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融圈 07-28
金融智能体仍有四项“基本功”不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多位从业人士看来,原本就根植于应用场景、为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而生的金融智能体,将在大模型驱动下实现金融业务流程的重塑,整合软件能力、专家经验、决策路径,从而提升业务效率、激活数据价值。

作者 |   李览青 吴霜

编辑 | 周炎炎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 艾昱彤

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即将落下帷幕,今年,无论是逛展还是旁听论坛,观众的感受都是:AI 越来越务实了

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世博展览馆中,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蚂蚁集团、中电金信等展商的展位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释放数字劳动力、重构金融业务交互方式。

以近两年最火热的 AI 应用——智能体为例,在 2024WAIC 期间,业内人士仍将金融智能体看作 " 校园优等生 ",一年之后的现在,部分科技厂商在金融领域的智能体应用解决方案已超过 100 个。不仅如此,从落地场景来看,金融智能体也从对客辅助工具的 " 单点尝试 " 走向授信决策等核心业务场景,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多位从业人士看来,原本就根植于应用场景、为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而生的金融智能体,将在大模型驱动下实现金融业务流程的重塑,整合软件能力、专家经验、决策路径,从而提升业务效率、激活数据价值。

金融智能体应用拓宽拓深

" 今年我参加 WAIC 最大的感触是,与去年相比,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AI 应用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展位上,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向记者表示。

金融智能体的应用也在拓宽、拓深,这既体现在落地场景数量的增长方面,也体现在对业务效率的提升方面,甚至开始对服务模式产生变革。

" 智能体的价值不在于解决 1000 个浅层问题,而在于攻克 1 个行业的深层痛点,智能体要围绕场景出发,要深入企业的业务场景,将专业领域知识的价值最大化,这才是产业落地的关键。" 蚂蚁数科 CEO 赵闻飙在论坛发言中表示,数字化程度最高、数据密度最大、AI 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金融业应当是 AI 率先落地应用的绝佳行业。

安永亚太区金融科技与创新首席合伙人忻怡告诉记者,目前不同金融子行业的智能体应用探索方向有所差异,但都已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如头部银行已实现 " 通用大模型 + 垂类模型 + 智能体 " 的技术架构落地;证券业头部券商推出多款 AI 应用产品并投入实战场景;保险业着力推进智能理赔体系建设。

记者在展区探展了解到,太保集团在保险业务核心环节全面推进数字劳动力建设,优化成本结构,目前已上线的典型数字劳动力包括健康险理赔审核、审计数字员工、产险在线理赔助手、寿险金牌讲师等等。在蚂蚁集团的展区,也展示了财富、保险、投研、风控等核心金融场景生产环境的智能体 demo。在财富管理方面,盈米基金上线了 " 个人基金理财助手 "" 持仓诊断 "" 基金深度分析 "" 基金对比 " 等一系列金融智能体应用。

在应用深度上,金融智能体开始在重要核心场景上大展身手。

以授信决策场景为例,奇富科技首席算法科学家费浩峻向记者透露,该公司搭建了授信决策智能体系统。他表示," 超级智能体 " 与传统风控系统相比有三个优势,从范围上来看,智能体系统涉及整个信贷业务的全流程,而不仅仅是风控场景;从能力值来看,智能体系统是 " 类人 " 操作,根据模型判断再进行编排决策,而传统的风控系统仅需遵循固定的工作流程;从系统本身构成来看,传统风控模式可以理解为 " 软件能力 + 大数据能力 + 小模型风险策略 " 的耦合系统,而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驱动,基于学习过去无数专家经验和决策路径,融合上述三个部分,减少人为决策,更懂金融业务与金融场景。

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交互模式已经发生变革。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海银行在展位上首次发布以 " 对话即服务 " 为核心的 AI 手机银行。打开手机银行 App,用户无需在复杂的菜单栏中寻找功能,只要通过文字或语音在对话框中输入需求,AI 可以快速响应并完成业务办理,覆盖转账还款、理财咨询、养老金管理等十余项高频交易。在现场演示中,有观众提出 " 有什么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一下 ",AI 通过分析用户资产负债、现金流、风险偏好等信息,迅速从数百余款理财产品中选取出了几款。当进一步询问产品的风险、周期等问题时,AI 手机银行也可以瞬时给出专业解读,操作流畅度堪比与专业银行顾问面对面交流。

上海银行这一应用背后有蚂蚁数科的身影。赵闻飙表示:" 以‘对话即服务’取代传统点选,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重塑了服务本质,尤其在适老化领域,通过 AI 实现了服务的‘拟人化’,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突破性转型。"

专业 " 基本功 " 问题犹存

尽管金融智能体已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但要让 " 专业的模型干专业的事儿 ",仍需要专业领域的 " 基本功 "。

最首要的问题大模型幻觉犹存。费浩峻坦言,目前在一些场景下,智能体还是存在指令遵循不准确的问题,有时会产生幻觉,但如果人工通过技术手段干预幻觉问题,又有可能导致智能体的 " 智力 " 受到约束。况文川也表示,金融这一关键行业高度依赖于系统的自动化、精准化能力,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输出稳定性问题、过程可解释性问题,将成为智能体等 AI 落地应用的最大挑战。忻怡告诉记者,未来两年内,金融垂类大模型的落地应用,首先要解决幻觉问题 .

第二大问题在于碎片化的金融知识亟待整合。况文川告诉记者,专业模型的基础是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他指出:"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长期、耐心的投入,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记者了解到,专业大模型需要对行业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其关键在于一个科学、专业的任务数据体系作为 " 课程大纲 ",基于金融任务体系框架,还需要真实业务场景的数据,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估、可信数据合成和 CoT 数据精标链路,才能形成可用于训练专业模型的数据集。

第三大问题在于部分金融机构缺乏将业务需求、算力、模型、数据、知识库、应用等一系列协同的工程化实践能力。" 现在市面上很多公司说是在做 AI、做智能体,其实只是在原有算法基础上做了重新再包装,并不能基于 AI 的方法论做业务场景的重构。" 某科技公司商业化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 基于场景切入的 AI 应用 " 上,他认为,真正实现 AI 落地应用离不开全系统协同的工程化能力。

第四大问题在于衡量智能体落地应用的实效。费浩峻表示,在框架层面需要一个开放透明的评估体系,在智能体应用层面需要将众多信息还原成可以评估的数据指标,才能实现智能体的准确度评估,这是一大难点。

这主要源于大模型的 " 成长飞轮 " 发展逻辑。所谓 " 成长飞轮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不断使用、迭代训练,使得模型自身 " 转起来 ",实现 " 越用越聪明 " 的应用能力增长。然而,如果在数据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让 " 飞轮 " 终止运转。

因此,通过评测实时评估智能体迭代成长的能力水平,成为关键。" 在软件工程时代,以质量评估为代表的评测是最后一环的风险拦截,但 AI 时代的评测将成为整个智能体迭代成长的起点。" 前述科技公司商业化负责人表示。

燃!时隔六年,港股王者归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交通银行 核心业务 农业银行 安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