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 07-29
WAIC 2025:谁在招摇过市,谁又低调潜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7 月 28 日,2025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收官。三天的展出时间里,来自上海世博展览馆的热情不断,既有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的气势磅礴,亦有换上工装的机器人在全场劳作。

门票早已售罄。闲鱼上原价 168 元的展览票,一度被炒到了 1500 元,三日通票更有人开出了三千块的高价。

热闹的原因,来源于当下 AI 正处于资本赋能与生态共建的关键发展期,钱砸下去后,如何更好、更快地听见后续的共振声响,切实为行业解决难题,牵动着每一个产业中人的心弦。

在闭幕式上,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共有 31 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 150 亿元。

和讯网根据此次业界的聚焦时刻,寻找到展会上产品主要聚焦的三个方向和趋势,大模型正双手入泥寻找落地应用,但基础大模型仍是未来角力的核心;机器人交互能力显著升级,但具身智能在工业中更接近爆发时刻;消费级 AI 产品拓展出新的品类,距离普及尚需时间和空间。

基础大模型,仍有必要

众所周知,AI 的训练和推理离不开算力,在英伟达此前国内算力撞墙的关键节点,国产化算力突破成为了展会上的第一个关键词。

在 H1 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华为昇腾 384 超节点 Atlas 900 A3 SuperPoD 坐落其中,在官方介绍中,这台昇腾超节点通过高速互联总线,可以突破互联瓶颈让超节点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更好地满足了模型训练和推理对低时延、大带宽、长稳可靠的要求。" 经过实际测试,在昇腾超节点集群上 LLaMA3 等干亿稠密模型训练性能可达传统集群的 2.5 倍以上,在通信占比更高的 Qwen、DeepSeek 等多模态、MoE 模型上可以达到了 3 倍以上的提升。"

华为之外,正处于 IPO 进程中的多家国产 GPU 企业也带来了从芯片到系统、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栈解决方案,共同构成当下算力矩阵的 " 大脑 "。

燧原科技和沐曦在 WAIC 上首发各自新一代的主力 AI 芯片。燧原科技新发布的 L600 芯片历时两年半开发,采用训推一体的架构,亦即可用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沐曦新推出的曦云 C600 延续了训推一体的方案,具备多精度的混合算力,全面对标国际旗舰 GPU 产品。

国产算力不断突破 " 卡脖子 ",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国产模型也迎来了一次迭代。不过,相较于 2024 年的风光无限,今年大模型厂商大多选择低调参展。

"AI 六小虎 " 正在走向瓦解,高层震荡的百川智能和掉队的零一万物缺席了本届展会,风头都被 " 另一虎 " 阶跃星辰抢夺,在展会开幕前发布了新一代基础大模型 step 3,强调满足推理需求,且更重视国产生态,据悉,step 3 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 DeepSeek-R1 的 300%,对各类型的芯片相对友好,采取广交朋友的生态战略。

而商汤科技则发布了日日新 V6.5 多模态大模型,在深度推理上有了更多突破,例如文本推理的基础上加入了视觉推理。

如果解决不好最后一公里,那么技术路线将一文不值。算力和模型打好地基的同时,大模型产业开始走入深水区,不再力拼炫参数,共同寻找 AI 应用与智能体的百花齐放。

阶跃星辰在垂类 Agent 落地上便覆盖了多个方向,例如联合千 ? 科技、吉利打造的智能座舱 Agent OS,化身 " 蛋舱 ",展示了未来感的车机方案;而与青心意创联合开发的 " 能舞会唱 " 机器人 Ocra,搭建了一个 AI 与人的音乐 PK 场景,让体验者易于上手、便于感知。

阿里也全面展示了从 AI 基础设施到大模型再到平台及应用的 " 全栈 AI" 能力,在 C 端,夸克的统计预测、钉钉的表格打造等 AI 应用,得到了部分用户的深层次互动。

而在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同时,未来是否应该放弃基础大模型研发的话题也引发了业界的争论。有人说,模型大厂将已有能力落地到有商业化前景的应用场景里,是当务之急;也有人说,多模态模型性能跃迁,也不能落下。

在本届 WAIC 上,争论有了些许答案。阶跃星辰创始人兼 CEO 姜大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理论上而言,模型技术的突破往往都会解锁新的应用场景。从这个角度而言,AI 应用层要继续追求繁荣,仍要依靠模型层的创新。

大洋彼岸的领先团队也在印证这一观点。目前,OpenAI 正在举公司合力,力争尽快在夏季推出 GPT-5,预计将具备更强的推理能力、更大上下文窗口、进阶多模态处理与记忆能力,持续依靠基础大模型打天下。

