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业评论 07-29
RGB-Mini LED “朋友圈”扩容,这次全球显示风潮由这家中国企业带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潮汐商业评论

编辑|Ray

当显示技术从 " 背光分区竞赛 " 走向 " 色彩精度竞争 ",电视行业又一次站在技术换轨的临界点。

从黑白单色到彩色显示,从 CRT 显像管到液晶面板,每一次显示技术的革命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消费市场与产业格局中激起层层涟漪。如今,RGB-Mini LED 以 " 光色同控 " 为核心突破,推动显示技术从二维控光迈向三维色彩精控时代,成为全球产业竞逐的新高地。

近期,三星宣布将于 9 月 IFA 展推出首款 115 英寸 RGB Micro LED 电视(即 RGB-Mini LED),索尼同期将重点展示其 RGB-Mini LED 显示系统。

国际巨头的战略布局,印证了 RGB 技术路线的产业价值,而这一技术方向的引领者,早已由中国企业锚定。

今年 1 月的 CES 展上,海信全球首发 RGB 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并推出全球首台也是最大的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该产品如今已量产上市);近日,海信凭借其全球首款量产 RGB-Mini LED 电视 UX 及突破性的 " 光色同控 " 核心技术,斩获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 "RGB-Mini LED 显示技术引领者与产业开创者 " 的权威认证。

此次巨头们的入场,是对海信开辟的技术路径的产业级呼应。从中国企业突破 " 无人区 ",到国际品牌共同推进产业化进程,一场由中国创新驱动、全球合力加速的高端显示升级浪潮已形成不可逆的产业趋势。

显示技术的进化史,总藏在 " 无人区 " 的坐标里。

当行业在 " 背光分区内卷 " 中逐渐触碰到天花板时,一条更具想象力的新赛道—— RGB-Mini LED,因 " 光色同控 " 的技术门槛,成了全球显示企业的 " 珠峰 "。

这道题有多难?简单来说,传统显示技术用单色背光 " 调明暗 ",而 RGB-Mini LED 要靠红、绿、蓝三基色光源 " 调色彩 ",相当于从 " 用调光板控制房间亮度 " 升级为 " 用三原色灯光调配出任意颜色 "。当前主流的显示技术 WOLED 和 QD-OLED,都不能直接发出三基色的光,需要进行二次色转换,因此在画质呈现上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RGB-Mini LED 与 Mini LED 背光光源的区别

但三基色光源天生 " 难伺候 ":发光效率低、寿命短、高温下易色偏、色纯度不足……这些问题像道 " 死局 "。早年间,索尼等企业也尝试过对 RGB 显示技术的攻克,但因稳定性、串扰等技术难点导致成本高企,最终陷入停滞。实验室里的 " 完美色彩 ",一到现实环境就 " 失色 ",规模化落地成了行业数年未解的难题。

但海信偏要 " 闯关 "。今年 CES 展上,海信用两颗自研芯和一套 " 协同战法 ",彻底撕开了这道 " 无人区 " 的裂缝。

第一颗 " 破局之芯 ",是全球首颗 RGB 光色同控画质芯片。它像一位 " 色彩指挥家 ",其内置的三维光色同控算法,能实时分析显示场景,从 AI 识别画面内容,到自适应调节三基色光源的亮度,再到 3 × 26bits 高精度控色,每一步都精准如 " 用滴管调色 ",让红、绿、蓝三色光 " 听指挥 ",混合出自然界最纯净的色彩。

第二颗 " 攻坚之芯 ",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 RGB-Mini LED 芯片。它像一位 " 耐力型选手 ",其通过多项设计、材料和工艺创新,专攻三基色光源的 " 命门 "。在各项技术的创新、升级叠加下,让三基色光源终于攻克了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关键问题,在使用中保持稳定的色彩表现。

海信的创新从不是 " 单点爆破 ",而是一场 " 全链协同战 "。以两颗自研芯片为核心,海信打通了液晶面板以及背光相关的显示模块的全链路、全方位协调控制:背光数据极速传输与控制,让背光与画面同步更新;海信独创的 RGB 光色同控算法,可根据三色背光 LED 的不同寿命曲线,进行定制化、个性化的抗老化处理,极大延长产品寿命。这些都并非简单的 " 修修补补 ",而是从底层逻辑上重构了显示系统的可靠性。

