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30
如何酿一碟好醋?《你行!你上!》是个反面教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伴随《你行!你上!》的热映,网上爆发了一场关于饺子和醋的热议," 战火 " 甚至蔓延到了学术圈。这个氛围挺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理越辩越明。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三个引发争论的焦点辨明观念。

第一、影片究竟能否被定义为一部人物传记片?

第二、剧作究竟要为天才的成长构筑神性逻辑还是凡人逻辑?

第三、什么是好的醋(隐喻)?

是不是人物传记?归饺子管

人物传记片是一种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电影。

判定作品是否为传记片的核心要义,一是看真实性,主角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名人如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也可以是真实生活中具特殊经历或一定影响力的普通人;二是看核心内容是否连续性呈现人物的生平事迹,是否涵盖了一定长度的人生经历。

《奥本海默》《拿破仑》《戈雅》等都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这个题材是每年全球电影生产的热门,出品量很大。

《你行!你上!》从郎朗出生时讲起,连续呈现了他从学琴到成名的人生经历,且不光郎朗,郎父用的都是真名,符合人物传记片的全部要义。

此次网上各种争论中居然出现一种说法否认它是人物传记片,我认为是比较离谱的。这毕竟是知识,不是审美,有严格的标准和边界。

在结构主义电影美学中,故事是文本的第一结构,隐喻是第二结构,界定题材看的是第一结构,与隐喻的设计毫不相干。饺子是饺子,醋是醋,题材是饺子的事。

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中外影史诸多经典案例就成了尺子。饺子好不好吃,是个体感受;饺子好不好,是专业意见。专业批评是将作品放到影史的纵向谱系中、与同类题材进行横向比较后下判断。

判断什么呢?逻辑是皮,营养是馅。

什么是好的皮?神性逻辑 vs 凡人逻辑

天才的特殊性是传记片的卖点之一。大众爱看天才故事,幕强和猎奇的心理得到双重满足,所以此类作品必定拿天才某一方面的神性大做文章。

但影史几乎所有好的传记片同时也给我们看到天才的多面性,呈现他们的普通甚至是瑕疵。

戈雅和奥本海默,一个大画家一个大科学家,都没有管好情感,伤害了妻子。诺兰将奥本海默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将他信仰上的摇摆、性格上的傲慢、精神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激烈交战呈现得淋漓尽致。

神童亦是凡人,还原神童的人性,人物才真实而立体。

《你行!你上!》塑造的郎朗却是个扁平人物。

他的人性在哪里呢?

傅聪和宋思衡都在公开场合坦承自己是被父亲揍出来的钢琴家,郎朗其实在自传里也讲出了同样的真相。而剧作却刻意切断天才与凡人琴童之间唯一的共情链接,从菜鸟琴童到世界冠军这一路可想而知的荆棘,竟在郎朗一次次扑面而来的 " 我第一 " 中神隐了。

一部失缺真相的作品如何让大众认同?票房不争气已足够判定它没能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

片中倒有一场戏记得要做郎爸郎妈的人性,那么神童的人性呢?郎朗一次次打怪升级到底靠的是什么动力呢?

看来中戏只教会了姜文怎么做小品,没有人为他拗正创作的观念。全片有很多小品是诺兰想破脑袋都出不来的妙招,比如父子上火车,输了的学生跳水池,但一盘好饺子可不是段子集锦。

什么是好的馅?工具理性 vs 价值理性

饺子馅指作品的价值观。我们都为中国出了郎朗这样的世界级钢琴家感到自豪,但天才毕竟是特例,天才们的成功不具可复制性。好电影要见真理,让大众猎奇之后在作品中找到与自身的关联,反思现实的问题。

纵观全片,创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钢琴和音乐于一个普通孩子人生的意义,而只呈现钢琴和音乐是郎朗拿第一的工具。

到了柯蒂斯音乐学院段落,创作者对 " 第一 " 的界定居然是比拼谁没有错音,这恐怕是连普通钢琴教师都无法认同的单一标准,无疑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

因为人不是机器,追求 0 失误只是训练手段而非练琴目的,技术对演奏家来说终究只是传递情感的工具。所以音乐不是目的,情感是目的;名次更不是目的,心智的双修才是目的,我们捍卫和保护的始终得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胜利。

全片聒噪得好似一锅鸡血粥,观众没有看到一张具体的乐谱,也不曾了解郎朗从一任一任老师那里学到的究竟是什么?

