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魔幻得让人看不懂—— 有人用化缘钵接香火钱,有人却在资本账本上记着几个亿的流水。
最近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这事儿大家都看了吧?人前阵子呢,还穿着袈裟给新落成的藏经阁开光,转头就因涉嫌挪用寺院资产被多部门联合调查,把那个藏在佛光里的商业帝国掀了个底朝天!
事情爆出来是 7 月 27 号,少林寺官网突然甩出通报,说释永信不仅挪了项目资金,还违反戒律搞出一堆私生子。这消息一出来,网友直接炸锅!
平时看他双手合十讲禅理的样子,谁能想到背后在玩资本腾挪呢?
要说释永信的商业版图,那简直是把 " 佛门 " 玩成了 " 财团 "!
在 2008 年,他就成立了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开始就把少林寺的商标、域名、武术套路这些无形资产全装进去,自己攥 80% 的股份,然后通过这家公司对外投资了 14 家企业,什么文化旅游、武术演出、非遗产品开发,啥赚钱就干啥!
最赚钱的当属文化旅游!少林寺每年接待游客 400 万人次,门票 80 块一张,加上《禅宗少林》的演出套票,光这一项每年就进账 3 个多亿。
更绝的是衍生业务:武术体验课一节 298,禅修营三天 9800。2017 年这些 " 精神消费 " 就卖了 1.2 亿,占总收入三分之一。2019 年巅峰期,旅游相关收入直接干到 12 亿,差不多是登封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哪是寺庙,分明是印钞机。
大健康产业也是块肥肉。2003 年释永信重启少林药局,把传统秘方做成了活络膏、灵芝茶这些产品,包装上打上 " 非遗传承 + 现代工艺 " 的标签,价格从几十到上千不等。2019 年销售额直接突破 8000 万,成了中医药界的网红品牌。
电商这块儿,释永信也是没落下。2008 年就开了淘宝店 " 少林欢喜地 ",一开始卖佛珠、禅修垫,后来转型卖文创产品,什么禅意香薰、" 扫地僧 " 玩偶,2020 年销售额 2300 万。2021 年入驻抖音,释永信亲自下场直播带货,半年粉丝破千万,首秀就卖了 500 多万。
这还没完!知识产权运营方面也捞了不少钱。这少林寺光商标就注册了 795 个,从方便食品、灯具到餐饮住宿、饲料,甚至连洁具都不放过。还授权开发少林网游,跟唱片公司合作搞禅乐,甚至给手机号开光拍卖。可以说这一系列操作,把 " 少林 "IP 的价值榨得干干净净!
现在,这些事儿都曝出来了,大家也是懵了:这香火不是功德而是营业额?
才发现,原来寺庙也能搞成上市公司,和尚也能当 CEO!说白了,这反映出当下宗教场所商业化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走偏了!那问题就来了:寺庙商业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秋香觉得好处确实有。有钱才能修古建筑,少林寺这些年修缮的殿宇、举办的国际武术节,都得靠钱撑着。商业化也让文化走得更远,少林武僧团全球巡演,每年 200 多场,每场赚 50 万美元,把少林文化带向世界。像直播带货、文创产品这些新玩法,也能让年轻人愿意靠近传统文化。
而过度商业化容易让寺庙偏离宗教本质。当和尚开始考核 KPI,寺庙里到处是扫码捐钱的机器,信徒们难免会觉得变味儿了。而且利益纠纷不断,少林寺和政府打官司、释永信被查,都是钱闹的。一旦出了丑闻,整个寺庙的公信力就崩了,信徒们心寒了,以后谁还愿意来?
其实,寺庙商业化本身没错,错的是把赚钱当成了唯一目的。佛教讲究 " 出世 " 与 " 入世 " 的平衡,释永信的问题就在于太 " 入世 " 了,忘了自己的初心。希望这次事件能让寺庙们明白,商业可以是手段,但绝不能成为目的。毕竟,真正的信仰,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靠一颗清净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