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07-29
太平洋坦克战(38):日本海军的装甲战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433 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正文共约 6600 字,配图 38 幅,阅读需要 18 分钟,2025 年 7 月 29 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 " 坦克战史 " 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参考了众多中外资料,如 " 缅甸 1942"、" 缅甸 1944"、" 洛阳 1944" 等篇章的坦克战资料大量参考了徐帆、甄锐所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吕宋 1945" 等篇章参考了王法所著《木诺兹之战——日军第 6 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 年第 12 期,以及王法所著《困兽之斗:日军第 7 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现代兵器》杂志 2016 年底 4 期);在中国抗日战场和太平洋岛屿作战中的许多坦克战细节参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战争》(1-10 册),与中国军队装甲部队相关的部分内容参考了甄锐所著《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图鉴》。以上书籍均为国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许多平台购买。

在此一并感谢原著作者和许多无法列明的原始资料提供者!

接上期(第 1430 篇

二、特三式内火艇

基于九五式轻战车改造而来的特二型内火艇显然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战场形势,紧接着日本海军又设计了第 2 型两栖战车,这型两栖战车正面装甲厚度虽大,但正面防护力并不比陆军的九七式中战车强,不过火力比陆军的九七式改中战车要略优,相当于陆军的一式中战车,使用的是发射 47 × 285 炮弹的一式二型战车炮,这型两栖战车理论上对美军的 M4" 谢尔曼 " 中型坦克的有一定威胁,但并未获得实战经历。

图 23. CG 作品:特三式内火艇的水面航渡状态,这里可以看到类似的前后浮箱,炮塔上加高的防波浪观察筒,以及后发动机上方加高且防倒灌的吸排气管

图 24. 特三式内火艇实际照片,作为特二式内火艇的加强版,采用了更大的车体和更强的火炮

图 25、26. 模型作品,特三式内火艇的两栖登陆作战,注意大型化的炮塔和底盘

图 27. 战后被缴获的一批特三式内火艇,带有大部分的浮渡装备——前后浮箱、发动机吸排气管

特三式内火艇资料:

服役年代:1943 年

地面行驶配置重量:—

水上行驶配置重量:28.8 吨

陆上行驶速度:32 公里 / 小时

水上行驶速度:10 公里 / 小时  

续航距离:200 公里

发动机:240 马力 100 式 4 冲程 12 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装甲厚度:50 毫米 (前装甲) — 8 毫米 (顶装甲)

装甲类型:海军车辆用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车上武器:一式二型 47 毫米战车炮 × 1 ,7.7 毫米重机枪 × 2

乘员:7 名

三、特四式内火艇

与前面两型实际上就是水陆两栖坦克的前辈相比,日本海军设计的第 3 型两栖战车更像个自带履带的船,更对得起 " 内火艇 " 这个海军色彩特别浓厚的专属名词。其作战方式不以陆地为主,而是以鱼雷实施反舰作战,但考虑到需要跨越太平洋上特有的环礁地形,需要这种特种车辆具备在浅滩、沙滩乃至礁石上行驶,所以带有陆地上常见的履带式行走系统。

图 28. 奥斯曼战舰的运输线路(by S é mhur)

图 29. 奥斯曼人将战舰运进金角湾 (Source: N.K.A. / twitter)

需要回顾的是,这种水陆两栖突破战术自古以来就并不罕见,古代最著名的战例当属 1453 年攻破君士坦丁堡之战中,奥斯曼大军为了突破金角湾的铁链锁江特意在海峡北侧热那亚人的殖民地加拉塔外围开辟了一条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通往金角湾的 " 道路 ",线路全长 2 公里,需要翻越一座 60 米高的山坡。奥斯曼人先用木材铺设好轨道,再以圆木作为滚轴,将战舰拖到滚轴上进行运输。1453 年 4 月 22 日清晨,通过驱使大量牛马和奴隶,在仅仅一天的时间内,多达 70 艘奥斯曼人的战舰被硬生生翻越了山头,进入内水参加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围城战。

日本人自己也不乏类似的战例,近代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为了突破刘公岛军港的防线歼灭困守在港内的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就构思了以轻型鱼雷艇为主力,借助暗夜的掩护通过港湾外沿的浅滩,进入港内实施偷袭的特攻作战。1895 年 2 月 4 日深夜,10 艘日本鱼雷艇沿着威海湾的南岸悄悄入港,展开世界海战史上首次鱼雷艇集群夜袭行动。

图 30. 1895 年的刘公岛市街及港内诸舰

图 31. 日本海军围攻威海卫的北洋水师示意图,为摧毁北洋水师的士气,日军开创性采用了鱼雷艇入港突袭的自杀式战术,也为后世类似的战术提供了最初的经验

图 32、33.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早期鱼雷艇, 第 5、第 10 号,可以看到早期小型军舰的差异

