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哥笔记 07-29
外卖大战被叫停,“0元补贴”真没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June

编辑:鸟哥笔记编辑部

800 亿补贴被紧急叫停,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疯狂的烧钱大战之一戛然而止。互联网已经经历过多次 " 烧钱大战 ",从团购、电商、网约车到共享单车、新零售、社区团购,每一次都伴随着巨额资金投入和激烈的市场厮杀。

2010 年起,Groupon 模式引爆团购大战,千家平台大战后仅美团幸存;

2012 年电商价格战,京东、苏宁硬碰硬,烧钱换市场,最终引来监管警告;

2014 年网约车大战,滴滴、快的、Uber 疯狂补贴,滴滴合并称王,但用户福利消退;

2015 年外卖大战,美团、饿了么又出现 " 争霸之战 ",背后却是商家与骑手的压力;

2017 年共享单车风口,百亿资本堆积如山,最终 ofo 倒下,摩拜被收购,留下资源浪费和城市管理难题;

2018 年新零售试水,盒马、苏宁、京东到家 " 砸钱探路 ",但回报有限,探索成本高;

2019 年拼多多 " 百亿补贴 " 抢滩下沉市场,引发新一轮低价竞争 ......

这些烧钱战争表面是创新驱动,实则是资本与流量的博弈,背后反复上演着 " 烧钱—垄断—提价 " 的老戏码。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美团、阿里、京东,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竞争。这条消息犹如平地惊雷,一下子炸醒了整个互联网圈。过去半年里,这场 " 你送我也送、你 0 元我也 0 元 " 的外卖补贴大战烧掉了近千亿,成了全民狂欢的资本盛宴—— 0 元奶茶、1 分钱咖啡……网络上晒单成风," 不薅等于吃亏 " 的情绪蔓延。

来源:网络

但这场被资本操控的狂欢,到底是谁在买单?叫停之后,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吗?补贴没了,我们还能喝到 1 块钱奶茶吗?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在这场风暴中,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全民薅羊毛,

背后是价格失控的幻象

这场外卖大战到底有多疯狂?仅以美团为例,7 月 12 日的日订单量高达 1.5 亿单,而在年初,整个市场的日订单不过 1 亿单。半年时间暴增 150%!背后是各大平台不计成本的补贴大战,用户只需几毛钱甚至 0 元,就能吃到动辄几十元的外卖,一杯奶茶只要一分钱,简直 " 比水还便宜 "。

来源:网络

我看到过一些视频,用户展示自家的冰箱,趁活动抢了一冰箱杯奶茶,最后喝了多少,倒掉了多少,这个我们想想都知道倒掉的可能更多。因为外卖大战,用户 " 抢不到心里不舒服,喝不喝是另一回事 " 可能在相互影响。这其实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这场消费不是正常需求,而是价格驱动下的 " 囤积行为 "。

平台也有消息反馈,大量订单都是 " 虚假需求 "。也就是说,这 2.5 亿单外卖,大部分原本并不会发生,是价格扭曲下的消费泡沫。从表面看,是平台让利消费者,大家占了便宜。但实际上,这种 " 羊毛 " 背后是商家的血、骑手的命、消费者自己的健康。

烧掉的 800 亿,

平台真的在 " 补贴 " 你吗?

外卖 23 元,你只花 1 分钱,平台补贴 15 元,那剩下的钱呢?很多人以为是平台买单,事实是:商家被迫补贴。平台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不参加活动,不补贴消费者?行,那就不给你流量、不给你曝光,你的店铺就没订单。

这是平台经济的核心——垄断流量,就垄断了商家的生死。看似平台慷慨大方,实则是 " 用别人的钱,打自己的仗 "。

商家在这场大战中,几乎没有议价权。为了不被流量边缘化,只能忍痛跟随,哪怕亏本也要硬撑。短期看,可能还能咬牙坚持,长期看,这就是杀鸡取卵。利润没了,商家只能从 " 看不见的地方 " 节省成本:食材缩水、服务打折、卫生打马虎眼。比如一块钱奶茶,鲜奶你想都别想,奶精、香精、糖精才是标配。食品安全?能省则省。

这不仅是品质问题,更是健康问题,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有位同事总喜欢用 " 脆皮年轻人 " 来调侃自己。这何尝不是流量控制的结果!当整个行业卷入 " 价格内卷 " 的死局,受伤的最终还是消费者自己。

骑手的 " 爆单噩梦 ":

订单暴涨,收入反降

除了商家,骑手也是这场补贴大战最大的受害者。很多人以为,订单量上去了,骑手收入也跟着涨,其实恰恰相反。平台通过算法压缩配送单价,订单越多,骑手的收入反而越低。与此同时,配送时间也在压缩——以前 30 分钟,现在 20 分钟,迟了就要扣钱。骑手为了完成更多订单,只能铤而走险:闯红灯、逆行、超速……交通事故频发,骑手们只是为那每单的报酬。

