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07-29
极简造车,凉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 只踩一个踏板,就能完成加速和刹车," 这一曾被视为电动车智能化代表的驾驶方式,即将被时代按下暂停键。

7 月初,工信部正式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其中最受关注的 " 单踏板模式 " 相关条款宣布: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刹停。

这意味着,默认开启并能让车辆完全停住的 " 单踏板模式 " 将告别主流舞台。

该规定将于 2027 年 1 月 1 日实施,车企享有两年缓冲期。被一举措,被外界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的重大里程碑。

新规落地,立刻在行业内引发关于单踏板模式安全性与实用性的激烈讨论。

SoCar 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张晓亮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直言:" 很多人从没真正用过单踏板模式,他们没能深入了解它真正的好处。" 而在他看来,这一模式并非不安全,而是 " 认知缺位导致的政策回调 "。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则指出,单踏板的初衷是为了电动车的节能和效率,但其与传统驾驶习惯存在偏差," 确实存在需要适应的阶段,尤其在突发场景下存在风险,监管部门的调整是对用户安全的回应。"

单踏板的沉浮,不过是汽车技术十年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从隐藏门把手到全屏中控,从 " 零物理按键 " 到 " 极简内饰 ",特斯拉掀起的设计极简主义正在遭遇现实回调。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功能的谢幕,也是一场关于 "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 的再讨论。

单踏板的落潮

所谓单踏板模式(One Pedal Driving),是指驾驶者在只使用加速踏板的情况下,也能控制车辆的减速甚至刹停。

这种理念最早可追溯至第一代宝马 i3。2013 年,第一代宝马 i3 搭载了一项创新:松开油门踏板后,动能回收系统可自动减速至停车。此后,日产聆风、雪佛兰 Bolt 等车型也曾推出类似的功能。

然而,真正让该技术家喻户晓并引发广泛效仿的,是特斯拉的 " 强制推广 "。

2020 年后,特斯拉在多个车型上默认开启 " 强回馈 " 模式,驾驶者松开加速踏板后车辆会迅速减速,并可在城市低速场景实现 " 几乎不踩刹车 " 的驾驶体验。

这一设计旨在通过最大化动能回收提升效率。据特斯拉 2024 年技术白皮书,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增加 15%-20%,相当于 Model 3 标准版多跑 80 公里。

张晓亮是单踏板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他表示自己在实际驾驶中 " 平均每 100 公里只用 3 至 5 次刹车 "," 驾驶负担大大减轻,尤其在城市拥堵工况下优势明显。不仅长时间不需要更换刹车片,也减少了轮胎磨损。"

不过,他也指出潜在问题:" 对新手而言,或许无法形成肌肉记忆,紧急情况可能会反应不及。" 但他强调,真正的问题是一些人对单踏板模式的不了解," 他们从未深度使用这种模式,很难真正理解其好处。"

Model 3 车主 Wilson 也表示:" 我觉得挺好用的,特别是市区里更省心省电,熟练之后感觉比传统模式更轻松。"

然而,颠覆传统 " 油门加速、刹车减速 " 逻辑的单踏板模式,争议从未停歇。其 " 体验反直觉 " 特性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许多初次接触者难以适应 " 一松油门就像急刹 " 的感觉,在拥堵路段甚至出现晕车现象。

更严峻的是潜在的安全风险。2024 年的一个调研显示,32% 车主在紧急情况下曾误将加速踏板当作制动踏板,其中 15% 造成事故。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测试表明,长期使用该模式的驾驶员应急踩刹平均延迟 0.3 秒,相当于百公里时速下多出 8.3 米制动距离。

自 2022 年起,多起 " 车辆突然减速 " 事故被指与默认单踏板设定相关。

按照纪雪洪的观点," 创新往往也意味着适应成本 "。单踏板模式并非天生危险,但它确实打破了传统驾驶行为预期,这种对 " 可控性 " 的质疑最终促使了政策的修正。

争议并非仅存于国内,外媒如《消费者报告》曾指出,单踏板模式 " 需要显著的学习和适应期 "," 可能与驾驶员的肌肉记忆冲突 ",存在混淆踏板的潜在风险。

2023 年 5 月,特斯拉因 " 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 " 召回 110 万辆车型,创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史上最大规模召回纪录,为此次新国标的出台埋下伏笔。

新国标落地的核心诉求是驾驶行为的 " 可预测、可控 "。其中明确,任何驾驶模式不得因非刹车踏板行为造成 " 超过正常惯性减速的现象 ",车辆需清晰反馈当前状态。

对此,张晓亮认为 " 只是取消默认选项算是合理 ",但由于有一些人没有深入了解单踏板模式的好处,一些声音过于 " 一刀切 "。

按照新国标,未来,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但每次启动后默认关闭,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这实质上将 " 强能量回馈 " 的默认设定排除在外。