图 34.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早期鱼雷艇第 15 号

对当时的全世界海军而言,都没有在夜间防御敌方鱼雷艇偷袭的经验,或者说北洋舰队压根也没有类似的预案。所以在日本鱼雷艇队进港后,虽然很快就被巡逻的小艇发现并发出预警,但在黑夜里很难发现且攻击日军鱼雷艇。反而是日本人借助安装在刘公岛山巅的两座探照灯的灯柱,发现了停泊在铁码头附近的北洋海军旗舰 " 定远 ",各艘鱼雷艇于是蜂拥而上,展开攻击。同样是因为经验不足,实际只有最后一艘向 " 定远 " 攻击的 " 第九号 " 号鱼雷艇成功接近并发射了一条鱼雷,鱼雷命中 " 定远 " 舰左舷后方的吃水线位置,造成了一个巨大伤口,最终造成定远舰失去战斗力并搁浅,管带林泰森自杀殉国。

图 35. 描绘日本海军第 9 号鱼雷艇成功偷袭定远舰,随即被定远舰炮火命中的画作,作者不明

几乎是在第九号鱼雷艇发射鱼雷的同时,定远舰尾的一门 150 毫米克虏伯炮射出的炮弹也命中了第九号鱼雷艇,破坏了鱼雷艇的锅炉舱,其余日艇将其拖曳至威海湾南岸的杨家滩海滩附近下锚,使其处于日军占领的威海炮台火力保护下,日艇艇员弃艇撤离。不过在 2 月 5 日上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仅剩的 " 靖远 "、" 来远 " 等舰艇,冒着日军占据的南帮炮台的炮火冲向杨家滩,最终将 " 第九号 " 鱼雷艇拖带回了刘公岛,使其成为唯一一艘在甲午战争期间被俘获的日本舰艇。

图 36. 被日军鱼雷击伤搁浅在南滩的 " 定远 " 号

图 37.   战后被打捞出水的第九号鱼雷艇,艇身中部有一处明显的弹洞

由于在威海卫的成功,日本海军从此对海港偷袭这套东西上了头。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又故技重施,派出轻型鱼雷战舰赶在宣战之前实施偷袭。

1904 年 2 月 8 日夜,包括第 1、第 2、第 3 驱逐队在内的 10 艘驱逐舰试图潜入俄国控制下的旅顺军港,22 点 30 分,日本驱逐舰队同两艘巡逻的俄国驱逐舰遭遇。为避免冲突,领队的日舰关掉航行灯右转准备绕开,这一意外转向打乱了原有的队形,让第 2 驱逐队的 " 胧 " 号撞上领航的 " 雷 " 号,导致 " 胧 " 号舰艏损毁而脱离编队,混乱中跟在 " 胧 " 号后面的 " 电 " 号也跟随了队伍。

2 月 9 日凌晨 00 点 28 分,领航的第 1 驱逐队的 " 白云 " 号朝着俄舰 " 帕拉达 " 号发射了鱼雷,命中 " 帕拉达 " 号中部并致其起火。随后的 " 朝潮 " 号向战列舰 " 佩列斯韦特 " 号和 " 列特维赞 " 号各发射了一枚鱼雷,其中一枚射失,另一枚命中 " 列特维赞 " 号舰艏。" 霞 " 号向 " 帕拉达 " 号和另一艘 " 有两根长主桅、3 根烟囱的大型舰艇 " 各发射了一枚鱼雷。最后的 " 晓 " 号则分别向已经中雷的 " 列特维赞 " 号和 " 帕拉达 " 号各发射一枚鱼雷,其中向 " 列特维赞 " 号发射的那枚鱼雷由于距离非常近,能够确认命中了目标。后来抵达的第 2、第 3 驱逐队由于失去了偷袭先机,未能取得明显战果。

当天晚上被偷袭命中的三艘俄国军舰被拖到浅水区抢滩搁浅,虽然没有沉没,但都失去了自主航行的能力。而日方除了相互碰撞的两艘驱逐舰外,基本没有损失,日本人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图 38. 日本的轻型水雷战舰艇偷袭旅顺军港的画作,这里出现的大型军舰可能就是 " 列特维赞 " 号战列舰

图 39.   受损搁浅的 " 列特维赞 " 号战列舰

有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 " 成功 " 经验,日本海军自然对这种以小博大的自杀式战术非常上心,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的秘密武器是袖珍潜艇,但这种潜航兵器造价和训练周期都比较高,所以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同时满足水陆两栖行动,能够借助暗夜掩护潜入盟军军港的特种兵器又被摆上案头。

特四式最初的设计不是为了登陆作战而是运输,其作战方式是由潜艇运送该车到目的地附近海岸,然后以自身动力在海上航行并登陆,用于运送物资和人员。该车的设计者是参加过瓜岛战役的堀元美技术少佐。该车采用了九五式重战车的底盘,借鉴特二式和特三式成功经验进行改进,全长 11 米,宽 3.3 米,高度 2.5 米,战斗全重 16 吨,由于九五式重战车的战斗全重接近 30 吨,而且体积也小于特四式,因此可以推知该车的装甲防护很薄弱,其前部装甲只有 10 毫米,其余部位更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装甲防护。

动力部分采用柴油机和电动机混合动力,主动轮前置,水中最大速度每小时 8 公里,陆地最大速度每小时 20 公里。该车没有炮塔,只在前部设置了一个驾驶舱,成员 5 人,武器装备为在驾驶舱两侧的 2 挺九三式 13.2 毫米机枪。