当这些技术凝结成产品,意义早已超越一家企业的 " 技术突破 "。海信推出的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 UX,用 97%BT.2020 的超高色域、3*26bits 的高精度控色,将色彩表现推向了液晶显示的 " 新天花板 ";更以较 QD-OLED 及传统 Mini LED 节能 20% 以上,降低耗电,实现真正 " 用得好、更节能 " 的实在体验。

海信在 RGB-Mini LED 技术领域上的领先突破,让曾经的 " 无人区 ",第一次响起了中国创新的号角。

全球显示产业的技术迭代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 话语权 " 的博弈。

当索尼与三星这两家长期主导高端市场的日韩巨头,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 RGB-Mini LED 技术时,国际巨头们的 " 转向 " 绝非偶然。

而这场由中国企业海信点燃的显示革命,早已在行业深处埋下伏笔。

传统技术路线的 " 天花板 " 与用户需求的 " 新期待 "

三星、索尼的转向,本质上是对显示技术 " 下一代形态 " 的主动选择。

过去十年,QD-OLED、WOLED 等技术虽推动了画质升级,却始终绕不开 " 二次色转换 " 的先天缺陷,难以在高端市场实现 " 全场景覆盖 "。而于用户端来说,更极致的产品体验成为了其选择产品的关键点,而传统技术已触及创新边界。

此时,海信以 RGB-Mini LED 技术提供了破局答案,这种 " 跨越式升级 " 证明了 RGB-Mini LED 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满足用户对 " 极致画质 " 需求的关键路径。

市场验证加持,海信从 " 首台 " 到 " 销冠 ",改写了产业信任逻辑

从全球首发至今,海信 RGB-Mini LED 电视 UX 已实现量产上市,其市场表现则十分亮眼:在刚结束的 618 大促中,海信系电视夺得全渠道销量和销额份额双第一,其 RGB-Mini LED 电视销量同比提升 4.5 个百分点至 30%,同时在 5 万元以上超高端市场,海信以 74% 占有率刷新纪录。

这些数据不仅证明了消费者对 RGB-Mini LED 等高端产品的高度认可,海信率先完成的 " 技术 - 产品 - 市场 " 的闭环验证,这也意味着巨头 " 转向 " 的背后是更低的试错成本与更明确的市场回报。

当 " 全球首台 " 被量产并成为 " 销冠 ",当技术壁垒转化为市场红利,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显示革命,正从 " 单打独斗 " 迈向 " 全球共舞 "。

从中国企业破解 " 光色同控 " 行业技术难题,到国际品牌加入技术阵营,RGB-Mini LED 的产业化进程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中国创新正深度参与全球显示话语权的重构。

过去,全球显示技术的主导权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从 CRT 到 LCD,从 OLED 到 QD-OLED,技术标准、核心专利及产业链资源整合,多由国际巨头主导。中国企业虽在制造端占据优势,却始终难以触及「技术定义权」。

直到 RGB-Mini LED 的出现,海信用 " 光色同控 " 技术为中国企业打开了新的可能。

当海信在全球首发 RGB 三维控色技术、推出首台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时,它不仅完成了一次技术突围,更用 " 中国方案 " 重新定义了高端显示的标准:从单色背光调明暗,到三基色光源精准调色彩;从依赖二次色转换的 " 妥协方案 ",到光色同控的 " 原生优质 "。这些原创技术突破,让全球显示产业第一次看到了「跳出既有框架」的可能,而市场数据也验证了 " 中国方案 " 的可行性,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信任票。

从无人区突围到全球 " 朋友圈 " 扩容,中国显示产业的角色正在转变。我们不再是国际标准的被动跟随者,而是以原创技术为全球显示升级提供 " 中国方案 " 的重要参与者;我们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 " 制造工厂 ",而是用核心芯片、算法等关键环节的突破,成为全球显示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这场由海信率先点燃的技术革命,最终会走向哪里?答案或许就藏在 " 协同 " 二字里。

当中国企业输出技术标准,国际巨头加入产业生态,全球显示产业链将逐步形成 " 中国引领 - 全球共创 " 的新循环。而这正是一个产业走向高端化的应有之义:不是某家企业的独舞,而是全行业的共荣;不是技术的垄断,而是创新的共享。

中国显示产业的新角色,正在这场开放、协同的浪潮中愈发清晰。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mini led 中国企业 海信 索尼 ces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