单踏板模式,不被禁止,但被严格框定。

极简主义退潮,物理按键 " 复活 "

按照纪雪洪的观点,单踏板受限背后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汽车行业在经历 " 技术炫技期 " 之后,正在重新找回对 " 用户可控性、安全冗余 " 的重视。

单踏板模式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它映射着特斯拉引领的极简主义设计浪潮正经历一场集体反思。

过去十年间,特斯拉以颠覆者姿态重塑汽车设计规则。

2012 年 Model S 的 17 英寸巨屏如同汽车界的 iPhone 时刻,掀起取消物理按键的浪潮: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大天窗、单踏板模式等设计接踵而至,成为新势力争相效仿的范本,仿佛 " 少即是创新 " 成了行业铁律。

然而,这些显性的 " 革新 " 正在安全与体验的双重拷问下显露出退潮迹象。

触屏操作虽显科技感,却让驾驶员在调节空调、切换灯光时不得不频繁偏离路面。2024 年《英国汽车快报》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 13.6 秒,某些车型甚至耗时 22.6 秒,大幅增加事故风险。

隐藏式门把手在严寒或碰撞时可能失效的担忧也时有浮现。今年 4 月,"SU7 高速碰撞爆燃 " 事故也把公众的目光拉向隐藏式门把手。

行业开始悄然 " 拨乱反正 ",一场看似 " 开历史倒车 " 的回归悄然上演。

2025 年 3 月,大众汽车设计总监安第斯 · 明特(Andreas Mindt)在接受《Autocar》采访时表示," 实体按键将回归,而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现代、沃尔沃、捷尼赛思等品牌纷纷在新车型上增配实体旋钮,把空调、音量调节等高频功能拉回传统控制。

小米 SU7 发布时,雷军特意强调 " 物理按键一定要保留 ",甚至提供可选外挂按键;理想汽车则在屏幕交互外保留实体键,确保代驾或紧急场景下的操作便捷。

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负责人汤靖此前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透露,在一些功能上,理想汽车曾有过纠结,不过最后还是回归安全和便捷。

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力量加速了这场 " 文艺复兴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NCAP)新规明确: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若未配备物理键,将无法获五星评级。这一规定将于明年实施。

" 所有车企必须注意,必须让实体按键回归。"EuroNCAP 战略发展总监马修 · 艾弗里(Matthew Avery)的论断,宣告了极简主义神话的终结。

特斯拉真正的 " 遗产 " 是什么?

潮水退去时,行业开始重新审视特斯拉遗产的真正价值。

纪雪洪强调:" 如果说单踏板是一次可讨论的尝试,那么真正无法否认的,是特斯拉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对行业架构的改写。就像苹果之于智能手机,它在汽车产业确立了智能电动车的基本范式。"

特斯拉那些曾被视为标杆的显性设计,大屏、无按键、隐藏门把手、单踏板等固然引发了潮流,但潮水退去,其核心价值或许更在于那些不那么直观的 " 隐形技术 "。

轩辕矩阵 CEO 贾可认为,特斯拉真正值得学习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深藏于其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高效的集成能力等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如同车辆的动脉,支撑着性能与效率的跃升。

不少品牌热衷于模仿特斯拉的大屏交互、隐藏式设计等表象元素,却在热管理优化、电子电气架构革新等核心技术的深水区追赶缓慢。

张晓亮也指出," 很多车企只学了单踏板的壳,没有学到‘调教’的本质。特斯拉踏板响应的线性和重量控制得很好,而大多数模仿者忽略了这些细节,导致开起来顿挫、疲劳,用户体验变差。"

从全触控交互到按钮回潮,从单踏板模式到安全冗余设计,汽车行业正在颠覆性创新与驾驶本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场静默回调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对 " 创新 " 定义的重新校准,显性设计的风潮终会褪色,唯有扎根用户安全与核心技术的突破方能历久弥新。

当潮流褪去,留下的恰是对 " 什么该学、什么该弃 " 的清醒答案:效仿者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才能在创新与安全的平衡中,走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特斯拉留下的真正遗产,是其对核心技术的探索,而非那些容易模仿却未必普适的表层设计。

中国车企要超越特斯拉这位 " 老师 ",需要的不仅是学其形、更要悟其神,要在激进与保守的钢丝上,找到那个让用户 " 既安心又惊艳 " 的精准平衡点。

重磅|欢迎加入 2025 慕尼黑轩辕新汽车之夜暨欧洲 - 北非商务考察之旅

被 " 嫌弃 " 的 35 岁 + 汽车人?

利润暴跌,汽车巨头向美国 " 低头 "?

近四十款车团灭,汽车测试乱套了?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特斯拉 电动车 宝马i3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