或真实面貌的可能,一种体面的、具有小众品味与雅致格调的人设抢先一步成功立住,对于人设的信赖让人们自然接纳了这一概念。
而把某一类群体、概念抽象化为人设几乎是一种被惯用的套路。明星会营销 " 高情商 "、" 学霸 ",网红则变着花样为自己打上 " 活人感 "、" 精英 " 等不同的标签。人设作为被不断聚焦放大的符号化产物,往往成为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之间信任的基点。人们在此之上延伸情感,而公众人物以此收获名利。
于是,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一个理想化的滤镜。人们以此宣告自己情感上的在场或身份上的认同。然而这个阶段是暂时的、过去式的。
(对于人设塌房的理解)
在随时随地被质疑、愈发透明化的社会里,人设在更多时间都处于崩坏的边缘。营销 " 学霸 " 却被指出 " 书都拿倒了 ";" 高知博主 " 涉嫌 " 学历造假 "," 论文有水分 ",甚至穿 fake ……在发现 " 一切都和想象中不一样 " 后,人设与它们的衍生品就像自行车之于鱼的意义一样突兀,成为人们察觉异样与不适的开端。
因此,人设的失灵其实是想象与现实的摩擦与碰撞后的必然结果。人们最初对人设产生寄托,实则源于对他者的投射感与认同感,借着滤镜后公众人物的身份达成对自我不足的补满,是一种借力式的认可。
然而在人设与现实距离愈发遥远,甚至脱离普通人理解范畴,存在巨大鸿沟的当下," 什么也骗不了我们网友了 "。人们不断追问,却发现人设背后是 " 九漏鱼 "、是 " 辜负真心 "、甚至是只想 " 割韭菜 " 的势利。过去依附于人设的肯定态度已经被不断瓦解。
(讽刺 " 主理人 " 店铺现状的短视频)
而在部分网友的体验中发现,主理人所经营的内容和标榜的品味与人设也并不完全契合,自己也难以从中获取优质的服务。相比走进连锁咖啡店一定能获取的稳定风味,他们所象征的品味与格调更无法通过一次两次的消费转化成某种外在的气质。
但从根本上来说,主理人概念只是若干个人设没落的缩影。只是这一次,人们看破之后也要点破,在舆论场持续诉说,直到更多人从失灵的片刻中清醒。
PART02
二手的语境:被弱化的定义与理解
除却人设的错位,反思 " 主理人 " 文本词汇本身的呼声也愈发强烈。有人说," 这个词和老板的区别在哪?"," 主理人说白了就是一种长工 "," 不就是个体户 "。这一舶来品词汇在内化过程显得水土不服、不伦不类。
(网友对主理人概念的吐槽)
对类似遣词造句的质疑不在少数,中英夹杂的职场用语被玩梗吐槽、大厂黑话组合拳 " 连在一起不像中文 "、奶茶品牌的日风命名一改再改……人们似乎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
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当前雅与俗的概念被细化、下放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了。从 " 跟我回北京 " 像是高干文小说," 和我回深圳 " 就像是去打工;再到方言的不当对比与 " 沪学 " 的兴起,为某些中性词赋予品味、审美的高下之分暗自流行,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嘲与玩梗的潮流中。
然而,这类描述把原本不应当有类似评级优劣之分的表达杂糅进某个梗中,全然变成了 " 他们 play 中的一环 "。这似乎是某种软性的话语暴力,不断弱化着人们对文字、对语言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 跟我回 xx" 梗)
主理人似乎就是这么一个词,它在本土化过程中所代表的含义与多数手工业、个体经营者没什么两样,却因带着更高级别的品味与格调,隐隐刺痛了一部分同样付出汗水被打为 " 俗 " 面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此概念与其常用的表达并不能原创抑或明确指向某种全新的含义," 拿来主义 " 的借鉴也让多数消费者感到模棱两可," 买单的时候喊‘主理人结账’总感觉很奇怪 "。
于是有网友二创起新的主理人生意,认为 " 万物皆可主理人 ",将其概念普通化、平凡化,解构并塑造起新的含义,以不讲人话的方式反讽调侃。
(各种二创版本的主理人概念)
归根结底,对类似表达的微妙态度恰恰促使着更多人的反思。人们开始审视被复杂化的用语,追求一种实用导向的清晰输出;而对暗自等级化、优劣化区分内容的咬文嚼字,体现着更多群体对话语定义权与解释权的重视与在乎。
某种程度上,大众对主理人概念消化的漫长过渡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契机,它发出了对一类 " 文字游戏 " 不满的声音:在每天都有新词新句诞生、被使用的进程中,人们不希望再得到一个 " 二手 " 的、被喂来的概念与意义,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而是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里找到被容得下、被看得见的位置。
悬浮的背后:属于多数者的真心
然而对部分假、空主理人概念的失望似乎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网友拍摄整顿 " 主理人 " 的视频,却选择了一家从未苛待消费者的品牌,被网友视作 " 仗着正义欺负老实人 ";甚至有人称对此概念的反思为一场 " 猎巫 " 行动,打击了许多真正想做好产品的独立经营者。
诚然,尽管对 " 主理人 " 概念的讽刺并非指向全部的经营者,但在社交媒体的宣泄中的确扫射到了更广泛的群体。
(一些引发不适的整顿视频)
但就本质而言,人们实际上反感的是带着装感与假感、悬浮而不自知的经营理念。矛头针对的始终是主理人一词中借着与精英气质挂钩,从而有形抬高消费门槛的伪概念们。
一方面,人们不再追捧认可精英与他们的周边了,在一个消费降级,外卖都时刻商战的大环境中," 精英们 " 尚且顺势而为,人们几乎一下子识破了消费主义的把戏。
另一方面,职场中画不完的饼、生活中望梅止渴的片刻太多太杂," 装 " 与 " 假 " 的瞬间就这样错落在真实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然而这不代表人们就感知不到,面对潜在的欺骗与假意,像鸵鸟一样埋进沙子的策略让人们开始自嘲、调侃,成为 " 牛马 ",寻找搭子,试图主动消解这份偌大的情绪。
(一封走红的拒信 @Xmaxxxxx)
然而这始终存在着一个界限与尺度,当这种又假又装的概念再造新的语境后,人们才开始瞄准了主理人一词。这个概念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宣泄口,背后其实是人们不愿意再容忍 " 装腔 "、不想再允许一丁点 " 假 " 的普遍情绪。
但对 " 假 " 与 " 装 " 等的批判背后,本质上仍然是对某种真的广泛呼唤。
这份真在人设塑造上应当是服务于人本身的,是表里合一;书写在语境中则应当是下沉的,是与多数者达成一致的。
它是面对更多普通消费者需求的真挚,是主理人落地需求应该拿出来的真诚,更是生活、职场不再糊弄欺瞒自己,画饼到饱应该拿出来的一点真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