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07-29
破解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困境的产教融合新范式 ——基于产业教授与学术导师协同赋能教师发展机制研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明确提出 "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的战略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 " 两张皮 " 的关键突破口。

一、困境剖析——民办高校 " 双师型 " 教师发展现实挑战   

1. 教师能力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 994.38 万人,比上年增加 69.49 万人。民办高校的规模扩张与产业智能化加速转型,使教师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显性爆发,教育部 2023 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已超 40 万人,但能真正打破理论与实践边界的 " 双师型 " 教师比例明显不足。以 2024 年天津高校教师招聘为例,应届毕业生岗位比例超过 50%,刚刚离校的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导致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2. 制度导向与经费支持的制约

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仍主要以学术论文为核心评价指标,职称评审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忽视技术转化成果的权重,导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与产教融合的目标相背离;尽管教育部等八部门 2024 年出台《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但民办高校因缺乏配套支持,政策执行率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22》显示,民办高校生均实践经费、校企合作专项经费不足 50%,导致教师投入实践的积极性降低。

3.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过度依赖学费收入,难以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目前,民办高校专业的培养方向仍停留在传统理论教学层面,课程内容滞后于新技术迭代速度,但产业对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陡然增长,毕业生技能储备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导致 " 学生找不到岗位 " 与 " 企业招不到人才 " 的矛盾愈发尖锐。

上述三重困境的根源,在于民办高校传统的 " 单向传导 " 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产教融合的生态化需求。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明确提出 "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 的背景下,单纯依靠院校内部资源已无法破解教师能力提升的系统性难题。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 " 产业教授与学术导师 " 双导师协同赋能机制,通过重构教师能力发展生态,使理论积淀与实践创新双向贯通,让 " 黑板 " 与 " 生产线 " 真正对话。

二、破局核心——协同赋能机制的理论构建  

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构建包含 " 主体协同、过程协同与环境协同 " 的三维理论模型。  

1. 主体协同:形成 " 学术导师—教师—产业教授 " 互动模型

学术导师负责理论体系构建,通过文献共读、课题设计等途径,帮助教师建立学科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问题的理论升华;产业教授聚焦技术应用创新,依托企业实际项目推动学术成果产业化验证;教师则作为知识转化枢纽,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 " 理论到实践 " 的能力跃迁。

2. 过程协同:设计 " 企业痛点—学术抽象—课题研究—技术转化—反哺教学 " 的五阶链路

企业痛点锚定企业技术瓶颈及亟待解决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学术抽象建模,将企业问题凝练成研究课题,组建产业教授、教师、学术导师合作团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使用真实数据,进行真实项目科研攻关,并将研究成果嵌入企业生产系统,完成成果转化,通过实战教学模式,将成果转化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反哺教学创新。 

3. 环境协同:构建 " 制度—资源—文化 " 三重基础保障

制度层面需修订职务评聘、薪资福利等方面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产业教授的评聘标准与权益保障;资源层面建设产教融合数字平台,集成高校实验室及企业资源,实现创新要素跨组织流动;文化层面应培育 " 学术风范与工匠精神 " 并重的组织文化,设立产教融合卓越贡献奖,重塑教师职业价值认同。  

三、机制创新——动态适配系统的核心突破  

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解决 " 怎么配 " 和 " 怎么评 " 两个核心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智能的匹配算法与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1. 智能匹配算法通过考察以下三个维度,为每位教师找到最合适的导师组合:

(1)专业匹配度:分析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与导师专长的契合程度。比如,系统会优先将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产业教授匹配给一位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 

(2)能力互补性:识别教师的能力短板,匹配能针对性指导的导师。例如,擅长理论但缺乏实操的教师,会对接实践能力强的产业导师。

(3)性格相容性:通过心理测评,确保师生在沟通方式、工作风格等方面相互适应,提升培养期间师生的幸福感。

2. 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以下五维评价指标,实现培养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培养质量:

四、实施路径——双导师协同机制的四个着力点   

推进双导师制需要四个方面的创新:  

1. 在政策供给方面,建议将双导师制建设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对机制落实情况良好的教学单位给予待遇倾斜。  

2. 在培养模式方面,推行 " 学术导师领衔基础研究 + 产业教授指导应用开发 " 的团队模式,建立企业实践学分银行制度,实行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  

3. 在评价体系方面,制定产教融合型教师评价细则,设置教学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三类评审赛道,将技术解决方案、行业标准等纳入评审范畴。  

4. 在保障机制方面,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双导师制建设,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完善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配套政策。  

五、结论与展望  

" 产业教授与学术导师 " 的协同机制通过打破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组织边界,为民办高校师资建设提供了新范式。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数字化转型对导师协同模式的影响,探索虚拟教研室等创新应用,持续完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作者:天津天狮学院 李如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民办高校 产教融合 导师 产业教授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