至于那些个说本片上的价值是父子情的观众更是没词硬夸——不是有父子两个角色,煽一两句台词,结尾加一行字幕就叫 " 做了父子情 "。片子连郎朗跟钢琴的关系都没有做出层次,就别提父子情感变化的层次了。

好电影的三个价值标准是真诚、真相、真理,本片的饺子皮遮蔽真相,饺子馅又不见真理。好在哪儿我请问呢?

什么是好的醋?幻想式附会 vs 符号学原理

最后谈谈醋。

饺子是故事,醋是隐喻,学术上分别对应电影的第一第二结构。

资深影迷不是没见过好醋。2024 年保罗 · 索伦蒂诺的新作《帕特诺普》开篇就点明女主角隐喻那不勒斯城,他怎么做醋呢?分四步。

第一步,让母亲在大海中分娩。在希腊神话里,那不勒斯是海妖的尸体被冲上岸形成的;在现实中,那不勒斯昔日的辉煌依靠海上贸易,所以人出生于海里隐喻城因海而兴盛。

第二步,让女主与女妖同名,都叫帕特诺普——帕特诺普正是那不勒斯从前的名字。

第三步,将女主设计成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后成为该专业的教授。作者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观察)结构了剧作逻辑,用时间置换空间,将对女孩的成长观察换喻成对故乡那不勒斯的巡礼和反思。

最后一步,结尾回扣题旨,又一次精心设计场面,把那不勒斯街道纵深处缓缓驶来的一艘球迷花车比作船,让那不勒斯的街道与海洋合二为一,告诉观众,女妖回到了海里。

人是饺子,醋是城,两者的对应性一以贯之。

由此可见,饺子和醋的关系,背后的原理是符号学。故事(饺子)是通过符号的横向组合关系来叙事,隐喻(醋)是通过符号间的纵向聚类关系得以建立。

也就是说要想将隐喻层做扎实,作者必须找到饺子和醋之间的合理关联,然后通过符号间的置换使意义进入更深的层次。可以说,好电影拼的就是醋(隐喻),就像演奏拼的是情感,隐喻才是好电影对意义的延伸与深化。

说白了,设计隐喻是为了使影片的立场得到更有效率的显现,因而隐喻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串联在一起,形成贯穿始终的象征层面。

反观《你行!你上!》,姜文并没有在 " 郎朗 " 和 " 新中国 " 之间进行有效的铺垫与贯穿。他似乎认为,隐喻就是 " 我说是,那就是了 "。

而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姜文的作品中找隐喻的人,其实都没有真正探到影片的象征层面。凡不能以影片的整体来检验的所谓隐喻,都可被视为是一种附会。

真正好的隐喻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作者意图与影片故事的粘合剂,它诉诸于形象且深化了形象,安东尼奥尼所谓的 " 场景即命运 " 就是这个意思。

姜文显然对高水平的创作有感觉,一直很想让自己的作品上个境界,却从没学过这里面的创作原理。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有建立隐喻的追求,却从来没有做好过一口醋,所以才会给粉丝留下了幻想式附会的巨大空间。

而真正的好醋没有附会空间,作者与读者共同摸到唯一的答案,真理不因表达方式的晦涩而不明。《你行!你上!》评价两极分化的主因在于许多观众甚至学者观念的落后,以为有隐喻就是好片。

但 " 有 " 可不等于 " 好 "。

《你行!你上!》来得正是时候。当前电影市场上升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产电影的质量没有跟上民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这一场由《你行!你上!》引发的网民找醋的狂欢,客观上印证了大家对好电影必有隐喻的认知意识的提升。

只可惜,姜文这一盘饺子里的醋,味儿不正。当前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之后重新调整与修补各群体关系的重要时期,郎父与郎朗的关系以及两人的价值追求,恰可以用来对这种社会调整作绝妙的隐喻。

说醋的味儿不正,正是因为姜文对当下的社会氛围和民众情绪没有体察、没有感悟,仍然停留在 " 不计代价、高速发展 " 的心态中。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这多少是失缺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郎朗 普通人 世界冠军 菜鸟 子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