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管研究院 07-29
细数理财行业的“内卷”与“反内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刘杰

编辑   | 方海平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 艾昱彤

反内卷的风逐步扩散,金融行业自然也概莫能外。以当前内卷态势最显著的如外卖、新能源车等行业为例,共性特征是产品差异化小,区分度低。目前看来,银行理财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很符合这一特征。

转型至今,理财规模已经重新站上历史新高,但是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实现同步增长,降管理费的竞争此起彼伏," 增量不增收 " 是行业内卷力度加大的重要表征。我们可以从产品、投资、渠道、宣传等方面逐个细数:

产品端:仍有大量几乎 " 无波 " 中短期限理财产品  

排除通过合规的 " 期限匹配策略 " 和现金管理类产品这些符合监管导向的摊余估值产品,以及通过配置存款存单等低波资产实现的波动小但收益率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外,但凡存在客户喜欢的期限短、流动性好而收益率稳定不波动的产品,都是对净值化改造的倒退和否定。因为无论是通过估值技术还是其它 " 以丰补歉 " 模式实现的所谓的客户喜欢的 " 净值稳定 ",本质上都是在给客户回到过去 " 刚兑 " 时期理财的印象,这些产品,客户并不关心是谁发的,是哪个投资经理在管,投的是什么底层资产,但是它稳定无回撤,收益又比正常的无风险利率高。这种产品一旦推出,必然迅速上量,尤其是对于存量客户体量够大的机构来说,无论是出于稳规模还是扩张规模的诉求,都有很强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去 " 卷 "。

投资端:投资结构变化小,估值技术创新多

理财公司牌照刚开始发放时,市场就认为真正的全能资管牌照来了,因为资产配置可投范围和空间很有优势。但时至今日,理财行业的资产配置结构过去几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核心问题是负债端风险偏好低且期限较短,很难真正跨周期投资。

但是在 " 创新 " 技术和策略以迎合客户所好方面,理财机构却动作频频。从 2022 年末赎回潮之后开始增配存款,发行可以嵌套保险资管投资高收益的协议存款,再到借道信托计提 " 特别信托利益 " 实现平滑机制,以及所谓的自建估值模型等,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创造所谓的波动较低的、收益又有优势的理财产品来上规模,好在种种行为均逐步被监管注意到并叫停整改,最新又有多家机构成体量地将长期限摊余成本法公募债基配置到最短持有期乃至日开型理财产品中的迹象,值得关注,本质上依然是 " 监管套利 "。

渠道端:警惕为了流量而违背实际情况过度卷产品体验

理财公司牌照发放相对审慎,展业机构数量有限,但很多中小银行近几年逐步彻底转型代销,尤其是有互联网流量加持的互联网银行渠道和部分存在区域红利的中小银行,相对强势,对理财公司的产品 " 挑三拣四 ",对波动率、收益率、填坑效率、产品费率等多方面进行所谓的横比,即所谓的赛马机制,部分理财机构为了准入和引流,被动提升理财产品的体验,甚至号称打破 " 流动性、高收益、安全性 " 的不可能三角。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理财公司不应该注重产品的客户体验,而是过度违背产品的实际情况,通过存在瑕疵的方式一味营造 " 优秀客户体验 " 的产品形象是不可取且不可持续的。

部分互联网银行的代销渠道充分受益于理财净值化整改之后的竞争态势,规模上得很快,同时也建立了庞大的客户基础,甚至开始定向地向符合特定门槛的高端客户投放专属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往往起购金额高,但是期限、预期可达收益率都是具备较强的吸引力。此种做法,渠道获得了增量 AUM 和客户粘性、理财机构获得规模、客户获得了想要的产品体验,可谓三赢,但背后的合规性和公平性需要打上问号。

披露端:选择性业绩展示伤害行业信誉和形象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出台的《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专门新增了禁止 " 通过操纵业绩或者不当展示等方式误导或者诱导客户购买有关产品 ",似乎是为理财行业量身定制。比如现在盛行的 " 打榜 " 理财产品,通过在销售初期投放资源保持小规模做出漂亮的历史业绩之后再加大宣传力度做大规模,但实际客户端收益差距悬殊等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诱导行为,一方面会损害客户的信任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违背诚信原则,有损行业整体形象。

好在监管已经注意到此类行为,未来对业绩展示预计将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和监督。新发产品容易监测,但存续中产品的业绩展示也有很多问题亟待纠偏,比如某互联网银行理财销售页面,许多短期限持有期理财产品,单日净值增长率最低精确为 0% 的情况频现,完全违背市场客观现实。

银行理财母胎中自带的信贷思维和 " 吃差价 " 模式根深蒂固,在净值化转型之后的初期阶段依然很难彻底抛弃旧道路拥抱 " 难而正确 " 的发展路径。负债端风险偏好、高度依赖固定收益类资产、母行外市场竞争力度加大等是造成理财行业内卷加大的原因。但是要想成为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多元化布局和差异化能力建设是永远不可能躲开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个别头部理财机构已经在投研、科技、资产配置、风险对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领先优势,先发优势明显。" 反内卷 " 要求和措施如今也变得更及时高效,理财机构必须尽快从过去的 " 规模导向 " 切换到 " 客户利益导向 ",真正从客户角度出发提升自己治理、销售和运营的能力建设,才能不惧内卷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系银行理财行业资深从业及研究人士)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理财 理财产品 收益率 互联网 信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