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8 日是第 15 个世界肝炎日,由央视网主办的 " 齐携手,共赴没有乙肝的未来 " 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紧扣 " 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 的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回顾中国乙肝防治三十余载历程,展示防治体系成果,并呼吁加强多方协作,以落实《"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相关部署。
活动主题 " 齐携手,共赴‘没有肝炎的未来’ ",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与行业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参与。每个人的主动行动,都是对乙肝患者的关爱,也是对国家消除肝炎歧视、深化疾病防治科普宣传、动员全民参与防控的具体实践。
作为活动核心环节,央视网制作的《千万微光,共克乙肝》主题短片首映。短片全景式展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三十年历程,以 1992 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开篇,当时全国人口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达 9.75%,疾病负担沉重。通过患者代表、协会代表、临床医生与行业代表的回忆及历史影像闪回,串联起我国从 " 乙肝大国 " 转向 " 防控标杆 " 的里程碑事件,勾勒出防控体系发展历程,以及从 " 增量控制 " 到 " 存量管理 "、再向世界卫生组织 "2030 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 " 迈进的蓝图。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主任崔富强教授表示,慢乙肝防治是重大社会系统工程,纪录片反映了中国慢乙肝防治事业从 " 艰难起步 " 到 " 全球典范 " 的历程,这既是医学胜利,也是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体现。当前处于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的关键节点," 中国经验 " 将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助力。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王宇称,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医学进步史,更是公共卫生社会共治的史诗。从牧区医生送疫苗的坚守到患者的蜕变,都印证着 "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 的理念。每个接种疫苗的孩子、每位坚持治疗的患者,都是希望的光点。基金会将持续搭建协作平台,凝聚力量,助力实现乙肝消除目标。
活动中,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联合发布《乙肝综合防治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乙肝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但实现消除目标仍面临存量巨大、体系建设待完善、全程管理需加强、患者治愈预期高但认知不足且疾病负担重等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建议:在治存量与体系建设方面,需完善政策保障、做好三医联动、加大投入,同时加强检测发现、扩大筛查、推动抗病毒治疗覆盖,强化病例诊疗全程管理体系;在患者与社会层面,要加快乙肝治疗新型药物研发,目前基于功能性治愈的药物已进入 Ⅲ 期临床研究,未来有望临床使用,还可利用 " 大数据 " 推动乙肝信息化建设,且全社会需减少乙肝歧视,注重健康宣教与患者心理支持。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徐卸古强调,随着肝炎防治工作完善,聚全社会之力从多方面共同行动,落实 " 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 主题,必将稳步迈向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 " 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活动还设置答患者问环节。患者代表一村在主题短片中讲述了自己 18 年的经历,从 " 躲在走廊里吃药 " 到成为乙肝自媒体博主,曾遭遇歧视、面临困境,因不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经规范化治疗后回归生活,仍期盼实现 " 治愈 ",这也是千万乙肝患者的心声。
在圆桌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首席专家贾继东教授回应,三十年来乙肝治疗进步明显,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提高、价格降低,治疗目标升级。目前通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但我国慢乙肝存量大、诊断率和治疗率低,需采取措施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同时研发 " 功能性治愈 " 新疗法,为患者带来希望。
崔富强教授回顾中国乙肝治疗三十年历程,称见证了从 " 无药可医 " 到 " 追求治愈 " 的医学革命,期待医学进步照亮更多患者 " 治愈 " 之路,实现 " 健康中国 2030" 及世卫组织消除肝炎愿景。
此次活动展现了中国乙肝防治三十载成就,为世界提供了 " 中国方案 "。与会嘉宾表示,将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政府牵头、社会协同的协作模式,推动乙肝防治再上新台阶,朝着 " 没有乙肝的未来 " 迈进,让 " 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 主题在实践中更具生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