具身智能,到家 " 难 "

相比于 H1 馆严肃融入产业的体感,H3 馆则主打有趣,具身智能厂商和 AI 眼镜厂商在此大显身手。

经过 2025 年的一番 " 爆炒 ",机器人厂商们除了获得了一大批融资,对外落地的展示也更追求务实,落地场景趋于复杂化。

宇树科技引以为傲的四足机器人最具人气,跑得快、翻跟头也稳,在各地形上的行走,都能轻松应对,为日后的巡检救灾展示了可能性。

宇树的老朋友智元机器人则玩起了联名,和百事中国共创,只见这款蓝色的机器人,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真人,摆放整齐可乐瓶。

魔法原子则展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MagicBot Gen1 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案例,搬运箱子、分拣零件都不在话下。

擎朗被誉为机器人届的天选打工人,在酒馆、医疗、剧院等多个场景下,都有对应的具身服务机器人可以匹配并提供服务,服务场景被擎朗认为是最好的机器人承接地。

还有表演打鼓的、端咖啡倒啤酒的,甚至满场捡拾回收垃圾的,如今的机器人已经贴近人类的生活空间。

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也齐聚一堂。据不完全统计,全人形的供应链企业有 20 余家参展,主打具身本体、灵巧手的各有 10 余家,具身大脑相关最为稀缺,不超过 5 家。

不过,尽管如此,机器人想要飞入寻常百姓家,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据媒体报道,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蔡丹枫在 WAIC 圆桌论坛上表示,家用机器人,如照顾孩子的机器人,距离成熟应用还很遥远。

在场馆中,嘈杂的环境声、不断行走的观众,都有可能打断一些机器人的工作流程,遭遇稳定性拷问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技术挑战。

相比之下,工业一线的机器人因处于标准化的场景,已经相对成熟。如飒智智能发布的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共拥有 52 个自由度,增加了头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4 个自由度。四臂能够 360 ° 圆环形作业,主要应用于工业智能化制造场景。

" 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不愿孩子从事流水线工作,未来工业场景中 70% 可能被机器替代,20% 人机协同,仅 10% 是高端工人。" 蔡丹枫认为。

AI 眼镜,需突破 " 非刚需 "

AI 眼镜是继 AI 手机后,消费级厂商找到的全新落地应用。在 AI 手机时代,市场主要依靠传统手机厂商的延续,一级市场投资难度较大,而在 AI 眼镜上,虽然许多大厂依然在押注,但亦有初创厂商跑通了商业模式,形成分野。

在大厂中,小米、字节之后,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其 AI 战略首次以硬件形态落地。

在阿里看来,现有市面产品多存在佩戴不适、续航短、AI 交互弱等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因此夸克 AI 眼镜更强调 " 好戴、好用、全天候 " 的日用属性,将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宝生态,支持高德导航、淘宝比价、支付宝支付等功能,为用户提供随身 AI 超级助理服务。

Rokid 和 XREAL 也发布了智能眼镜新品,分别携带 Glasses 和 One Pro 亮相,普遍通过整合大模型,完成翻译、导航、拍照等功能。

总体而言,这些功能在手机上已非常成熟,现阶段,AI 眼镜还不能被视作刚需,完全可以被手机取代。

更不用提,当下的 AI 眼镜还存在续航不足等诸多痛点。

受制于体型限制,扩展续航成为 AI 眼镜的难题,让不少购买者有了续航焦虑。而部分厂商当下的解法,是在外面遇到需要紧急补能的情况,可以直接使用便携设备给眼镜充电,但在体验上势必存在缺憾。

这也推着产业中人开始提到 " 百镜大战 " 中的泡沫," 现在智能眼镜可以说还在上半场中的上半场,过去十年真正从中获利的企业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公司实现盈利。"XREAL 创始人兼 CEO 徐驰认为," 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阶段。"

这从智能眼镜居高不下的退货率也可见一斑。据媒体报道,某新入局 AI 眼镜赛道的硬件大厂,AI 眼镜退货率高达近 50%。

在技术、体验之外,价格也是劝退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当前,AI 眼镜的主流定价集中在 2000 — 5000 元,部分高端款式甚至价格逼近万元,远超过普通消费者对 " 电子配件 " 的预算。

可以看见,虽然头部公司正在努力改善现阶段 AI 眼镜的种种问题,但这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攻克时间。

(责任编辑:康嘉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华为 ai 芯片 gpu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