但是特四式尚未投入制造就被军方更改了用途,负责潜水艇作战的藤森康南中佐提出了用水陆两用坦克攻击盟军锚地的计划,而黑岛龟人也提出使用大发艇携带鱼雷作战的设想。日本海军将这两个设想结合后委托三菱重工进行改动设计,特四式内火艇正式诞生。新的设计在车体两侧安装两个支架,用于挂载鱼雷作战,其余与原型设计类似。与其他特型内火艇不同的是,特四型内火艇不需要外挂浮箱就具备浮渡能力,这个四不像的奇葩设计可以理解为在鱼雷艇的基础上加上了履带,其设计目的实际是翻越浅滩礁盘,偷袭对方环礁盘内的舰船,不过由于日本发动机的动力不足,履带也太过脆弱,这些天然劣势很快就会遭到报应。

图 40.   特四式内火艇试验样车

日军以特四式内火艇为核心武器基础制定过作战计划,最初的作战计划是由源田实命名,称作 " 雄作战 ",1944 年 3 月古贺峰一大将失踪后,丰田副武大将继任联合舰队司令官,并开始实施 " 龙卷作战 ",这个其实就是源田实的 " 雄作战 ",并且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不过训练中暴露了许多技术问题,例如车体薄弱、脆弱的履带在遇到尖锐的礁石时经常会断掉、车体密封性不好、动力舱也有漏水现象等,甚至连该车的设计师也表示这种作战模式不太适合该车,因此 " 龙卷 " 作战计划被推迟,直至日本战败。

目前,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有该车的藏品。

图 41. 特四式内火艇,注意艇身上安放的两枚海军鱼雷,两辆特四式被固定安放在海军潜艇 " 伊 -44" 号上,计划用于航渡后偷袭盟军的海军锚地

图 42. 搭载在潜艇伊 -41 号上的两辆(艘)特四式内火艇

图 43、44. 特四式内火艇的三视图

图 45、46、47. CG 作品

图 48、49. 战后被缴获并用于展示的特四式内火艇

图 50. 被展示的特四式内火艇的顶部照片,可以看到带有大型方向盘的前部操纵座,以及发动机上的保护罩

图 51、52. 盟军正在检查投降的特四式内火艇

图 53. 彩绘,盟军在检查缴获的装备

图 54、55. 模型作品

图 56. 模型彩绘

图 57. 模型彩绘

特四式内火艇资料:

服役年代:1944 年

地面行驶配置重量:16 吨

水上行驶配置重量:16 吨

陆上行驶速度:20 公里 / 小时

水上行驶速度:8 公里 / 小时

发动机:110 马力 4 冲程 6 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装甲厚度:5 毫米

车上武器:鱼雷 × 2 , 13.2 毫米重机枪 × 2

乘员:5 名

四、特五式内火艇

图 58. 特五式内火艇

特五式内火艇可谓是特二式的放大型,也是日本海军研制的最后一型两栖战车,正面装甲加厚到了 50 毫米,有说用了陆军的第二种装甲和一式二型 47 毫米战车炮,具有和一式中战车相同的正面防护力与火力,也有说依旧是海军车辆装甲并是安装一式一型 47 毫米战车炮。特五式刚刚生产出样车还没完成全部武器安装交付部队,日本就无条件投降了,随后这台样车很快被拆解,一般判断不可能是用陆军的第二种装甲。

特五式内火艇资料:

服役年代:未服役

地面行驶配置重量:未知

水上行驶配置重量:29.1 吨

陆上行驶速度:32 公里 / 小时

水上行驶速度:10 公里 / 小时

续航距离:未知

装甲类型:陆军第二种装甲或海军车辆用渗碳钢装甲(无定论)

车上武器:一式二型 47 毫米战车炮 × 1,25 毫米机关炮 × 1,7.7 毫米重机枪 × 2

五、海军使用的陆军装甲车辆

除了日本海军特别研制的内火艇外,海兵队还普遍使用了成熟的陆军用战车,前文介绍过上海特别陆战队战车队里装备的八九式中战车,以及更为成熟的九五式轻战车、九四式轻装甲车、九七式轻装甲车等等,在太平洋岛屿防卫战中曾经常出镜,如 1942 年 8 月入侵新几内亚米尔恩湾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就有两辆九五式轻战车伴随作战。

图 59. 在米尔恩湾因为机械故障而被抛弃的两辆日本海军使用的九五式轻战车,这里可以看到其炮塔上的 37 毫米战车炮已经消失,据说是被澳军拆走使用,两辆轻战车的中间正有一队澳军经过,最后面的澳军似乎背着一挺美制的汤姆逊冲锋枪

图 60. 1944 年在马绍尔群岛拍摄的九七式轻装甲车,此地属于日本海军的防御区,这辆战车只能属于海军,背景中可以看到一辆美军的 M4 谢尔曼,许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围观,破损的战车前方沙滩中似乎还有一个酒瓶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 投稿 "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 " 加群 "-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坦克 阅读 缅甸 中国军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