来源:网络

同时,平台通过算法和规则,将自身应承担的服务压力巧妙地转嫁给了骑手和用户。

一方面,骑手被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更多订单,超时就罚,收入却不见增长;另一方面,用户也被各种隐藏条款限制,如取消订单、取餐延误等,稍有不便就影响体验。平台却让矛盾集中在骑手与用户之间,规则不透明,责任难追究,真正获益的始终是平台自身。

疯狂烧钱背后,

是垄断的野心

这场补贴战的实质是什么?争夺用户 " 入口 ",控制消费频次。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铁律:" 谁占据了用户高频打开的入口,谁就掌握了流量 "。你打开淘宝的频次减少了,但美团你可能一天三次:早餐、午餐、下午茶。电商巨头们看到了危机——如果不出手,美团就可能取代它们成为 " 万能入口 "。

于是,京东、阿里杀入战场,不惜烧掉几百亿。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 " 锁住用户 "。只要垄断形成,亏掉的钱,迟早都能连本带利赚回来。

滴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年几块钱打车,如今并没有比出租车便宜。共享单车、充电宝,哪个不是这样?它们有的是资本逻辑——亏得起,熬得住,垄断后狠狠收割。

来源:网络

监管及时出手,

不只是为了叫停 "0 元购 "

国家监管部门这次介入,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平台再这么烧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1、实体经济被冲击:外卖价格低于堂食,大量实体餐饮店无力竞争。房租、水电、人力成本刚性存在,堂食顾客流失,店铺大量关门。实体经济倒下了,就业怎么办?

2、食品安全危机:商家利润被压榨,必然在成本上 " 动手脚 "。食品安全,成为资本游戏下的牺牲品。我个人认为,这本应该成为红线。

3、社会资源浪费:800 亿补贴烧掉的不是平台的钱,而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如果这些钱用来做其他的事,能产出多少专利、带动多少就业?如今全浪费在无意义的内卷里。

这不是竞争,是内耗;不是发展,是退步。监管出手,是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按下 " 纠偏键 "。

问题真解决了吗?

"0 元购 " 还可能卷土重来

补贴战被叫停,但根本问题还在:平台依然掌握流量,依然可以通过算法 " 变相补贴 "。比如送积分、拉好友返现、隐藏优惠……这些都能绕过监管继续价格战。如果不从源头治理,如建立 " 公平流量机制 "、保障商家议价权、提高骑手最低保障,"0 元购 " 永远可能卷土重来。

监管应常态化、制度化地存在于平台经济的发展中。平台不能一边打着 " 用户至上 " 的旗号,争取流量和口碑,另一边却持续压榨商家与骑手,以算法控制和规则倾斜谋取自身利益。真正有社会责任的平台,应将资源投入到技术优化、服务提升和用户体验改善中,通过创新创造长期价值,而不是靠补贴驱动虚假繁荣,最终破坏整个行业生态。

监管的长期在场,是促使平台回归健康发展轨道的关键力量,也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消费者利益的必要保障。

思考:狂欢之后,

我们需要怎样的互联网?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角度说,我当然喜欢便宜。但我更希望吃到安全、健康、有品质的食物,而不是被价格绑架。我也不希望骑手为了送我 1 块钱奶茶,在路上拼命。外卖大战叫停,是中国互联网的一次深度反思。我们需要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资本互撕;是高质量服务,而不是流量压榨;是长期主义,而不是短期套利。

我们不需要一个只懂 " 流量至上 " 的互联网,不需要一个用资本催熟、靠补贴堆砌的虚假繁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有长期主义精神的互联网。这个互联网,应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但不仅仅是 " 便宜 ",更是安全、透明、值得信赖。它应为用户提供便利,而不是用算法操控我们的行为;应保护数据隐私,而不是偷偷贩卖注意力和信息。

我们需要一个尊重劳动者、善待商家的平台生态,而不是用算法压榨骑手,用规则卡死小商户,把利润榨干换增长。这种互联网,不该是强者的游戏场,而应是多方共赢的空间。我们期待的,是一个创新驱动、价值驱动的互联网,而不是沉迷流量博弈、烧钱内耗的死循环。真正伟大的平台,能为社会提供新技术、新思维、新机遇,而不是只留下一地鸡毛和资源浪费。

简言之,我们要的互联网,不只是 " 更快 "" 更便宜 ",而是更公平、更健康、更可持续。当互联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非争夺利益的战场,那时,它才真正值得我们信赖与期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团 滴滴 团购 互联网 苏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